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或减分?代言人运用策略
作者
: Brain.com 记者
杜宇雯
更新时间
: 2010/03/10 21:22:13
(2010-03-10)品牌代言人是迷信?还是必要之恶?在经济景气仍未复苏的状况下,企业如何能从代言人中得到最大效益,创造代言人与商品的火花?
(Brain.com 2010-03-10)当你在荧光幕前看到艺人桂纶镁亲切的脸庞时,是否会让你联想到7-ELEVEN的City Café?当你在超商买饮料看到古道超の油切绿茶,你是否会想到艺人小S在广告中扭腰摆臀「切切切」的舞姿?还是因为你是一位麦可乔丹的超级球迷,而成为NIKE商品的忠实顾客?
选对代言人,不仅可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同时也能刺激购买,为厂商带来利润;相对的,如果代言人本身形象与产品不符,不仅无法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甚至有可能拖垮品牌的好名声,此时找名人代言只是烧钱。因此代言人的选用与否,时常成为广告主及广告代理商最头大的课题。
台湾广告主协会于3月9日举办座谈会,由理事长王正明主持,邀请知名导演吴念真、Volvo总裁陈立哲、晶晶晶广告董事总经理陈玲玲、联太公关副总曾秀如、凯渥模特儿经纪公司总监洪倩玉,分别从代言人、广告客户、广告代理、公关代理及经纪人的角度,和大家分享选用代言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情感导向 代言加分
在营销过程中,许多广告主都希望能找来名人代言,只是商品经过名人加持后,真的会提升品牌形象、增加销售数量吗?
一项新的商品若想以最短的时间在消费市场崭露头角,找寻名人代言的确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以Volvo为例S40车款请艺人张钧宁代言之前,曾经一年只有17辆的销量。陈立哲表示,当时这款车并非主打,加上销量不好,因此他们开发了另一块高级车的女性市场。VolvoS40广告中的张钧宁开着车,轻松的哼着小调,以舒服、轻松的形象成功抓住了女性的芳心,VolvoS40现在一个月就有80台到100台的销量。陈立哲指出,一个商品的价值通常可以从两个面向去探讨,一个是实质的产品,另一个则是情感的诉求,使用代言人应思考消费者内心的动机,挖掘更深层的价值,情感的魅力在广告中才是最强。
不过,在广告界操作代言人经验丰富的陈玲玲认为,使用名人代言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宜可以为厂商带来极大的广告效益。但如果碰到代言人像老虎伍兹爆出丑闻风波,使用名人代言不仅花费大笔的钞票,还要承担代言者举止不当甚至失言的风险。
「刚开始我也没想过我会拍广告」经常为名种品牌代言的吴念真说,当初原本是为了要筹措成立公司的资金而无心插柳,没想到却成为近年来广告界的爱用代言人之一。常出现在荧光幕前,使吴念真知名度愈来愈高,也开始造成许多的不便。像是路上就有很多人会要跟他拍照要签名,有一次赶高铁快来不及,还有人跟他拍照,但如果拒绝又会被说成「不亲切」,让他十分为难。吴念真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跟产品画上等号,所以即使一边要赶高铁却顾及自己代言人的形象,所以也要很亲切的跟民众拍照,避免负面传闻影响产品销量。
名人光环 超越品牌
从广告代理商的角度来看,陈玲玲则认为,产品形象应与代言人的气质一致,尤其品牌个性与代言人吻合是传播效果优化的关键,并应利用可信度高的代言人,发挥其意见领袖魅力,善用代言人的魅力,才能为广告客户带来更多效益。有些业界会选择知名度高的名人为产品代言,却忽略了产品与名人之间的关联,甚至有些广告仅让人记得代言的名人,而忽略了广告中的产品,这些都犯了营销的大忌。
代言人其实是最偷懒的广告,吴念真指出。以前有酒类的广告曾找上刘德华与张学友代言,因为酒名为英文,有些人不会发音,去商店买酒时,都直接跟老板说「刘德华那罐给我」、「张学友那罐给我」,代言人的名气若大于产品本身,对品牌来说不见得是好事,但吴念真表示,从这些案例可看出虽然他们不记得刘德华代言的酒名,却也同样能达到销售的效益。
在洽谈广告代言的内容时,广告主常与艺人的经纪公司意见相左。站在经纪人的角度,洪倩玉强调,艺人的形象对他们所有的演艺事业都有影响,对于广告的脚本、广告策略、艺人如何演绎,以及代言后续的连锁反应,任何代言都有可能会影响艺人往后的演艺事业,所以经纪公司会严格把关,也是希望艺人代言能让商品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建议广告主,选择代言人前不妨先多做功课,先了解艺人之前的作品与特质,才不会白白花了冤枉钱。
破除迷思 回归初衷
从公关的角度出发,曾秀如建议广告主,如果没有足够的预算请代言人,可以考虑其它的替代方案。例如透过公关活动来增加在媒体上的曝光,并且结合宣传手册、网络活动等方式,来达到宣传极大化的效果。如果广告主的预算充足,则应该思考所请的代言人是否具有意见领袖的特质,透过社群网站让代言人与消费进行密切的互动,让消费者认同代言商品,而非单向或表面的沟通。
代言人的魅力,有时能恰如其分发挥点石成金效果,有时却会成为商品或公司形象的绊脚石。广告业界目前景气仍未复苏,正逢预算紧缩的情况下,更应寻求更经济实惠又创新的营销方案,或者多利用公关操作手法增加媒体的曝光度,不需再迷信砸大钱请名人代言;跳脱传统的格局框架创新,反而比找代言人更重要,也许广告台词里的一句创意的文案,往往才能被人广为传诵,历久不衰。若要使用名人代言,广告商不妨异地而处,思考消费者需求面与情感面,将商品与代言人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无限大的加乘效果,让代言人发挥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