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625 10
2010-07-20
《资本论》中提到,“随着劳动有用性的消失,人类的劳动变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为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20 15:24:10
这仅仅解释了“劳动”的一个层面问题。而更深刻的层面问题是:人与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剖析“劳动的异化”现象时,指出:“劳动的异化”反映得是“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当劳动被物品(的有用性)所奴役,即劳动本身臣服于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时、劳动价值依附于劳动成果时,这就是一种“劳动的异化”。

“劳动的异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异化”。所谓“人的异化”首先是指人与物的关系,处于颠倒的关系,是“倒立的关系。即“物统治了人”的关系。其次是指人与劳动的关系。是劳动决定了人的关系。即人依附于劳动,人臣服于劳动、人听命于劳动的关系。

人们在追求“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的终极目标上不断进行着艰辛探索。

马克思认为,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协作劳动,这仅仅是实现了人的“劳动的自由”;而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人们终将实现“自由的劳动”。也就是说,自那时起,人们的劳动再也不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这就是说,在人与劳动的二者之间关系上,不再表现为:“每一个人自身劳动或劳动成果,一定是对他人有用或对社会有利”作为这个人的社会价值,或作为这个人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的。

一句话: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废墟上所诞生的新的社会,将消灭一切现实形式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也将随之消失。那时,人们的劳动将是“自由的劳动”。劳动身上所带有的一切“旧社会的胎记”都将消蚀,人们的劳动将成为一种本能,或成为一种“自然力”。那时,人们在劳动中可以尽情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享受着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情趣,交融着劳动协作中的情感和友谊。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随着劳动有用性的消失”这一社会基础上的。马克思的“抽象”是一种科学的抽象。马克思以他那深邃而具有前瞻性的思想,预示了劳动“有用性”这一性质,与人类社会一样,也具有历史性,会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人本身的“自由发展”,而被人的“自由的劳动”所替代。所以我说,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是指未来社会条件下,人“自由的劳动”的实质,是马克思对人的劳动,最本质的、最高度的、最精辟的一种概括。当然,也包含着马克思本人对未来社会的人的劳动,具有光辉前景的一种憧憬和推断。

当前,马克思这一“抽象劳动”概念,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中的一个理想和目标。但不是现实中的标准和标志。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做出“抽象劳动”这一“质”概念之后,始终没有随之做出“抽象劳动的时间”这一“量”的概念。这就是因为,一旦劳动去掉其功利性即“有用性”,成为“抽象劳动”即“自由劳动”后,劳动时间不再具有“决定人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存在”的一般社会意义了。

那么,劳动在当前阶段所具有的“现实标准和衡量标志”是什么呢?大概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了。

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就是“纯粹的劳动”呢?答曰:“不尽然”。为什么“不尽然”呢?因为,劳动本身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而人类社会协作活动一定是随着自然界演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不断加以适应自然界,并随自然界演化而不断改造自己而产生的。“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的生产条件所构成的诸要素或诸元素,一旦发生改变,则“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将随之改变。

“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平均”,没有必要强调。因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已经包含了平均化的因素,也同时包括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在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23:45:47
原文:马克思以他那深邃而具有前瞻性的思想,预示了劳动“有用性”这一性质,与人类社会一样,也具有历史性,会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人本身的“自由发展”,而被人的“自由的劳动”所替代。

补正:马克思以他那深邃而具有前瞻性的思想,预示了劳动的“有用性”这一性质,与人类社会的“阶级性”这一性质一样,也具有历史性,会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人本身的“自由发展”,而被人的“自由的劳动”所替代。

马克思的思想是极为深邃的。他一再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本阶级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什么叫“最终解放自己”呢?难道说,工人阶级不应该首先通过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一切现实形式的私有制度,将本阶级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解放出来吗?

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是以“解放全人类”作为本阶级的历史使命的。那么,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归根结底,工人阶级到底要解放什么?”,或者说:“工人阶级为了解放全人类,到底要做些什么?”

我认为,工人阶级首先要做的就是——人的社会解放。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工人阶级首先通过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政治上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现实形式的私有制度,彻底全面地实现资产资料社会所有和按劳分配,直接将社会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解放出来。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成果就是:受到资本奴役和驱使的“雇佣劳动”,将首先获得“解放”。也即是一切劳动阶级和劳动阶层,都将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成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协作组织中的一员。

其次,工人阶级要做的就是——人的劳动解放。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工人阶级革命暴力的历史任务即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直接将社会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解放出来。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结论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使“人的社会解放”这一历史阶段,逐渐过渡到“人的劳动解放”这一历史发展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消除三大差别”,其中最难做到的就是消除“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什么时候,我们做到了消除三大差别(注:三大差别——实质上反映的是,劳动者之间“质”的差别);我们才能够讲:我们实现了“人的劳动解放”这句话。

