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上的因果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多因一果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例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就是多种原因的共同结果,其中包括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及其程度,消费者可用于该商品的预算,以及其他可替代商品的价格等等。
虽然需求量是这众多原因的共同结果,但是不同的原因其作用并非都是相同的。而要认识这些不同原因的不同作用,就需要有正确的逻辑方法。将影响需求量的诸多原因进行分解,逐一分析它们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认识不同原因不同作用的基本逻辑方法,这就像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一样,像力学中力的分解的方法一样,也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正确的逻辑方法。
(二)
本论坛的石开石却完全不懂将诸多原因进行分解,逐一分析它们所产生的结果的逻辑方法。
例如,本人曾举了一个“玉米的价格下跌了,引起了稻谷需求的减少”的例子,来说明“稻谷的需求曲线并不是每天都不变的。”(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39254-7-1.html,70楼)
针对本人的例子,石开石提出了一个观点,“假设每月需要的粮食总量不变。如果玉米价格下降,人们会减少玉米的购买量,增加对大米的购买量。如果玉米价格上涨,人们也会减少玉米的购买量,增加对大米的购买量。大米的口感要好于玉米,多数人喜欢吃大米而不是玉米。这是偏好替代——本人的研究结果之一。”(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39254-10-1.html,94楼)
当本人用具体计算证明“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变化”,上述“结论完全是不合理的”之后,(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47608-1-1.html,9楼)石开石开始为它的观点打了一个补丁——“允许预算变化。”(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47608-3-1.html,30楼)并按照预算增加后对玉米价格上涨后代结果作了计算:“假设有一定消费限额。原来是:10斤大米价格3元/斤,20斤玉米价格2元/斤,共消费70元。
假设玉米涨价了到2.5元/斤,假设预算为75元以下即可。
那么会这样购买:购买20斤大米10斤玉米,总价值为:20*3+10*2.5=75元。”(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47608-2-1.html,11楼)
以此进一步证明,在偏好大米的情况下,“如果玉米价格上涨,人们也会减少玉米的购买量,增加对大米的购买量。”
(当然,石开石这个计算证明了他的计算能力极差,因为20*3+10*2.5不是等于75,而是等于85!下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就假设预算增加到了85元。)
(三)
在石开石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到,引起大米购买量由10斤增加到20斤的原因有两个因素:玉米价格的上涨和预算的增加。
那么这两个原因各自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按照前面所说的逻辑方法,将这两个原因进行分解,逐一分析它们所产生的结果。
首先,我们假设价格不变,预算增加到85元。因为偏好大米,且购买总量必须为30斤,计算得应当购买大米25斤,玉米5斤。
即预算增加15元产生的结果是大米购买量增加15斤,玉米购买量减少15斤。
现在把预算增加的结果按照玉米价格涨到2.5元再作计算,得大米购买量为20斤,玉米10斤。相比较预算增加的结果——购买大米25斤,玉米5斤,大米的购买量减少了5斤,玉米增加了5斤。即玉米价格上涨2.5元产生的结果是大米购买量减少5斤,玉米购买量增加5斤。
现在我们再把计算顺序调整一下,先计算玉米价格的上涨,再计算预算的增加。
如果预算不变,玉米价格上涨为2.5元,则大米购买量为-10斤,玉米购买量为40斤。即玉米价格上涨到2.5元产生的结果是大米购买量减少20斤,玉米购买量增加20斤。
把上述结果按照预算增加到85元再作计算,得大米购买量为20斤,玉米10斤。相比较玉米价格上涨的结果——购买大米-10斤,玉米40斤,大米的购买量增加了30斤,玉米减少了30斤。即预算增加15元产生的结果是大米购买量增加30斤,玉米购买量减少30斤。
(四)
以上两种不同顺序的计算告诉我们,按照石开石假设的偏好大米,预算增加产生的结果一定是减少玉米的购买量,增加大米的购买量;而玉米价格上涨产生的结果一定是增加玉米的购买量、减少大米的购买量。
这就证明,石开石所说的“如果玉米价格上涨,人们也会减少玉米的购买量,增加对大米的购买量”,实际是把预算增加的结果当成了玉米价格上涨的结果,因而就是错误的。
这一错误证明,石开石根本不具备将多因一果的原因分解分析的能力。所以,石开石的当务之急乃在于好好学学逻辑,努力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而不要在论坛上不断发表毫无逻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