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最创新最实用不认真看会后悔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课件,别忘了顶一下哦! | 行政与人力资源 |
大小:2.73 MB
只需: 399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第1版 (供版权记录用)
大小:2.73 MB
只需: 299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第2版 (供版权记录用)
大小:2.76 MB
只需: 199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第3版 (2009.12.14 更新)
|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激励原理分析[2] 传统的分配指导思想在按既得和现实贡献分配方面往往更倾向于既得,这是因为既得即历史贡献的拥有者往往同时也是现实的决策者,出于经济人原因,他们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作出的决策并不能够十分有效地体现与维护现实贡献者(当前主要业绩的实现者)的利益需要。这里所说的主要业绩是与组织当前最待实现的问题或环节相关,直接产生或直接服务产生我们通常认可的组织绩效,这通常可通过一定的与货币关联的系列化的数量指标来反映。若当前主要业绩贡献者失于激励,或与其他贡献者相比收入分配不平,对组织绩效实现必将发生影响。由此可知,在传统分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现有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实际上组织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并不能按贡献参与分配,或是在这一点上并不是做得很好,原因是现有的各种分配方式如年薪制、岗位津贴、职务工资、效益奖,以及包括股权分配方式在内,都没有很好地与个人对组织的业绩贡献有机结合在一起,而是呈现或多或少的脱离。根据公平理论,不管是个人所得大于投入还是个人投入大于所得,都会感到不公平,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形成有效激励,而是成为一种“无激励”。当这种“无激励”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企业整体绩效必将从波峰而波谷,故由分配不公从而导致的激励水平低下即“无激励”是很不利于一个要求持续发展的组织实现其绩效长久和稳定保持的。 泰罗制的缺陷在哪呢?有学者认为,其认为只有使“每个工人个别化才能达到最高效率”是不妥的。但我认为达到最高效率的本意即如此。只有每个人都自我实现,无疑将是最佳状态。至于有人要证明团队的效率才是最终的根本,但实质上团队的效率有效与否也取决于个人的效率能否有效实现,否则则必然是整体效率不能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损效率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言,社会利益的实现当以个人利益的实现为基础,这社会利益恰可比团体利益。团体利益的最优也必然是个人利益最优(与个人的投入与回报相衬,投入则有同时包括往期投入与当期投入之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是个人回报与投入的感觉之比,以衡量是否公平。但一般意义上的投入与回报则多会认为仅限于当期,以此衡量则必然会有许多感觉不公平的情况。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将投入理解为往期与当期投入兼备,从而按贡献参与分配则变为既含历史贡献又含当期贡献,历史贡献则包含了本人的既得,同时,对贡献(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将贡献界定为一种付出盈余的比例,即等于员工的业绩率(占组织全部可计量业绩的比例,凡是有效的业绩不管其本身即是以一种量化的形态或不便量化都能够给它赋予一定分值使其量化,从而纳入组织统一的业绩计量系统)与其初始分配率(应其岗位(虚拟股)、原始股份的不同而形成的当期计算收益分配的初始分配比率)的差值)的分配率亦可由所有者与经营方等人才资本拥有者集体议定并可动态调整,这样,不同利益的阵营才更有可能达成共识,而且,由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下当期未兑现的利益将按面值转增员工股份数额,实现自动按当期业绩增减情况调整股权比例,基数的增减必然会形成有利于长期激励的格局,因而,这种分配上和股权结构的动态化将是能无时无刻不在激发员工内驱力、有效促进绩效不断产生和维持的动力所在。 理清了组织分配激励制度的问题所在,那么,具体谋求解决的途径究竟在哪里呢?实际上,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思想——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已指明了方向。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劳动力资本(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高级智力劳动,后两者可合称为人力资本),两者对构成一个企业和企业的正常运行都是必不可少的。如同周其仁(1999)所指出的,市场中的企业正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相互之间实现紧密合作的契约。那么在这个企业契约里面,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如何分配,我认为可以按照历史贡献与现实贡献的概念将他们彼此之间和他们内部彼此之间区别开来,从而消除分配不公,消弥“无激励”,实现按不同类型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对组织当期整体绩效的影响(即实际贡献)进行非常有针对性地激励。在此方面,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则非常适合企业用以实现这个目标。 鉴于以上所述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思想亟待变革,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则可以实现非常有效地针对性激励,并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彼此之间以及在其内部彼此之间都能达到一个投入和收益的大致平衡。平衡的程度在于不同资本之间基于特定企业发展形势和环境所进行的互利合作博弈,并且这一平衡本身由于形势和环境以及不同资本在不同时期各自影响力的动态变化也经常会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而这种动态变化形成的随机应变力则使得不同资本间或内部彼此之间的每一次平衡都达到一个激励的最优,即实现他们之间以及内部彼此之间在心理上的一种基本平衡的状态,这使激励的效果得以优化。当然,实践中优化的具体效果可能在执行中会出现好坏差异,但这种执行性差异无关所采取的制度本身,这并不是由于实行新激励制度造成的,造成的不足可以从执行层面分析解决,通过不同资本 (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彼此之间以及内部彼此之间的新一轮友好博弈加以求解,使各自激励的满足状态和水平在特定条件和新的环境下实现新的平衡。1、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总的指导思想是:在处理历史贡献与现实贡献的平衡上,通过引入动态资本博弈机制,使实际的分配在对二者的处理上能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2、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动态股权制的优化,解决了动态股权制尚存的以下问题:第一,岗位股设置问题;第二,按股分配的问题;第三,股权变动依据不尽合理。 3、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能对在现有分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衍生出的各种具体分配体制和模式进行优化,它的工具性模型外壳使之能很好地寄生于现存体制,作为一种传统制度的改良插件,在对制度性状加以有效优化的同时,而不必施以全局性摧毁;亦可被直接应用于全局,作为一种单一和新型制度而存在。故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能在从表面上看不对体制动大手术的情况下有效改变组织激励状况和水平,实施一场悄然组织变革,加之它的其他特性,使得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能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组织、部门、岗位的不同人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 概括地说,如果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作为指导组织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一种理论,其优点在于:可实现实虚股分开激励(现有的最新研究是实虚股混合激励)、实虚股全部动态化且可相互转换(现有研究没有提出相互转换)、实虚股动态化的实现工具(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公式计算,现有的是按贡献或应付的责任增加或冲减)、股权和分配权一体化以及实现目标多元化(即人力资本股权、岗位和收入分配动态化,达激励约束结合、短长期激励并具、多方利益兼顾之效)。 [编辑] 参考文献 ↑ 1.0 1.1 1.2 1.3 郑玉刚.中国特色动态股权激励理论 ↑ 郑玉刚.两种动态股权激励机制的比较 |
更多文章首页 > 文章 > 股权前沿动态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