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235 2
2009-12-29
    前几天有个同学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问我怎样理解。这个故事的意思大体是这样的:说是有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花了20元钱买了一张票,可是不小心丢了,她问我,她该怎么办,是在花20元钱再买一张呢, 还是不看了?如果再买一张她这次看电影的成本是40元钱呢还是20元钱?当这个同学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个实际例子。我那个事情是这样的,我花了3000元买了不到两个月的一架照相机不幸镜头被摔坏了,然后我问了维修人员,要修这架相机,最少可能要花800元,而且还不保证质量(镜头是相机的关键,我担心维修后的成像质量),而在当时市场上,买同样质量的相机可能价格不到2000元(质量是有保证的),当时我考虑是修还是不修。这实际上和那个同学所问的问题是相似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对成本收益的比较,在收益不便的情况下,如何计算成本?对于看电影的问题,到底成本应该是40元还是20元?对于修相机的问题,到底成本是3800元,还是2000元还是800元?     实际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可以进行解释,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当一项业已发生的成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收回的时候,这种成本就构成了沉没成本。面对这种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理性的看法应该视其为没有发生。因而,对于看电影的问题,显然,成本应该是20元,既然开始自己愿意花费20元来看这场电影,那么就说明20元看场电影所获得的效用要大于20元的成本。因而,这位同学的明智选择应该是再花20元重新买张票。对于我来说,又涉及到了一个机会成本和风险收益的问题。也就是说,我有三种选择,一是不修这架相机,二是再花2000元买一架新相机,三是花费800元修好这架旧相机。显然,如果选择一,我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选择二,我的收益为3000元(两架相机质量一样),成本为2000元。选择三,我的成本为800元,但收益可能是3000元,也可能更少,这取决于相机的维修质量。最后我经过反复打电话询问,维修公司可以给我换新的镜头(仍然有风险,担心换旧的),而且价格不变。最后我决定选择方案三。     这两个事例说明,经济学中有许多概念不仅有利于经营企业,而且对于认识人生也是有益的。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你花了10块钱买了一 张今晚的电影票,准备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不想临出门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 雨。这时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执意要去看这场电影,你不仅要来回打车,增加额外的支出,而且还可能面临着被大雨淋透、发烧感冒的风险,这样还要发生吃药打针的成本费用。在这时,也许你的明智选择是不再去看这场电影。

  沉没成本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可以说比比皆是。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例子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沉没成本的深刻含义。说是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费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以后摔得粉碎。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继续向前骑车。这时,路边有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您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如果这种事情放到一般人的身上又会是怎样呢?我想不少人一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会好长时间精神难以恢复。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能在经营某些事情的时候做了一些无可挽回的错事,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经历了一些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此刻,急于求成,急于翻本,可能会遭遇更大的损失,越急越坏,越坏越急,使自己陷于惊慌失措的迷乱中。这种时候,不如利用沉没成本的概念来调整心态,将所经历的失败,所走的弯路和所遭遇的打击作为经验教训去汲取,调整航向,面对新的开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坦然松手并非真正的放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30 14:40:58
沉没成本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4:57:58
呵呵, 一个故事上升到了心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