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邮电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十九
统计分析[2011518] 时间:2011-06-15
来源:综合处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五年,全省交通和邮电业抓机遇、促发展,以大路网、大物流为主的高效、绿色大交通邮电格局初步形成,各项事业都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全省已基本形成空中、陆地、水上运输高速有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了四通八达、较为完善、总体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一、铁路运输业蓬勃发展
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铁路投资力度加大,线路运营遍布全省,客货运能大幅上升,全省境内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十一五”时期,随着公路、航空运输快速发展,铁路面临着其他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这给习惯靠计划经济过日子的铁路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和沉重压力。面对这种局面,全省铁路行业根据国家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强化责任主体观念,增强主动进取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使铁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铁路运输业也进入一个自我加压、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二)铁路投资力度加大
“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铁路连续大提速,为我省境内中央及地方铁路运输投资和生产全面增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全省用于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客货运输量逐步上升。铁路基础建设投资由2005年的22.4亿元增至2010年的115亿元,增长4.1倍。2010年末,全省境内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832.5公里,其中国家铁路2701.3公里,地方通车里程526.1公里,合资铁路通车605.1公里。“十一五”时期,全省完成重点建设和改造的6条铁路,分别是济南至青岛客运专线(380公里)、京沪客运专线山东段(345公里)、青岛—烟台—威海—荣成城际铁路(245公里)、黄岛至日照铁路(改造既有线路,建设胶济复线和菏(泽)兖(州)日(照)电气化改造)、河北黄骅市至大家洼铁路、聊城至泰安、德(州)龙(口)烟(台)等地方铁路,在全省境内形成“四纵四横”的路网主骨架。
(三)铁路客货运量大幅上升
随着铁路投资的增加和铁路营业里程的加长,全省铁路运力明显增强,铁路运量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铁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到2010年,省内中央与地方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6061.4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53.3%;旅客周转量421.3亿人公里,比2005年增长49.0%;完成货运量18055.9万吨,与2005年持平;货运周转量1447.8亿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18.7%。省内新建铁路所到之处,一批批新兴城镇和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盐业等生产基地纷纷出现,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铁路提速显见成效
经过六次大提速和列车的更新,目前我省境内京沪线、胶济线列车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特别是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铁路开启“追风时代”。投入运行的动车组,使济南到北京行程由原来的8小时缩短到3.1小时,济南到青岛的行程也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到2.2小时,为旅客出行提供了快速、方便、现代的交通方式。
二、公路水路运输业快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公路水路建设进入了普及与提高并重、以提高为主的发展阶段。“十一五”开局实行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战略转移。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公路水路建设与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
2010年,全社会完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80.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327.7亿元,水运港航投资85.9亿元,道路运输场站建设投资60.7亿元。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公里(“十一五”时期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22.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6.3公里,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为86%,密度名列全国前茅。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通达油路(或水泥路)。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473个,年综合通过能力4.6亿吨(核定通过能力达6.4亿吨),其中,深水泊位198个,五年新增84个,设计通过能力新增2.1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8.6亿吨,是“十五”期末数的1.3倍。内河通航里程达1150公里,其中Ⅲ级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达430公里,新增138公里;内河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273个,通过能力4543万吨,五年分别新增100个和2300万吨;完成吞吐量6546万吨,是“十五”期末的1.9倍。全省等级客、货运站分别达到1300个和495个,重点物流园区(中心)达40个,一批设施现代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功能综合化的客货运站场、物流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
增强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半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舒展出省通道,实现“东部加密、中部联网、两部贯通”的目标。实现了半岛城市群区域内中心城市之间直接由高速公路连通;打通出省通道,形成我省与周边省之间12个高速公路出口,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络效应。正在建设7条高速大动脉,包括荣成至内蒙古乌海、滨州至德州至衡水、青岛至银川、青岛至兰州、日(照)菏(泽)至新乡、德州至商丘、东营至潍坊至连云港。基本建成“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的高速公路网。
(二)运输生产实现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末,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24.0亿人次、26.4亿吨,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5倍和1.3倍。旅客、货物周转量1211.5亿人公里、6216.8亿吨公里,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3倍和8.1倍。由公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社会总运量的90%和80%以上。全省水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2635.0万人次、1.6亿吨,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78.2%和52.2%;客、货运输周转量达到11.9亿人公里、4082.5亿吨公里,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97.7%和11.8%。