从“人的劳动解放”逐步向“人的解放自身”,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只要劳动者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协作组织中的一员,依然实行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那么劳动就仍然具有某种“社会强制性”和“社会功利性”,也就是说劳动仍然被人们视为是“有用的”和“必需的”,换句话讲就是:劳动仍旧被人们当作某种“物品”,当作交换物,用来满足自己某种需求。

尽管这时的劳动,是被人们视为一种“劳动的自由”是人的劳动解放的必然成果,但它不是最终结果。尽管这时,人们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且已没有明显的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越来越高。但是,这时的劳动,仍然属于“人的劳动解放”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仍然不能说是人“自由的劳动”。

唯有社会实现了人的“自由的劳动”,才能说社会实现了“人本身的解放”即“人的解放”,人类社会发展才能够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当热爱、珍惜、尊重、吸收和保护一切现实形式的劳动生产活动、劳动创造活动和劳动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效率提高,最终为“人的解放”,为早日实现“人的自由劳动”,奠定社会物质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23:49:17
更正:

    原文:受到资本奴役和驱使的“雇佣劳动”,将首先获得“解放”。
现改正为:受到资本奴役和驱使的“雇佣劳动者”,将首先获得“解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1 00:32:16
回答LZ的疑惑:

劳动本质是没有“有用性”的。所谓“有用性”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付出某种现实形式的劳动后,就应当凭此取得一定回报。否则的话,人们视为该劳动不具有“有用性”。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不具有这种带有商品经济特征的“劳动有用性”的。那时的人们,也劳动,但是那时人们劳动本质是“忘我”的,不求“回报”的。那时人们视自己劳动是对他人“有益的”,但决不是对他人“有用的”。

马克思看来,将商品价值抽象为人类劳动本质——抽象劳动是恰当的。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果人们思想仍然将自身劳动作为一种近似于“物品”或“物件”的东西,这种劳动的“有用性”,仅仅是为了用来满足自身需求时,作为与他人进行交换物品的“工具”或“手段”的时候,那么此时人们的思想境界就有了局限,就无法做到跳出这一局限,真正认知劳动本质了。

唯有跳出商品经济的局限,才能领悟劳动本质,才能体味到商品价值背后深藏的人劳动本质——抽象劳动。也就是说,抽象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是存在的。但是,唯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抽象劳动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是通过商品价值,间接表现出来的。

在社会生产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劳动是可以直接表现为抽象劳动的。但是,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们会为了直接将自身劳动表现为抽象劳动,而毁灭掉现存的全部社会生产力,而重新回到原始共产主义吗?
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2 02:24:09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首先表现为一种私人劳动,它具有有用性。这种劳动有用性体现在:任何一种具体劳动都具有“利他性”。就是说,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其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实现拿自己的劳动产品与他产品相交换。所以说,具体劳动的运动形态是直观的,形象的、有质的差别。这些特征所反映的是,具体劳动下的表现形式是千姿百态的,具体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效用也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商品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因为,商品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种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生产关系。所以说,商品价值能不能被社会所承认、所接受、所认知;商品价值量能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所兑现、所共认,这些都受到市场交换关系,社会关系及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作为商品价值的本源——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即抽象劳动)是无法直接表现出来。

第一个问题: 在简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条件下,劳动有用性会消失吗?回答:不会。

第二个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在简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条基础上孕育成熟,并高度发展起来的市场
             经济。在这样一种经济社会条件下,劳动有用性会消失吗?回答:也不会。

第三个问题:工人阶级通过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政治上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在经济上废
            除一切现实形式的私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和按劳分配。在这样一
            种经济社会条件下(注:恩格斯曾设想,新制度条件下,劳动者通过“劳动劵”来领取其所需的
            生活消费资料),劳动有用性会消失吗?回答:还是也不会。

第四个问题:那么在何种经济社会条件下,劳动有用性会消失,人类的劳动会变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呢?
           回答: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精神文明极大进步,劳动在现
           实形上式的区别和实际劳动量上的耗费,不再作为劳动者个人生活消费资料分配的客观依据的时
           候,也就是说,劳动者不再将自己劳动技能、劳动量耗费及其劳动权益视为“个人私有财产”
           时候,劳动有用性就会“随之”消失,而劳动有益性将随之凸显,人类的劳动会变为无差别的抽
           象劳动。也就是说,人们的劳动不会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而是直接地、毫无例外地表现为:无
           差别的劳动——抽象劳动。但是,做到这一点,则需一个相当漫长的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