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612 0
2010-10-10
道家学说比唯物辩证法高明的地方

司马迁《史记》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可以说对道家学说的特点作了比较准确地概括。

“以虚无为本”体现了道家学说“无成势、无常形”、无偏见、不干涉、不偏袒的开放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古代道家学说才能“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并在文景之治时再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这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次大一统背景下的百家争鸣)。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当唯物辩证法为信息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烦恼的时候,为现代的神魔艺术和虚拟世界惊恐的时候,道家学说却能穿越时空,和现代最先进的理论进行对话,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道家学说和自组织理论的相似性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自组织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它是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自组织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自组织理论中,研究得最清楚的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系统。

前面说过,道家学说“以虚无为本”,“无成势、无常形”,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广阔最自由的空间,又主张“无为”,不强制,无偏袒,所以能和外界充分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开放系统,同时道家学说“以因循为用”、“立俗施事”,而这些自然习俗又介于人的理性和天性之间,符合远离平衡态的条件,所以道家学说与自组织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老子的道德经中确实充满了“天道无为,万物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以及“自然”、“自成”、“自宜”、“自化”、“自富”、“自正”、“自均”、“自生”、“自是”等种种表述自组织秩序的话语,正因为如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认为中国道家具有“自组织”和“自发运动”的思想,并在他的一本代表作中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不仅如此,道家学说“以因循为用”、“立俗施事”的态度还能保护原有的自发秩序(即自组织系统),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态度又能促进新的自发秩序的形成。反观唯物辩证法,由于在唯物唯心、可知不可知、机械辩证等方面设置了种种限制,虽然也在热情歌颂新事物的诞生,但与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况且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新事物往往是人为的产物,并非自发的秩序,再加上经常以革命的名义毁坏原有的自发秩序,结果为了幻想中的西瓜,连到手的芝麻也丢了。

当然,唯物辩证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揭示了系统的一些特性,如一个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但这一点道家学说说得也很清楚:“反者道之动”,以至于唯物辩证法不得不承认道家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目前,我国许多思想学术方面的评介书籍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准绳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还埋没了原作者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不知这种状况何时才能得到纠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