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65 11
2011-07-27

以下是我三年前与论坛网友讨论以后总结的一些观点,其中引入价值参照系和系统论方面的观点来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再次交流讨论纠正自身的认识不足,谢谢!

一、使用价值的概念

我们常常说某种物品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使用价值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种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相对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对象(或者主体)来说的,对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对象而言,这个使用价值对象我也称之为使用价值系统。物品有使用价值与否取决于物品是否能够满足使用价值系统远离系统本身被分解或者崩溃的机械平衡方向,而达到一种类似于进化论意义上的系统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平衡意义,这种平衡就是维持使用价值系统的存在、发展、优化进程的是一种与环境的稳定优化平衡,是离机械平衡高一个宇宙级档次的高级平衡!它通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反馈过程之中实现。所以,这不是倾向死寂的平衡。两者是相反的,前者只有在开放性系统之中实现,而后者如果是没有进取精神的开放性系统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作为一个孤立系统却是肯定这种倾向死寂的平衡。这是一种与环境融合的整体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帕累托改进、互惠互利、利己利人的和谐相处之状态下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本质是使用价值系统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使用价值系统的需求,与环境融合的稳定优化平衡的倾向就是使用价值系统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产生正是由使用价值系统需求量与环境系统物品供给量之间不同一的的差异引起的。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使用价值系统本身一般都存在有一个对于特定的物品的使用(需求)量的客观标准,当一个系统对于一种物品能够维持标准的优化效应量与系统自身的现状缺乏的物品量被确定时,那么,系统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便被确定了,因此,这种物品能够满足价值系统的某种目的需要的有用性大小也可以确定。使用价值(功用)正是物品 (系統)对另一个使用价值系統对象所引起或产生的符合价值系統某种标准(目的)的优化效应,这种标准(目的)的优化效应的本质就是上面所说的维持使用价值系統自身的存在、发展、优化进程的一种与环境的稳定优化平衡。

我们可以把一个价值系统看作为具有自我调节的价值控制系统(经济系统),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系统对于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需要的产生是由使用价值系统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与环境系统物品供给量之间不同一的差异引起的。因此,价值控制系统如果企图消除系统的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与系统的差异之间的不同一或者不确定性就必须继续进行供给这种引起需要的稀缺物品,或者消除过度的供给量,当需求量=供给量时,边际效应为0,价值控制系统最优化;当需求量供给量时,边际效应为递增,价值控制系统失去平衡,供给量不足系统偏离稳定,这时系统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察或者监测到时就会增加供给量或者减少需求量来达到同一消除不确定状态;当需求量供给量时,边际效应为递减,价值控制系统失去平衡,供给量过度系统偏离稳定,这时系统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察或者监测到时就会增加需求量或者减少供给量来达到同一消除不确定状态;需求量供给量是一对矛盾量,都是变量,有时候可能需求量是自变量供给量因变量,有时候供给量可能是自变量需求量因变量,两者相互对立统一。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公式:①、供给量需求量=剩余量;②、供给量/需求量=满足率。

当剩余量=0,满足率=1时,状态是一样的,边际效应为0,价值控制系统最优化;否则,就是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价值控制系统失去平衡,系统偏离稳定”。

为了说得更加明白,我举个例子:比如,以水这种物品作为使用价值的载体(事实上,任何物品都可以是使用价值的载体),有一个叫做张三的人想南方老家过一个沙漠到北方去做生意,假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一个人他平均每一小时需要500毫升这个需求量身确定的,按照他的身体条件可以10个小时穿过这个沙漠,即水的需求总量是(500毫升×10小时=5000毫升)可是,由于他不能够预期先知道(或者说信息不对称),他带水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三种:①、带水量>5000毫升;②、带水量=5000毫升;③、带水量<5000毫升。请问,那种情况下,水的使用价值最大?①、在这种情况下:5000毫升—(带水量>5000毫升)=剩余量<0毫升,表示供给量不足;②、在这种情况下:5000毫升—5000毫升=0毫升(刚刚好);③、在这种情况下:5000毫升—(带水量<5000毫升)=剩余量>0毫升,表示供给量过度,这种情况下带过多的水量可能一方面会张三产生体力上的消耗降低张三对于水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张三带来的过多水量可能也需要成本,最后,带来的过多水量会导致张三降低过沙漠的速度,使原来可能只有10个小时的时间增加到更多。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认识到什么?认识到在需求一定时,物品的总使用价值大小不在于物品本身的量的多少,而在于该物品是否能满足使用价值系統需求的程度。

