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94 1
2018-03-11
233楼  YJDWII 9 小时前
效用定义
效用是一事物相对它物的作用或相关性。价值是劳动的效用,是劳动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作用或相关性,这种作用的影响程度或相关性的量化就是价值量。
回复
234楼  林汉扬 1 小时前
我的理解是按西方主流经济学“效用”概念,不能说“效用是一事物相对它物的作用或相关性”,因为“某一事物”相对的“它物”这个对象是“人”这个主体,当然,这是以“人类”为对象或价值参照系的价值论,如果,“某一事物”作用或相关性的相对对象不局限于“人”,从“人”的主体性推之于“物”即对象泛化为包括“人”在内的“物”,那么,关于“人类社会”的传统的“价值”就体现为包括“人”在内的以宇宙自然和人造物为参照系(对象)的“价值”,不过,由于这里如不涉及“时间”,那么,你所说的“价值”,实际上可以看作为“功用”或“功能”以及“效应”等,类似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在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甚至“物”的自然属性,而“劳动力(量)”以及“劳动力(量)”耗费过程中的“时间”是属于“人”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相对“可控”的“社会”因素,故在某一时间段中使用的人类劳动力的过程用“社会劳动时间”体现,而从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长期的“人类劳动”过程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人类社会,从自然中获得的“使用价值”又的确可以抵消人类社会自身的社会劳动力(量)的“使用价值”耗损,甚至是由于看起来战胜了自然,使人类社会在与自然斗争中获得了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财富积累(剩余价值的空间形式),整体上好像所有人类劳动力的使用或耗费都是“必要的”,故,从整体上“社会劳动时间”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计量就从社会劳动力(量)和时间量的投入中入手,但是,这个“必要”我在多年的研究中认为不能以马克思上述的假设,而是应加入以劳动力(量)的供给与需求量的“信息对称″程度,即劳动力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产生的使用价值物(主要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这里又体现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是一个空间问题。
故你所说的“价值是劳动的效用”,就可以理解为“价值是人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马克思引入了时间,但却把“使用价值″的获得看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信息对称的结果,故“劳动力(量)”的耗费是必然有回报(补偿)的,这就像中国古代传统的一句名言“天道酬勤″,或今人的“多劳多得”,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相对而言,我认为在被选择上是“天道酬功”而非酬“勤″,不是“矢量”没有大小与相对对象泛泛而谈使用价值都是无功或无用的,何谈“天道之酬”?故而中国古代有“南延北辙”的典故,就是说,符合需求的目标方向错了,劳动主体越努力勤奋或劳动力耗费越大目标准需求就离劳动主体越远,甚至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或从主观上,主体目的与对象标准的统一才是有“效”而“值”得去做的选择,而这个就是自然的价格与价值的机制,不仅能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还能进一步解释生物进化,甚至追逆物种的起源之机制,我十几年来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就算狭义而言,人的“劳动”也是“劳动目的”、“劳动主体”、“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包括劳动生产资料)”的统一,有一个谁对谁、何人对何物的劳动目的、对象、过程。。。等等相对性。
以上为个人之见,错误不足之处在处难免!请大家多多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3-25 03:51: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