胡钧,赵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生产关系的重大实践意义与
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原理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物质生产来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的需要。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以怎样的关系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是物质资料丰富程度和人们生活富足程度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种力量就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鞋子、住房、燃料和生产工具等等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人类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为把握这一规律,必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什么是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2]可见,生产力指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的人等客观物质因素。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和数量以及劳动者的认知水平和技能的高低标志一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在物质生产力中,人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过程的发动者和执行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不能单个生存,只有结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能生存和从事生产和创造,也就是说只有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的个人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离开人的活动而发展,因而也是不可能离开生产关系自动发展的,它必须依靠适应它的生产关系来推动。
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的另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从现实发展看,是有历史阶段性的,不同的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性质也不相同。
人在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关系,如分工、协作、车间班组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技术关系。这类关系由生产中的技术状况决定,不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更而改变。另一种是社会生产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一般说这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是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关系,即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职能和地位。三是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在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的性质决定其他两方面的性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的关键问题。人类历史的发展实践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所支配。如,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动力装置由蒸汽机到电力再到核动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类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因素,它决定生产力合规律的发展能否实现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否顺利。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上,过去理论界有不太相同的表述,一般用作用与反作用的说法表示二者:当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符合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说是否符合实际呢?是否恰当呢?如果从实际出发去探讨,发现这种表达并不太准确,二者的发展关系实际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类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作一个实证分析。封建社会末期,个体、家庭式分散劳动占统治地位,这种个体劳动方式生产率低下,已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发展的迫切要求。要使生产力更快发展,生产更大量产品,就必须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原来个体劳动向劳动过程社会化发展,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挥协作和分工的优势,进一步解放个体劳动被压制的劳动力的潜力,以便大力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很明显,把分散的个体劳动集合起来使劳动过程社会化,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前提。怎样才能把工人聚集起来实行分工协作呢?这就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唯一可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就是少数垄断占有大量货币财富的人通过购置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劳动力,把他们聚集起来,建立一定规模的企业。资本家将工人组织在一定的工作场所进行协作和分工式劳作,提高劳动生产力。正是这种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保证个体劳动到社会化劳动过程转变的这一客观规律得以实现,从而保证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看来,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对生产力合乎规律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造了企业内部分工这种新生产力,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4]当时,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个体劳动到集体劳动这种技术关系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理论上的表现
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代表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成,他声称该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富国裕民,大力增加国民财富。但纵观全书,该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生产关系。为什么他著书的目的是迅速增加国民财富,而其研究内容却锁定在社会生产关系上呢?其思维逻辑是这样的:他清楚地认识到财富是劳动创造的,要更快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如何使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呢?就要在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中实行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5]通过统一分工劳作代替分散个体劳动,形成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全面展示了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及工业、商业、借贷、农业各领域的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并揭示了每一方面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斯密确认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极大增长的决定因素,所以他虽不是自觉但却是本能地把《国富论》的研究对象锁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他也因此成为经济科学方面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尽管受他们的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存在严重缺陷,但他们开辟了从社会生产关系整体研究并阐明推动经济发展各项规律的新境界。政治经济学正是作为如何发挥生产关系作用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国民财富更快增长的一门科学而诞生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科学成就,吸收了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当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力量的科学思想,运用辩证法批判了他们把资本主义看作是永恒的生产方式的形而上学历史观,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并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创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正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正面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揭示它的发展规律。这方面内容主要是为阐明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使人们理解它,因为只有理解它才能有效地对付它,避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另一方面,就是从反面揭示它的历史暂时性、过渡性,对之进行社会主义批判。《资本论》的内容不单是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还包含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面阐述中显示出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向我们指明,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应着力在探寻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上下功夫,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更快增长,达到民富国强、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这是对推动经济发展实践最有决定意义的举措。《资本论》的上述内容也为我们指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途径。因此,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不是纯学术争论,而是一个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找到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根本实践意义就是为我国经济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提供理论依据,树立道路自信。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同样证明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类历史实践证明,当建立起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时,它就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取得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遵循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巨大优越性。特别是由于吸取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将经济体制改革当作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结构,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体系。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看,生产力每一阶段的快速发展都归功于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极为落后,但我国毕竟已有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相当规模的工人阶级队伍,为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我国建立起大规模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随后出现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完全排斥私有经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总体看,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还是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在此过程中,我国依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构成生产关系体系的要素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所有制结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建立起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中最有决定作用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推动生产力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还表现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农业体制的改革和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