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634 27
2016-12-13

胡钧,赵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生产关系的重大实践意义与


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原理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物质生产来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的需要。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以怎样的关系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是物质资料丰富程度和人们生活富足程度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种力量就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鞋子、住房、燃料和生产工具等等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人类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为把握这一规律,必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什么是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2]可见,生产力指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的人等客观物质因素。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和数量以及劳动者的认知水平和技能的高低标志一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在物质生产力中,人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过程的发动者和执行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不能单个生存,只有结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能生存和从事生产和创造,也就是说只有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的个人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离开人的活动而发展,因而也是不可能离开生产关系自动发展的,它必须依靠适应它的生产关系来推动。
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的另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从现实发展看,是有历史阶段性的,不同的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性质也不相同。
人在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关系,如分工、协作、车间班组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技术关系。这类关系由生产中的技术状况决定,不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更而改变。另一种是社会生产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一般说这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是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关系,即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职能和地位。三是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在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的性质决定其他两方面的性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的关键问题。人类历史的发展实践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所支配。如,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动力装置由蒸汽机到电力再到核动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类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因素,它决定生产力合规律的发展能否实现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否顺利。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上,过去理论界有不太相同的表述,一般用作用与反作用的说法表示二者:当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符合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说是否符合实际呢?是否恰当呢?如果从实际出发去探讨,发现这种表达并不太准确,二者的发展关系实际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类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作一个实证分析。封建社会末期,个体、家庭式分散劳动占统治地位,这种个体劳动方式生产率低下,已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发展的迫切要求。要使生产力更快发展,生产更大量产品,就必须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原来个体劳动向劳动过程社会化发展,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挥协作和分工的优势,进一步解放个体劳动被压制的劳动力的潜力,以便大力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很明显,把分散的个体劳动集合起来使劳动过程社会化,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前提。怎样才能把工人聚集起来实行分工协作呢?这就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唯一可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就是少数垄断占有大量货币财富的人通过购置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劳动力,把他们聚集起来,建立一定规模的企业。资本家将工人组织在一定的工作场所进行协作和分工式劳作,提高劳动生产力。正是这种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保证个体劳动到社会化劳动过程转变的这一客观规律得以实现,从而保证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看来,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对生产力合乎规律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造了企业内部分工这种新生产力,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4]当时,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个体劳动到集体劳动这种技术关系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理论上的表现
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代表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成,他声称该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富国裕民,大力增加国民财富。但纵观全书,该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生产关系。为什么他著书的目的是迅速增加国民财富,而其研究内容却锁定在社会生产关系上呢?其思维逻辑是这样的:他清楚地认识到财富是劳动创造的,要更快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如何使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呢?就要在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中实行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5]通过统一分工劳作代替分散个体劳动,形成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全面展示了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及工业、商业、借贷、农业各领域的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并揭示了每一方面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斯密确认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极大增长的决定因素,所以他虽不是自觉但却是本能地把《国富论》的研究对象锁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他也因此成为经济科学方面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尽管受他们的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存在严重缺陷,但他们开辟了从社会生产关系整体研究并阐明推动经济发展各项规律的新境界。政治经济学正是作为如何发挥生产关系作用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国民财富更快增长的一门科学而诞生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科学成就,吸收了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当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力量的科学思想,运用辩证法批判了他们把资本主义看作是永恒的生产方式的形而上学历史观,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并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创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正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正面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揭示它的发展规律。这方面内容主要是为阐明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使人们理解它,因为只有理解它才能有效地对付它,避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另一方面,就是从反面揭示它的历史暂时性、过渡性,对之进行社会主义批判。《资本论》的内容不单是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还包含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面阐述中显示出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向我们指明,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应着力在探寻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上下功夫,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更快增长,达到民富国强、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这是对推动经济发展实践最有决定意义的举措。《资本论》的上述内容也为我们指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途径。因此,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不是纯学术争论,而是一个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找到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根本实践意义就是为我国经济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提供理论依据,树立道路自信。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同样证明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类历史实践证明,当建立起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时,它就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强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取得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遵循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巨大优越性。特别是由于吸取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将经济体制改革当作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结构,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体系。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看,生产力每一阶段的快速发展都归功于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极为落后,但我国毕竟已有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相当规模的工人阶级队伍,为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我国建立起大规模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随后出现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完全排斥私有经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总体看,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还是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在此过程中,我国依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构成生产关系体系的要素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所有制结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建立起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中最有决定作用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推动生产力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还表现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农业体制的改革和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等方面。




