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10 24
2019-11-05
从经济学背叛了劳动价值论开始,它就彻底沦为庸俗经济学,成为了为剥削制度美化的工具,站在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对立面。这个世界之所以没有解决贫困问题,经济学家脱不了关系,是经济学家在误导经济的发展。一种理论,不管它在数学上演绎的如何天花乱坠,也不管有人为它的成立找出多少冠冕堂皇的借口,只要它违背了我们的内心意愿,不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事实,它在本质上就是反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就是一块试金石,它是经济学迈入科学的最关键的门槛,也是我们最终解决贫困问题的制胜法宝!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贫困问题和劳动价值论联系到一起呢?这是因为在黑白颠倒的经济学世界里,它的价值不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为什么有人“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为什么有人“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严重歪曲的价值,不仅仅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还剥夺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工作权力、生存权力。一方面,利手利脚的穷人可能会找不到工作,饥寒交迫,经济学家则在一旁大喊,经济饱和了!另一方面,不事生产的富人不需要找工作,穷奢极欲,经济学家却在一旁高呼,供给创造了需求!

常常会有人提出来:为什么农民勤劳,却不富裕?这不是个别现象,但是却没有合理的解释。不仅仅在发展中国家,甚至于在西方发达主义国家,都会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农民收入是比较高的,其实不过是这些国家对农业进行了补贴。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大家不妨关注一下,说不定它会成为今后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物以类聚,富以类分。贫富不是差距,是分工!凡是从事基本生活用品生产的群体,生活都会不同程度陷入贫困状态。它和个体的努力程度无关,而是由经济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缕清经济发展的脉络,为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演变建立必要的逻辑模型。事物的发展,总是会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下面举例说明。在成长阶段,我们有衣食住行等若干产业,分别从事粮食、服装、布鞋、民居等生产或建设。这样的产业,为我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成熟阶段,出现了家畜、服饰、马车、别墅等创新型产业。这样的产业,超出基本生活需要,为我们提供崭新的生活体验和享受。

在成长阶段,彼此之间,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谁都离不开谁。如果甲方,由于效率提升增加了产量,那么它不仅会拥有比过去更多的自身产品,而且将会换回来更多乙方生产的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感会比过去更高。对于乙方来说,虽然说最终拥有的自身产品数量比过去更少了,但是由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同样多的自身产品可以换到更多的甲方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感一定也会比过去更高。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在成熟阶段,事情开始出现了逆转。甲方的效率不再提升,但是新产业出现后,甲方自身的消费倾向发生了变化。甲方是生产服装的,服饰出现之后,深受甲方喜爱,甲方开始用服装交换服饰。此时可以用于和乙方交换的服装就少了。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两者的交换比例将向不利于乙方的方向变化。乙方是生产粮食的,要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就应该用粮食交换服饰,或者家畜、马车、别墅等,以维持甲乙双方原有的交换比例不变。如果乙方是相对贫困群体,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的交换,即使乙方实际生产能力没有任何下降,但是其产品的交换能力也会越来越差,换句话讲就是实际生活水平越来越差。这样的新产业的出现,只有和新产业有交换关系的交易对象受益,而和新产业没有交换关系的非交易对象则利益受损。

为什么说乙方是相对贫困群体呢?首先是因为粮食是基本生活用品中的基础,是其它产业成本构成的重要组成,谁也不可或缺。不管是与之进行直接交换的传统产业,还是与之进行间接交换的新型产业,都必须保证粮食在自己的消费品结构中的一定权重。区别于其它任何产业,粮食和任何产品交换比例并不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决定的,而是由粮食在自己的消费品中权重最大那个产业决定的,其它产业再通过和这个产业的交换关系,间接确定和粮食的交换关系。只有如此才能让最穷的工人也能吃饱饭,维持基本生存的权力。换句话说,乙方的地位是由整个社会最穷的产业或者说最穷的产业工人决定的。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指价格导向,价格和价值没有本质区别。一种商品,你能把它用多少钱卖出去,它的价值就是多少钱,这样的价值判断完全是一种主观意识。对于非基本生活用品来说,你对它的评价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可以交换到的其它产品就越多。对于基本生活用品来说,形式上来讲,价格仍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内容上来讲,价格表达出的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比方说,我们每天花100元吃大米,是因为100元就是我们活着的代价。我们把大米改良成彩色大米,每天吃的大米的主观评价就是200元,但是我们活着的代价也会从100元提高的200元。因为活着的代价提高了,所以最低的生活标准就提高了,整个社会所有产品的价格都势必随之进行调整。农民付心血、花代价,千方百计的讨好你,让你吃得好,吃得美,获得了极高评价,但是其实对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言,完全是多此一举。原则上讲,由于基本生活用品是成本,而成本具有客观性,此举并不会真的提高粮食对其它产品的交换比例。

我们汽车生产的产业链很长,一家整车生产厂通常会有几百家的零部件配套商。绝大大多数情况下,整车厂的工人收入会比零部件配套厂的工人收入更高。这是因为零部件配套厂是整车厂的上游,也是整车厂的压榨对象,它们的零部件价格进入整车成本,受整车厂的成本管理控制。我们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产业分工,东北地区的分工就是重工业和农业。农业就不用说了,重工业的产业工人收入通常也不会太高。这是因为重工业是产业链的上游,它的价格最终将转化成制造业的成本,必然受到下游工业成本管理控制影响。

企业有两项基本功,一个是生产环节千方百计的压低成本,一个是销售环节千万百计的多创收。基本生活用品也好,上游产业的中间产品也好,它们的价格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严格控制,很难随意提高。如果有所提高,势必造成全社会价格波动,这意味着通货膨胀。非基本生活用品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企业一定会千方百计扩大销售收入。消费者眼里的商品价值有多高,企业就会用多高的价格把它卖出去。不管你卖多高,都不会影响到其它商品的价格,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你卖得越高,GDP就会越高,还不用进行修正,岂不美哉?

然而表面上的经济数据再好,都难以掩盖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产品日新月异,早已超出了原有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范围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成的分工,会自发形成严重的分配不公,甚至会造成一部分人的贫困化。对于一年到头艰辛劳作的农民或者基础产业的工人来说,贫穷并非是他们自身的错,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补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寻求自身力量脱贫更是无稽之谈,我们需要从全新的角度诠释当代经济。可以预言,劳动价值论必将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还会存在贫困差距吗?非基本生活用品再怎么发展,基本生活用品之间、基本生活用品和非基本生活用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会因此而改变吗?当然不会了!创新产品出现之前,我们过去能用粮食换多少其他产品,创新产品出现之后,我们也会用粮食换到多少其它产品。随着社会的积累和发展,劳动的价值必然升值,农民就会用手里的余粮,换到更多的其它创新产品。此时,创新不会到伤害任何群体的既得利益,不管这个群体是否需要这样的创新产品;相反,由于消除了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所有群体都将是创新产品的巨大受益者,整个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和谐发展和共同致富的美好画面将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11-5 14:41:11
贫穷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贫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1-5 14:49:25
楼主所谓价值的定义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1-5 14:59:41
这样的文章我就特别奇怪?!

贫困是经济学导致的吗?

贫困到底是经济学导致的还是现实世界存在贫困?

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还是破坏经济规律把人类社会都拉平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1-5 16:55: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1-6 08:02:15
要不命不好,要不人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