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道德能否成为监管尺度?
http://finance.sina.com.cn/zl/ba ... xyxury8049388.shtml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监管与被监管者的关系,终究是猫与鼠的关系。监管的本能应该是不断从被监管者的行为信息反馈中发现监管的短板与漏洞,及时调整和跟进相应的监管规制,矫正被监管者的行为模式。如果是猫自身退化了,或者老鼠更加精明了,难不成要老鼠放慢脚步?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内在的道德资源要外化为监管资源、产生监管的效力,显然存在一个模式转换的过程。道德约束不能直接作为监管的手段,道德的呵斥显然也不可以代替依法监管。譬如石油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但并不能直接拿来用,不能直接作为飞机、汽车的燃料,需要通过炼化加工的过程。
启动道德资源、形成道德约束的模式有二:一是自律,二是他律。自律来自于人们内心的道德感,这是道德约束的最高境界,自律性的强弱则取决于道德资源分布的状况。他律则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力。
不幸的是,自律机制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短板,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下,对道德自律显然难寄厚望;而通过增强外部强制力来强化道德的他律性,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或是现实选择。增强道德的外部强制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于社会舆论、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及家族等社会强制力;一是借助于国家强制力,即使道德法
相比之下,社会强制力毕竟有限。对于心中全无道德感的人,即没有道德自律的人,道德的他律其实很难发挥效用,社会公众能够做的也不过是“以脚投票”罢了。道德的法庭存于人们的内心。如果道德不能内化于心,即使道德法庭开庭“审判”,也只能是缺席的审判。任何道德喊话,如果没有权力的支撑,必然会苍白无力。唯有将道德约束上升为“成文的道德”即道德法律化,才可能对失德行为形成真正有效的震慑,才能真正启动社会的道德资源,促进监管效率的提升。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小时计算,如0.5小时)
昨日阅读1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小时计算,如20小时)
共计25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