(三)公路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至“十一五”期末,全省营业性机动车发展到142.1万辆,其中营业性客车3.8万辆,营业性货车87.6万辆。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客运班车高级、中级、普通的比例达到26.7∶42.3∶31.0,中高级客运班车所占比重提高了14.8个百分点。重型货车、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货车分别达到16.5万辆、1.6万辆和10.7万辆,分别占到营运载货汽车总量的13.3%、1.3%、8.6%。“十一五”时期,全省通过积极疏浚航道,建设港口,更新和增加各种运输船舶,水运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运输船龄逐步降低,技术状况明显好转,全省海运船舶净载重吨468万吨,比“十五”期末增长67.1%。
(四)港口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时期,全省沿海港口计划投资530亿元,完成580亿元,其中青岛港投资212亿元,日照港投资138亿元,烟台港投资146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5年的3.8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8.6亿吨,实现了港口吞吐量翻一番。努力打造青岛、日照、烟台三个亿吨大港,建成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8.6亿吨,其中集装箱1531.9万标箱,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了1.26倍和1倍;内河港口年吞吐量达到6545.9万吨,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9倍。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沿海港口体系。
港口密度在沿海各省市中名列前茅。青岛港进入世界大港行列,日照港成为国内第二大现代化煤炭输出港,岚山港成为江北最大的液化品集疏港。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口为主枢纽港,以龙口、威海、岚山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以蓬莱、东营、长岛等中小港口为补充,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港口格局。全省对外开放港口19处,其中一类开放港口14处,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港口通航。
三、民航运输业欣欣向荣
“十一五”时期,我省民航业得到飞速发展。年旅客吞吐量由2005年的986.2万人次、货邮量2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年旅客吞吐量2231.5万人次、货邮量30.1万吨,分别增长了1.3倍和50.5%。
加快了济南遥墙机场、青岛流亭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青岛、济南为主,烟台、临沂、济宁、威海等为辅的航空运输体系。青岛机场完成了国际客运中心、国际货运中心、飞机维修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完成了航站楼及楼前地下室扩建工程,工程总投资8.58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努力打造一流空港。济南机场在软件建设上狠下工夫,服务水平快速提高。
全省民航拥有波音737800、CRJ700等各型飞机40架,经营航线245条,每周700多个航班,可直达国内外52个城市,其中至东京、汉城、大阪、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际航线10余条。2010年全年起降架次22.7万架。
四、邮政电信业高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山东邮电通信事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加大对邮政通信建设的投入,全省邮电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基本建成了一个覆盖齐鲁大地、通联五洲四海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0亿元,邮电通信业整体实力迅速增强。
(一)邮政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2010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52.4亿元,函件完成52074万件,增长12.3%;其中国内函件完成52044万件,增长12.4%。邮政新型业务发展迅速。在继续拓展传统投递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邮政储蓄和邮政物流配送、语音服务等邮政电子商务新业务,使邮政业务总量不断上升。
(二)电信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010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921亿元,增长21.1%,业务总量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电信业务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0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提高到2010年的5.0%,电信业对拉动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年,我省电话用户总数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新增电话用户615.4万户,总数达到7598.1万户,居全国第3位。全省移动电话用户继续保持高增长,总数达到6190.4万户,居全国第3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5.4%。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比重达到75.4%。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925.9万户,上网人数3332万人,居全国第3位。
(三)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
2010年,各电信运营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7亿元,综合通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省长途电话业务电路总长度达5.2万个2M,数据通信网长途电路总长度达117.6万个2M。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2.8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5.9万路端;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737万门;移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484.7万户。
(四)新业务发展迅速,信息通信异军突起
“十一五”时期,山东邮政、电信部门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在努力挖掘传统邮电业务潜力的同时,加快优化升级,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数据多媒体、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相继建成分级交换网、数字数据网、智能网、计算机互联网、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网络,邮政行业特快专递等速递物流业务迅速普及,邮政储蓄、汇兑业务也已成为银行金融业务的有力补充,全省邮电通信业务实现了新的突破。
邮电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行业效益稳步增长。201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累计达到1973.4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平均每年以25%的较高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展现出信息时代的活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邮电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交通邮电行业将以高效发展、绿色发展的大交通大邮电格局为目标,打造山东交通邮电业的新优势,提升全省产业支撑,拓展山东经济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