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森林经营者的早期做法和最优轮伐决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1] 。对于基本森林轮伐问题的第一次系统的讨论可能出现在十七世纪,而多林份和多龄级模型则是在十八世纪才正式出现。这些理论的发展过程很有趣,也很令人感到混乱,因为营林人和经济学家几乎是一直都在参与讨论,并对什么才是“最优”轮伐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一直以来,两伙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分歧还给我们提供了笑料,就像在 Samuelson 那篇著名的论文中表现的一样。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现在沿时间顺序来理一下对轮伐期进行求解的重要的早期历史。
我们现在回到比 17 世纪还早的时代去寻找人类和森林之间的经济关系。关于经济形态的收获的讨论最早是发生在 12 世纪的德国 Mauermunster 的修道院中。针对森林的正式立法最早是出现在 14 世纪的德国和 16 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在 18 世纪,轮伐期这个术语变成了一个描述特定林份树木收获年龄的通用词汇。森林经理首次被当做一个科学学科可能就是始于 1713 年 Hans Carl von Carlowitz[2] 的 Sylvicultura Oeconomica 一书[3] 。
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轮伐期、法正林、和可持续收获的概念已经成为森林经营者的指导原则了。这些概念构成了法国丞相科尔伯特 (Colbert) 制订的森林法的基础,该法成为后来其他国家森林立法的参考标准。在普鲁士,弗雷德里克 (Fredrick) 大王颁布了法令,规定森林的经营必须采用能使每个林份实现轮伐期设定为 70 年的法正林原则。这项规定背后的动机就是为了防止毁林,并确保为舰船的建造提供稳定的木材供应。不过 70 年的轮伐期实在有点太长了。
[1] 见 Viitala (2002, 2006) 的 Section 1.1 utilizes findings.
[2] 汉斯 . 卡尔 . 冯 . 卡罗维茨,从这个人的名字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德意志贵族
[3]这应该是拉丁语词汇,Oeconomica 看上去像是德语中经济学一词, Sylvicultura 中的 cultura 应该是培植的意思,但是 Sylvi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森林、树木之类的意思,有趣的是这么生僻的书名,我居然在一些国内的林业经济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中看到,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读过这本书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