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能帮忙从需求定律的角度分析一下“优质苹果”外运的现象。
看过阿尔钦的分析、也看过张无常的解释,
但总感觉模模糊糊,不清楚价是什么。
谢谢!
1、问题的起因:
1972年在美国华盛顿州,一位愤怒的消费者给《西雅图时报》写信说,华盛顿州所有的的优质苹果都运到中东去了!抱怨说在当地水果店里买不到优质苹果。为什么当地市场上的华盛顿苹果又小又难看呢 最近,几个采摘苹果的朋友带来了一些他们刚摘的苹果,这些苹果至少是那些能在当地市场上买到的苹果的四倍大.这些美味大苹果都到哪儿去了呢 它们被运往欧洲或中东地区了吗 在西雅图这里能买得到吗 署名:M.W.P.
2、阿尔钦和艾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M.W.P.所抱怨的"所有的优质苹果都运到中东去了",这是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的课堂上或考试中常碰到的一个问题.但这也是实际现象.很容易得到解释:例如,我们假定在当地买一个优质苹果要花10分钱,而次等苹果需5分钱,那么,吃一个优质苹果的花费与吃两个次等苹果的花费相等.我们可以说一个优质苹果"值"两个次等苹果,两个优质苹果就值四个次等苹果.假定将一个苹果运到中东的成本是5分钱.那么在中东,一个优质苹果就值15分,而次等苹果值10分.但现在吃两个优质苹果的花费就等于吃三个而不是吃四个次等苹果.尽管两者的价格都提高了,但相对而言,优质苹果变得便宜了.因此,中东地区对优质苹果的消费比例比这里高.这不是在耍什么花招,只不过是需求规律在起作用.
修改一下:
我又查了一些资料
(如,“Some Evidence on 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The Third Law of Demand”、
“Good Grapes and Bad Lobsters: Applying 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
认为阿尔钦——艾伦定理是Alchina A.和W. Allen.1964年在 University Economics( Belmont, Calif.:Wadsworth Publishing Co. )一书中提出的,相关部分如下:
Alchian and Allen first presented their analysis in 1964(Alchian and Allen [1964], page 75.):
Suppose that grapes are grown in California and that it costs 5 cents a pound to
ship grapes to New York whether the grapes are "choice" or "standard" (poorer)
and that the total production of grapes is 50 percent "choice" and 50 percent
"standard." Suppose further that in California the "choice" grapes sell for 10 cents
a pound and the standard for 5 cents a pound; that is in California 2 pounds of
"standard" and one pound of "choice" grapes sell for the same price. If grapes are
shipped to New York, the shipping costs will raise the costs of "choice" grapes to
15 cents and of "standard" grapes to 10 cents. In New York the costs of "choice"
grapes are lower relative to "standard" grapes (1.5 to 1) than in California (2 to 1).
To buy 1 pound of "choice" grapes in New York would mean a sacrifice of 1.5
pounds of "standard" whereas in California it would cost two pounds of
"standard." According to our law of demand, New Yorkers faced with a lower
price of "choice" grapes relative to "standard" will consume relatively more
"choice" grapes than Californians will. In California where "standard" grapes are
cheaper relative to "choice" grapes a larger fraction of "standard" grapes will be
consumed—and this is what actually happen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22:45:28编辑过]
