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64 0
2005-12-18

教授的成长之路

某教授早年得志,凭着论文的数量(累计已经200多篇了)破格当上了教授、博导,再接着把博士也给读了。于是,又借着能言善变,人也渐渐出名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之后那更不得了,文章更好发了,报纸也频频约稿了。于是文章数量想降也降不下来。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学期拉了20多个课题,从20万到2万各种层次的都有。教授还要上课,还有行政职务。人出名了,就会有很多的硕士、博士投奔其门下,当官的、经商的、脱产的都有。逐渐形成多元化和规模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局面。 本来教授应该好好做学问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可是教授的社交多了,开会多了,演讲多了、发言多了(来来去去就是那些东西)。可是课题怎么办啊?好办法,交给学生做,学生受到的经济学教育就很差、层次很低,学生会怎么做那些课题啊?上网、去资料室找本来来一大堆资料(绝对是中文版,并且是通俗易懂型),看那些对自己有用,好“借鉴”一下。做课题的学生都很有默契地引用老师的著作、文章等,即使写的东西毫不相干。课题做多了,这种训练多了,对学生有两个好处:一是拿了不少钱,解决生计;二是自我感觉写这类文章越来越顺手,谈起课题头头是道,大有超越教授之势。 教授出名了,又当官了,与普通学生尤其是其他导师的学生交流少了。除了听到学生给他鼓掌献花之外,就是有权有势想在学校拿文凭的人赞美他学术高明。当然,教授业余也会赶场,给企业、政府部门做报告,报酬自然不少。 教授还要给硕士、博士们上课,这么忙怎么备课啊?教授回答说,我还要备课么?于是就对现在的学生重复着几年前的内容、ppt。期末了,叫学生交篇论文当考试。学生交过去,就出了一个分数,都很高,于是学生都高兴。但文章就没有回音了,我怀疑教授究竟有没有看。于是,学生普遍有这么一个预期,教授不会看我的文章,于是机会主义行为就来了:抄吧!结果都相同:图个分数。 教授不看外文文献,因为那个太艰难,出文章的数度太慢,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即便如此,教授每年都能发很多篇文章,而且核心期刊还不少呢。 最后,教授总结他的成功之路时候说道:做学问、当教授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是知识对社会的贡献。我大悟:社会很需要文凭,所以,制造文凭也是教授的一个人生目标。

想必经济学教授也有这样的吧------------------发贴者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