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本龙 发表于 2011-6-22 11:55 
进步主义 发表于 2011-6-22 11:21 
组成需求曲线的“点”是怎么来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不解释。
-------------------------------------------------------------------------------
这些点就是最优决策决策出来的数量与价格的对应点。需求曲线是怎么得出来的?你可以看看他们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你仍然陶醉在最优决策的烟雾之中,不能明确方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高于均衡价格。供小于求的程度越大,价格就越高,自然就会形成一条需求曲线。还用得着看看他们对需求曲线的推导吗?
吴进之争,我赞同进。
吴的回复逻辑有问题。
吴说——
但如图:
 
这里价格大于均衡价格时(P1 > P),对应的情况是——供过于求,而不是供不应求。
如此,至少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
我们姑且剔除掉这句话。
于是,吴的意思变为——
供小于求的程度越大,价格就越高,自然就会形成一条需求曲线。还用得着看看他们对需求曲线的推导吗?
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供给曲线往内侧移动,原价格水平下会出现供不应求,于是价格会上升!
他的逻辑如图:
 
你看,供给曲线内移,P的位置对应的情况立刻从供求相等变为供不应求,于是,价格开始上升,直到——供求重新平衡。
价格从P上升到了P1的位置。
P处对应的供不应求的程度越大——即供给曲线越往内侧移动——价格的
上升就越猛烈,即P1就比P
大得越厉害。
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称为“命题1”
而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称为“命题2”
那么吴的意思是
:“命题1”与“命题2”等价!
------------------------------------------------------
吴的意思到这里就结束了。
吴的贡献是什么?——指明“命题1”与“命题2”等价!
下面来看循环问答:
(A)问:为什么命题1会成立?
(B)答:因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命题2)
(C)问: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为何命题2成立?)
(D)答:因为命题1成立
(E)回到开头的(A)继续提问。
------------------------------------------------------
如何跳出循环问答的逻辑?
西经是这样做的:
首先,当我们问:为什么命题1会成立?
它回答——因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命题2)
其次,当我们继续问——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注意,它没有回答“因为命题1成立!”
它用另一种更基础的理论——效用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而,跳出了循环问答的模式!
------------------------------------------------------
吴的见解仅仅指出:“命题1”与“命题2”等价!
但他没有给出逃离“循环问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