3、对阿尔钦——艾伦定理的正式批评:
对阿尔钦——艾伦定理的正式批评是1968年芝加哥大学的两个教授J.Gould与J.Segall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题为“The Substitution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Costs”的文章。此文举的反例是,可以观察到,龙虾在波士顿原产地最可口,蔬菜在农村原产地比城市的好吃。
4、Borcherding和Silberg对阿尔钦的支持:
随后,Borcherding和Silberg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年2月号上发表的“Shipping the Good Apples Out: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 Reconsidered”一文中指出,J.Gould与J.Segall对“艾智仁——艾伦定理”的指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艾智仁—艾伦定理”假定产品在运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诸如损坏、腐烂或其他质量上的变化,而龙虾与蔬菜显然都是以新鲜为上。
5、张五常的解释
我今天认为艾师的分析没有错,只是看错了角度;我认为芝大二兄的分析是错了,因为他们的分析图表的纵轴与横轴用错了「量」。他们三个人都忽略了的,是顶级与次级的分析必定要从多质物品的角度入手。以苹果的只数为量入手,不言自明地假设其它重要的质量──如糖分──不同,分析很容易弄错了。苹果的糖分本身虽然没有直接地定价,但糖分的高低对价有决定性。如果我们间接地把糖分的价算出来,问题就变得清楚了。
(我自己当年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若干年后才想出「有质」量与「委托」量这个重要分别,才知道苹果的只量是「有质」与「委托」的合并。糖分委托于只量,问题就清楚了。此前我没有发表过「委托」量这个新概念,今可见本书第五章第六节。)
因为一个苹果的糖分的多或少,运费都是一样,运到香港来糖分的每个单位的间接之价,必定是糖分越高越相宜的──增加糖分的额外运费是零。解释香港人要吃上佳的华盛顿州红苹果,艾智仁加运费这个验证条件加得妙,但以美国的顶级与次级相对价格与香港的相对价格相比,是看错了角度。正确的角度,是因为有了固定的运费,糖分及其它质量上升时,这些质的间接之价在香港跌得很快。我们在香港选吃上佳的苹果或金山橙,是受到需求定律的约束了。
注:参考经济解释卷一第六章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罗杰《重解优质品外运之谜》中关于张五常的部分。
我觉得:
1、人的行为应该受到需求定律的约束,
2、这些问题是一类问题,应该有相近的解释:
“要是你穿上西装,带新相识的女朋友,隆重其事地到跑马地的雅谷餐厅去吃晚餐,你不会选吃汉堡包。事实上,雅谷的老板明知你不会选吃汉堡包,他的高级餐厅没有汉堡包供应。这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买了一幅高级的住宅用地,风景如画,你不会建一所简陋的房子在那里。要是你发了神经,以简陋为贵,建造了那样的房子,你的建造费用一定血本无归:在建造后把房子卖出时,你所得的充其量是地价而已。上佳的住宅用地,建造的房子必定是较佳的。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
一个时间宝贵的人,千方百计地抽空去听音乐演奏,不会选购廉价座位。坐飞机去巴黎度假,到那里的餐厅吃晚餐,叫的红酒会比同一个人长居于巴黎的为贵。一个自己出钱请补习老师的学生,上补习课的出现机会,会比这学生进了免费大学,上免费课的出现机会为高。”(引自《经济解释》)
需求定律有三个不变的约束,阿尔钦和艾伦的解释虽然好,但是强用需求定律时就出现“产品变了”的问题。五常想克服这一点,统一成糖份,这是不懂化学之故。优质苹果与次质苹果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糖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楼主想从人的角度谈,又违反了“收入不变”的条件。
这实际是质量与价格的问题,要有新的定律来说明。阿尔钦和艾伦的解释确切说是在用俺的价格第二规律解释实际,阁下不妨看看该规律。该规律能说明在本土优质苹果贵的事实,跟着是最大利润的问题。由于运输使次质苹果价格上涨率较大,再加上国外也有本土苹果,从而次质苹果优势较小,利润低,所以优质苹果出口更多。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146-1-1.html&page=1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749-1-1.html
为了发挥“规模优势”,尽可能并贴讨论。
只从“需求定律”上解释,可能需要很抽象、适用范围很广的“需求定律”,这样的定律可能面临两种风险:一是清确表述的困难,二是“大而不当”。
如果本地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买本地产的优质水果,水果商还愿意出口外地吗?