许光伟:生产关系的三层次解读关系及其意蕴




中国将要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13 09:44:07
(二)国有企业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对国有企业推行“松绑”“放权”“承包”等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改革措施,改变旧有的国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父子关系”,通过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国企经营的积极性、灵活性、创新意识和竞争活力,提高了国企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影响力。2012年,国有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数量由2003年的6家增至54家。2003~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增长19.4%。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1.4万项,其中中央企业13.7万项。大型国有企业取得了载人航天、绕月探测、深海钻井平台、深潜探测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6]
(三)农业体制改革
为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一次重大改革。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农民可自主安排农业生产,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农民的积极性被真正调动起来。据估计,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1979~1984年,农业产值增长的42.23%中,家庭承包制改革带来的增长份额为19.8%,贡献率为46.89%。[7]1979~1986年,农业总产值从1397亿元增长到4013亿元,平均每年涨幅14.15%,大大高于1952~1979年2.7%的年平均涨幅,[8]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四)分配制度改革
改革中改变了之前“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分配方式,肯定了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主要能动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肯定了除劳动者按付出的劳动获得收入外,还有一些主要依靠把他们的资产投入经济发展中,以财产参加生产,获得报酬。从这方面看,对生产的发展也做出贡献。因此,国家为鼓励投资积极性,也支持经营者以投入的资本参加分配,承认他们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同样促进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实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为适应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交换关系也必须相应做出重要改革。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使生产力发展严重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提出要保证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好政府在其中的统驭和引导作用。这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日益丰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1997年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及政策选择》一文中指出:“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八十年代呈‘瓶颈’状态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近几年已有很大缓解;……总体上看,竞争性领域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9]1987~2012年,我国GDP平均涨幅保持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76 708亿元。[10]人均GDP在2000年达到854美元,比1978年翻两番多,2015年达到8016美元,[11]比2000年增长将近9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扫除生产力发展中的障碍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因此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充分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起到的作用,进而用来指导经济发展实践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类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研究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能对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起决定作用。如果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就等于取消它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这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会造成极大损害。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树立道路自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新常态下各种经济关系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步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处于转型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我们更需要树立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那么,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理论,并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推进作用来指导我国当前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对中国人民树立道路自信、认清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凝聚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依据上述理论和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现状,应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入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12]
国有企业的职责在于帮助政府协调和统领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高效地增长。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国有经济由于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可遵照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而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和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为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开展。国企改革要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有经济的调节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使国有经济向关键行业和领域集中,加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度;将国企由粗放型增长逐渐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发挥其在创新、参与国际竞争、国防安保、医疗文卫方面的积极引领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企员工薪酬制度和监管力度,提高国企运营效率。国企改革和贯彻国家政策落实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保证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反映了生产关系发挥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应推动国有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使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尽力提升发展质量,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央企,要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以保证结构调整和重组能切实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顺利实现。
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发展。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资料特别是先进的生产资料、科学技术还很有限,国家还不可能把所有的劳动能力吸引到国企生产过程中。为了解放生产力,必然调动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增加私人资本投入,扩大就业,把劳动力吸收到创造财富的活动中。所以,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动员一切社会资本投入生产,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方面,这是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它的发展对我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组会时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3]
在我国“新常态经济”和“三期叠加”的重要战略转型期,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合法做大、做强,提高其信誉、品质和社会认可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简政放权,切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培养,提高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完善市场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竞争环境。
当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方面,包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其中,在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合理的土地流转,又把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形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要求创造新的农业经营体制。这其中既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户规模经营水平,又要关注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选择,如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等,以激发农业农村活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和石化等产业过剩现象尤为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产能利用率仅有60%。[14]2015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67%;煤制油产能利用率低至47.5%;汽车产能利用率更是降至50%。[15]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企业销售困难、利润下降、再生产资金无法保障、机器设备开工不足、工人下岗甚至破产,还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物质资源不能被有效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到真正创造有效价值的部门,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面对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党中央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政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将这项改革形容为“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是“衣领子”“牛鼻子”。当然,在实践中同样不能放松对需求侧波动的关注,要相应扩大总需求、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保证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正当比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中各个领域比例关系,去产能、补短板。首要任务是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深化国企改革,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让国有企业主导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其次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改革中央政府规划和地方政府近期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做决策时政府对市场需求没有充分了解等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问题。
(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政府和市场关系改革,也是当前生产关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7]当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处理得不够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不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市场盲目性有关,特别是地方政府成为市场主体,利用他们控制的资源,强化了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的力量。在这种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上述问题,反而会因单个厂商逐利行为使矛盾进一步恶化。这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显得尤为关键。政府应更好地驾驭市场经济,采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措施,纠正市场本身缺陷,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3 09:45:48
摘要:在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在此方法指导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的重大实践意义基础上,分析建立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过程中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当代价值。当前,我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3 09:46:38
参考文献:
[1][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1.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2.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6.
[5]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
[6]王勇.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2012-11-26].http://www.npc.gov.cn/huiyi/ztbg/gwygygyqyggyfzgzqkdbg/2012-10/26/content_1741236.htm.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8]干春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9]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1998:426.
[10]中国2015年GDP增速“破7”,同比增长6.9%创25年来新低[EB/OL].[2016-01-19].http://bbs.pinggu.org/thread-4184555-1-1.html.
[11]聚焦2015年度经济数据:GDP增6.9%[EB/OL].[2016-01-19].http://finance.ifeng.com/special/2015ndjjsj/.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13]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3-09.
[14]中国的过剩产能:IMF报告显示中国产能利用跌至60%[EB/OL].[2015-10-15].http://www.dianrong.com/caifu/234991.html.
[15]赵婷婷.日媒: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利用率仅50%[EB/OL].[2015-05-11].http://www.pcauto.com.cn/news/636/6367530.html.
[16]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4.
[17]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EB/OL].[2013-11-14].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责任编辑:李  琪)
(原载于《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3 10:17: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3 10:58:03
个人感觉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讲,对于混合经济体制的中国经济社会的经济政策的制定,相对比较接地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