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com 2010-04-23) 最近在台湾的媒体上看到一些批评 Google 的文章,内容大致上是说 Google 破坏了媒体圈的生态,让有价值的信息毫无限制地被到处复制。比如说在联合报的这一篇短稿 「Google 媒体寒冬罪人?」里头,就提到一些媒体大亨出面痛骂 Google 是网络的寄生虫,把各大媒体有价值的信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推送到网络的任何角落,让生产这些内容的人逐渐没饭可吃。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概的人为分法,有的时候信息和知识的界线是相当模糊的。简单举例来说,我们今天知道了每一班火车的发车时间,这是原始「数据」;把每一班火车的发车时间汇整起来,我们就有了火车时刻表这个「信息」;更进一步地,像 Google Transit
这样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根据时刻表告诉我们,从 A 点到 B 点,车该怎么搭,路该怎么走,对我们来说就可以说是取得了「知识」。
华盛顿日报和纽约时报怎么让读者靠过来?
所以我认为媒体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往更高一层去迈进: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华尔街日报很早就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他们把文章拿来卖钱,加入会员才能看到一些专业的分析评论,而且到了今天还是没有免费开放。再看一个例子,纽约时报的网站虽然一直是免费开放的,但是也早就体会到信息取得逐渐容易的事实,所以很早就开始赶搭 Web 2.0 的风潮,广纳来自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文章,汇整到网站上,提供更深入,且有价值的专业评论和分析。但是我相信他们也深刻体会到,即使文章越来越好,要拿来赚钱却是越来越不容易。
回到正题,既然「数据 -> 信息」这件事情 Google 已经做得很好了,很明显很多网络新创事业现在是往「信息 -> 知识」的方向在走。换个说法,就是一些垂直网站的兴起,比如说台湾专门搜集美食信息的 iPeen 网、收集好康信息的 DigWow,都是专门在整合较为深入和专门的信息。或者更明显的例子,就是 Yahoo!奇摩的知识家,在中国则是 Google 的天涯问答,或是百度的知道。
网络生知识?知识生网络?
关于「知识」的网站,可以简单分成两个面向来看,一个是聚合知识,另外一个则是产生知识。如果说 Google 是聚合和整理信息的话,那么下一步无疑是整理和聚合知识,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无疑就是明日之星的好网站。不幸地是,虽然 Google 用了许多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去达成了整理信息的目的,但整理知识和产出知识这方面,在技术上却是难如登天,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足以漂亮地解决整合知识和产生知识的许多问题。
所以目前市面上看到的网站,在整理知识方面都是需要使用者的贡献,这也是那些问答网站现在的经营方式,也代表了人类目前无法被计算机取代的地方。Google 推出了 Knol 和 Google Health,也都是在往整合和产出知识的路在走。
「数据」往「信息」这条路已经被 Google 走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信息」往「知识」这一条路。如果同样想要用网络和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来走,无疑就是等同于用计算机挑战真实人类的智能,所以我觉得网络上要出现下一个 Google,在这条路上真的是近乎不可能的难,信息不对称的消失,更会让这样的明日之星更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