提供一个小趣的小故事(该故事虽不是笔者亲历的,但也不是杜撰的),与“优质”有点关系。
外地省农民向北京地区输出蔬菜等农产品是公认的事实。一日,某北京君访某外地农户,外地农户说:“你们北京人身体真厉害!”该君很是诧异。“你们北京人吃的蔬菜,我们这里的牲口都不喂,那么多农药,你们居然活得好好的。”农户自己是不吃输送给外地的蔬菜的。
“优质”看怎么理解了。
当然,真正的国际贸易,农产品化验、检疫是很严格的。几只瘟鸡就可能毁掉一年甚至几年的贸易,出口商是不太敢草率行事的。
苹果从华盛顿运到中东,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加上装运等也不过两天,这之间苹果的质量不会变很多,就是说质量变差影响并不是很大。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质量好的苹果还是质量差的苹果从华盛顿运到中东质量都会变差,这种质变对我们的选择并没有影响。况且质量差引起的价格的降低会因为需求的增加抵消掉。
按照前面的理论,假设好的苹果每个10美分,差的苹果每个5美分,运费每个5美分,因为变质价值会降低10%,但是价格不变。那么质量好的苹果运到中东需要成本15美分,而差的成本是每个10美分。当然商人们会选择质量好的。 然而,假设在中东地区也有一种品种的水果,其品质是好的水果的91%(可以定量的话),价格是14美分。那么华盛顿地区的优质水果在中东便没有了市场,但是华盛顿地区的质量较差的水果还是能够在中东找到一个较小的市场的,因为其价格为10美分低于14美分。
1、我想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种“中介”把优质品和次级品联系起来,使得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比较。比如苹果中的糖分。但是在其它商品中好像就比较难以确定。
2、“楼主想从人的角度谈,又违反了“收入不变”的条件。”不是很明白。
3、至于blackstone的意见我想可以看一个更简单的例子:
一般来说,你看到一家装饰豪华的饭店是不敢轻易进去的,因为根据自己的经验你会推断里面的饭菜的价格比较贵。也就是说,一家装饰豪华的饭店是不会卖“劣等品”。
价格降低了,虽然你还是没有买,但是你购买的欲望增强了。
偏好、替代等在这里都有一定说服力。如偏好,很多人就买了假加州苹果,还要句味道就是不一样;如替代,虽然都是“同质”苹果,但是陕西苹果就是不能完全替代烟台苹果。在消费者眼里即使产品在技术上同质,但是在心理上一定不同质。
但是很明显上面只是说明苹果外运后有市场,而不能说明其价格为何一定是这么多。要真正说明价格一定是这么多,必须回到价值论。而仅靠价值论也说不清这问题。
2、“楼主想从人的角度谈,又违反了“收入不变”的条件。”不是很明白。
抱歉,将你引用的经济学解释的话当成你说的了。
还是那话,不引进价值论没法说明苹果的价格为何一定是这么多,因为,一,收入是由产品量决定的,它不是西经中讲的那样是个已知量。二,起码是供给和需求量的极值最终是由生活结构决定的,这与需求定律(或价格)无关。
需求定律只有在供给和需求量的极值范围内才有效,好象西经还没给出这种极值说明。我的价值理论中是有这种极值规定的,但是我那规定意在限定我的四个价格规律的说明范围,没打算为需求定律服务,如能为需求定律服务那是意外。
我觉得理论应该有解释力,也就是说一个理论能够解释的现象越多越好。当然,前提是它不要变成套套逻辑。
偏好、效用的确存在,但是它不能解释所有,然而西经说它决定了所有。打个比喻,偏好、效用只决定价格的10%,另90%是其它规律决定的,但是西经说偏好、效用决定了价格的50%甚至100%,这就错了。
其实西经的一些定律都是有严格的条件的,这就是其能起作用的范畴,但是他们为了追求至大——即理论说明的现实越多越好,便有意无意地将定律的条件取消了。比喻效用递减,明明是指一个消费中的N次行为间有效用递减,且商品连续可分,但是西经将它改成N次消费间有递减,“商品连续可分”也去掉了。显然,一顿饭中第一口饭与第N口饭间有递减,但是第一顿饭与第N顿饭间肯定没有递减。但是饭是以“一吨饭”为单位卖的,而非以“一口饭”为单位卖。
递减律必定以“商品连续可分”为条件,不满足这条件的商品的价格没递减可言,如,你如何说明一双鞋的效用递减?你没法说明鞋的效用递减,因为你不可能同时穿一双以下的鞋,也不可能同时穿一双以上的鞋。鞋是不可分的。
“偏好、效用的确存在,但是它不能解释所有,然而西经说它决定了所有。打个比喻,偏好、效用只决定价格的10%,另90%是其它规律决定的,但是西经说偏好、效用决定了价格的50%甚至100%,这就错了。”这不是实证经济学的论点,比喻打得也太差劲,没说明半点问题,只是转移问题。
错,应是这不是已有西经的论点。我那比喻是说价格是由多层面因素决定的,是叠加的。比如你的工资就有职务工资、加班费、医疗费、失业费、奖金等部分。商品的价格拆开后也有许多部分,如宏观经济决定的价格(均衡价格)、供求决定的价格、地区决定的价格、品质决定的价格、偏好决定的价格、不确定因素决定的价格,等等,商品的实际价格是这些方面价格的叠加。
就本贴而言,品质、偏好决定的那部分价格是重点之重,也正是或主要是这部分价格的存在才使优质苹果在外地有市场,且价格高了一点。又正是这个“价格高了一点”使得外卖的优质苹果的利润大一些。
显然,西经将品质、偏好决定的“价格高了一点”当成了品质、偏好决定全部价格,这就说不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21:43:32编辑过]
呵呵,不知道马克思算东方还是西方?
