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553 1
2010-04-26



【】数字】知识的整理之手 新闻如何变「深」?

作者 : Mr. Saturday
更新时间 : 2010/04/23 18:36:0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3915


2010-04-23Google随时随地提供免费最新的信息,让不少媒体恨得牙痒痒的,但在网络势力不可挡的态势下,其它媒体还有什么生存之道?

(Brain.com 2010-04-23) 最近在台湾的媒体上看到一些批评 Google 的文章,内容大致上是说 Google 破坏了媒体圈的生态,让有价值的信息毫无限制地被到处复制。比如说在联合报的这一篇短稿 Google 媒体寒冬罪人?」里头,就提到一些媒体大亨出面痛骂 Google 是网络的寄生虫,把各大媒体有价值的信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推送到网络的任何角落,让生产这些内容的人逐渐没饭可吃。

  看了这样的说法,我想要点出的,不是批评这些媒体大亨对网络的迂腐心态,站在他们的立场,Google 的确是侵蚀了他们的获利和生存机会,然而我们不妨站在更一般的角度,来看看信息的演进过程,也许会看网络世界的演变的蛛丝马迹。

数据 --> 信息 --> 知识
  对于知识管理或是信息管理的理论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应该对于以上的说法不陌生,首先我们有了一些没有经过整理的「资料」,之后经过整理,变成人们可以理解和消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经由更深一层的重组和产出,或是价值的附加,最后变成最高层的「知识」。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概的人为分法,有的时候信息和知识的界线是相当模糊的。简单举例来说,我们今天知道了每一班火车的发车时间,这是原始「数据」;把每一班火车的发车时间汇整起来,我们就有了火车时刻表这个「信息」;更进一步地,像
Google Transit
这样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根据时刻表告诉我们,从 A 点到 B 点,车该怎么搭,路该怎么走,对我们来说就可以说是取得了「知识」。

  从这样的一个观点来看,Google 在做的事情其实再明白不过,那就是把全世界的数据整理起来,并透过搜寻及其它的方式,呈现这些信息给使用者。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数据」-> 「信息」这件事情。Google 在这边已经做得很好了,也因此发展成了今天这样的一个庞大企业。

Google  不得不踩媒体痛处?
  所以对 Google 来说,要尽可能地到各个地方去挖掘信息,并且完全开放呈现给使用者。这样一来,踩到媒体或是图书馆的痛脚,也是可以预料的事情,并且这样的情形只会继续下去:媒体会被迫开放越来越多的信息到网络上,而且这些信息会越来越容易取得。

  其实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信息不对称」这件事情,在信息时代已经渐渐被弭平了。现在无论世界哪一个角落发生事情,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可在第一时间取得相关信息、立即发表新闻。以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取得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

  人类有很大一部份的经济活动,是靠着信息不对称在赚钱的,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炒股票都希望有内线消息,因为内线消息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26 08:19:38
1# 096001

华盛顿日报和纽约时报  怎么让读者靠过来?
  所以我认为媒体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往更高一层去迈进: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华尔街日报很早就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他们把文章拿来卖钱,加入会员才能看到一些专业的分析评论,而且到了今天还是没有免费开放。再看一个例子,纽约时报的网站虽然一直是免费开放的,但是也早就体会到信息取得逐渐容易的事实,所以很早就开始赶搭 Web 2.0 的风潮,广纳来自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文章,汇整到网站上,提供更深入,且有价值的专业评论和分析。但是我相信他们也深刻体会到,即使文章越来越好,要拿来赚钱却是越来越不容易。

政治误了台湾媒体大事?
  台湾媒体则是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由于整个新闻环境被政治撕裂的关系,导致媒体居然是依赖人民的政治倾向在求生存,同样的一则新闻不用太深入的报导,只要有些蓝绿的语言参杂其中,选一边站,就可以吸引到一定数量的观众。也因此台湾的一些大媒体在思维上和网络技术上,很明显和欧美比较是相对落后的,也没有体会到究竟网络,是怎么样改变了全球媒体的生态。

  我非常认同蔡志浩先生的一篇文章「部落格已成为主流媒体」,台湾许多部落格的质量已经明显超越传统的媒体;但是不幸的是,网络生态目前还是处于散沙的状态,没有聚合起来的力量。国外许多部落格像是 TechCrunch 或是 ReadWriteWeb 可以扩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和发挥影响力,是因为整个大环境有良性的循环,台湾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循环出现。

  回到正题,既然「数据 -> 信息」这件事情 Google 已经做得很好了,很明显很多网络新创事业现在是往「信息 -> 知识」的方向在走。换个说法,就是一些垂直网站的兴起,比如说台湾专门搜集美食信息的 iPeen 网、收集好康信息的 DigWow,都是专门在整合较为深入和专门的信息。或者更明显的例子,就是 Yahoo!奇摩的知识家,在中国则是 Google 的天涯问答,或是百度的知道

网络生知识? 知识生网络?
  关于「知识」的网站,可以简单分成两个面向来看,一个是聚合知识,另外一个则是产生知识。如果说 Google 是聚合和整理信息的话,那么下一步无疑是整理和聚合知识,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无疑就是明日之星的好网站。不幸地是,虽然 Google 用了许多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去达成了整理信息的目的,但整理知识和产出知识这方面,在技术上却是难如登天,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足以漂亮地解决整合知识和产生知识的许多问题。

  所以目前市面上看到的网站,在整理知识方面都是需要使用者的贡献,这也是那些问答网站现在的经营方式,也代表了人类目前无法被计算机取代的地方。Google 推出了
Knol

Google Health
,也都是在往整合和产出知识的路在走。


  「数据」往「信息」这条路已经被 Google 走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信息」往「知识」这一条路。如果同样想要用网络和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来走,无疑就是等同于用计算机挑战真实人类的智能,所以我觉得网络上要出现下一个 Google,在这条路上真的是近乎不可能的难,信息不对称的消失,更会让这样的明日之星更难产。

  但可以确定的是,知识的产生对于全世界依旧是有相当价值的,任何网站和媒体如果想要在铲平的世界保有一丝丝的竞争力,就要意识到自己该往更深入的方向去走,如果只是收集一些相当「浅」的信息,迟早被淘汰。(本文转载自MMDays–网络、信息、观察、生活

MMDays部落格的故事
我们,是一群大学时代同窗的好友,在我们的时代,部落格只是一个尚未流行的概念。毕业数年后,我们也各自踏上了截然不同的旅程,在网络走入了Web 2.0的同时,有的人深入了信息界,有的人到了硅谷,有的人到了纽约,也有的人在世界各地不断奔走,我们的脚步,踏遍了半个地球。今天,透过网络和部落格,我们再度相聚,在广大的网络世界,开辟这样一个小小的天地,以Mr./Ms. Days为名,希望每天都能够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所见所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