我的看法很简单,你能解释经济现象,你的理论就好,解释能力越强,理论越好,解释能力一样,理论越简单越好。加一个不必要的概念“叠加”何用?概念多一个,理论复杂一点,如此而言。
请你具体说说看,阿尔钦的解释不对在哪?你的理论又对在哪?
应该说阿尔钦的解释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解释符合“价格高了一点”这个内涵,但是他因此强说需求定律有效那就错了,因为,一苹果外运后其自然品质(效用)肯定要变,二很难保证两地对苹果的评价一样,即很难保证苹果在两地的心理品质一样。
叠加不是新鲜词,只是在经济学中有点新鲜。一、所有学科是靠叠加才合在一起的,够成人类知识;二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其各定律就是靠叠加才够成物理学的。仅牛顿就用了四个定律描述运动,还有电磁学、热力学等许多描述运动的定律。那么经济学中有几个定律描述价格的运动?在我看来经济学中就只想到做大做强,只想到建立一个托拉司定律,用一个定律说明一切。
当你意识到要用N个定律说明价格运动时,叠加是你必须用的一个词。
我的理论是依叠加思想构建的,我仅仅描述均衡价格的运动(相当于西经的曲线移动)就用了四个规律。我那四个规律在本坛我的专栏里有,我上网三年来还没找到能说我这四个规律不对的人。这不胡吹。但是我不认为就我这四个规律将均衡价格的运动描述清楚了。
据我了解,还只有我能用一个规律(价格第一规律)将价格的上涨和下降同时描述出来,而且我容许西经假设的各种不变都变。我不怕技术变,我不怕产品变,我不怕地域变,我不怕时间变……,只管变,我的定律不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22:40:05编辑过]
世界是复杂的,科学要尽可能的用简单的理论去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
因为“效用”、“偏好”不易观察,所以不选择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解释世界。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世界里只有微观,而它又被称作“价格理论”。
凯恩斯之后,出现了宏观经济学,然而这宏观经济学也是要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
以下几篇文章只是听说过,据说很精彩,可惜条俺的件有限,从未拜读过,不知道哪位好心人是否能帮忙提供以下。先谢过了!
George Joseph Stigler. "The Development of Utility Theory"
M.Friedman,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1949
Slutsky,E.E. "On the Theory of the Budget of the Consumer"
比如说失业加重而工资不断上涨经典不能解释,比如粮食、电影、房子需求量加大其价格不断上涨,而电视机、手机、汽车需求量加大其价格不断下降,这些我都用一个规律说明了,而经典中好象还没有那个规律能说明其中上涨现象。我的这个规律是:
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一﹞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公”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二﹞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更多。
﹝三﹞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四﹞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
优质的当地特产品“例如美国加州的柑、意大利的皮鞋、中国阳澄湖的大闸蟹等”这些产品和“优等品”是有区别的,当地特产品一般都是优等品,但是优等品却不都是“当地特产品”,其远销的核心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特”,并不是所谓的“质优”。其远销的运费成本是能够由其占有的“当地特"这种垄断性生产要素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所抵消,所以能够远销。
而优质产品的远销会因在远方市场出现生产位置相对较近的等质量商品而无法销售,原因是已经没有任何优势,远销的核心原因是“原产地”这种生产性要素的不可复制性。
“就像外地人所认为的北京人身体好的例子一样”在美国人看来自己国家出产的苹果是没有任何神秘感和“当地特”这种因素的,所以不可能存在垄断利润,而当中东的苹果因为“美国制造”而身价大增,足以超过运输费用时,美国的苹果就会大量到了中东。
在这里要注意必须是优质苹果而不是次质,原因是在中东不一定只有美国的苹果,要想获得由于“美国原产地”所带来的利润,就必须使得产品具有和其他国家的不同,而这个不同只能用“优质”来体现。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