现在,我们再继续说这个张三的故事,话说张三去沙漠的北方之后,做生意赚到了钱,而是这次他购买了一条马准备一起穿过沙漠回来,假设张三对于水的需求量由于有马骑的原因,不用像上一次一样步行走路消耗到体力流汗太多,所以,平均每一小时只有需要300毫升这个需求量,我们再假设这条马匹对于水的需求量是平均每一小时需要1000毫升,如果水的供给量刚刚好等于人与马匹的需求量的话,只要5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南方的老家了,请问应该带(供给)多少水才能使水对于张三的总使用价值最大化?在这里水的使用价值系统不再仅仅是张三一个人而是张三与马匹,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到由张三与马匹组成的使用价值系统对于水的需求量的总和,使用价值系统需求量的总和=马匹对于水的需求量+张三对于水的需求量=1000毫升×5+300毫升×5=5000毫升+1500毫升=6500毫升;因此,使用价值系统供给量的总和=马匹对于水的供给量+张三对于水的供给量=1000毫升×5+300毫升×5=5000毫升+1500毫升=6500毫升;只有这样供给量的水对于张三主导的使用价值系统才是总使用价值最大化的情况,如果,张三按照没有购买马匹时的需求量带5000毫升水的量,就是供给不足了。可见,供给同样数量的水,对于同样是张三这个人,但是,由于张三所处的使用价值系统不同引起需求量不同,因此,供给量也跟着变化。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又认识到什么?物品的总使用价值大小不除了不在于物品本身的量的多少之外,还在于而在于使用价值系统的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使用价值和大小还是取决于:该物品是否能满足使用价值系統需求的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27 14:43:58
因此,通过上面我们明白了:一个物品(系统)对于使用价值系统是否有使用价值和大小,取决于该物品是否能满足使用价值系統需求的程度。如果,不能,则是没有使用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关系,可见,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能脱离物品(系統)与使用价值系统之间的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某一使用价值系统获得了价值,必然有另一施加使用价值作用的物品(系統)存在。假设有两个系統,A是指定的使用价值系統对象、B是施加价值作用的物品(系統),两者之间的价值关联式可以用: B→A(A←B)表示。但A、B两个系统,不管是站在A的立场用A←B表示,还是站在B的立场用B→A表示,引起或产生的的什么效应,它都必须是符合指定的使用价值系统A的某种标准优化效应(目的)作为依据。一般来说,站在A的立场来判断B对于自身的有用性可以用“A←B” 来表示主观使用价值(效用),而站在B的立场来判断B自身对于使用价值系统A的有用性可以用“B→A”来表示客观使用价值,这时B是作为一个客观的判断者,判断自身B对于→A的有用性的,比如,假设张三是一个按摩师,他给被按摩治疗病人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或者有用性用“B→A”来表示,由于张三不能身同感受到病人被自己按摩时引起的效用,所以,张三对于病人的劳动力使用价值量恰当与否的控制操作依据,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身体反应、评价、自己对于病人的咨询、诊断(把脉、仪器测量等等)来了解确定是否继续还是停止,因此病人的好转情况的判断是一个客观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如果把这种操作方法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那么这种分析方法就是“黑箱方法”。当然,这种客观判断方法也可以包括另一种事物C对于A即C→A的有用性,比如,张三作为一个医生在判断用某种药品给病人治疗疾病的效果时,就是对于C→A的有用性判断,以上这些都是客观意义上使用价值的认识判断。当然张三对于不同的病人在按摩时的方法与力量大小也是不同的,因为同样的按摩方法与力量大小对于不同的病人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张三必须依据病人的健康状态(即生命系统稳定状态的表现)与因此产生的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因症施治,也因此来选择张三自己的劳动力对于不同病人的供给量或者劳动力组合。可见,使用价值和大小还是取决于:该物品是否能满足使用价值系統需求的程度。与上面张三过沙漠的例子不同的是,这里的使用价值载体是张三的劳动力不是外界物品,价值系统是病人,这时张三的劳动力是被别人的使用的,为别人服务的,张三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直接受益者是病人,从病人的角度来说,张三给病人主观上带来了有利于健康的效用,而病人因为张三给自己带来有利于健康效用的评价和回报就是口碑与货币,因此,在这里张三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作为一种商品与病人交换出现的,这与上面张三过沙漠的例子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7 14:44:49
使用价值的本质(2)2009-06-26 17:33使用价值量是一个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而不是个标量。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矢量与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矢量;而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量是标量。那么,如果把使用价值定义为:物品能够满足价值系统的某种目的需要的有用性程度。这个“使用价值”的定义是标量还是矢量呢?显然,“物品”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人”这个对象而言的,即从作为参照物的“物品”的“有用性”的方向即目标的对象是“人”, “人”是使用“物品”的“使用价值”主体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物品”的使用价值有或大或小的比较即有大小的量,可见,这里的“有用性”是“物品”与“人”这两个系统的关系,这种关系从“物品”的角度出发是是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矢量。

物品使用价值的方向就是使用价值的相对性,其实,在上面张三过沙漠的例子之中就提出过,同样供给量的水对于不同的使用价值系统与不同供给量的水对于相同的人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在上面也提到张三给同一个病人按摩时的劳动力供给量不同和同样劳动力供给量给不同病人按摩的使用价值也是不同,这就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即使用价值相对性原理的体现。

可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使用价值却是个标量而不是矢量。孤立的从“物品” 主要是商品本身的属性来定义使用价值。

原因:虽然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种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但是接着他又说“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是由商品体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如铁、纸、小麦、金钢石等”铁、纸、小麦、金钢石等本身怎么会就是使用价值呢?使用价值不可能孤立的从某一“物品”中抽象出来的,而是从“人”与“物(品)”的关系决定的。所以,没有指定“物品” 的“使用价值”是“人”的使用价值就会使“使用价值”的定义泛化为自然的“使用价值”即等同于“功能”的概念。

然而,马克思最大的失误不仅仅是使“使用价值”的定义泛化为自然的“使用价值”即等同于“功能”的概念,而是在于他在确定“使用价值量”时用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来计量物品主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这样对于不同的具体的个别人而言,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使用价值”量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了,然而,事实上呢?不同的具体的个别人之间对于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的使用价值量大小的比较是千差万别的,这一点马克思自己也是承认的:“使用价值的质是由商品体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如铁、纸、小麦、金钢石等,它们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就不同。并且,同一种商品,又可以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又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可见,马克思最后竟然抛弃了使用价值的质而用使用价值的量来计量确定物品主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例如: 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这样,就把所有不同的具体的个别人的使用价值一般化了,犯了没有具体分析的错误。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使用不同物品时,由于时间顺序的不一样而会有不一样的使用价值,比如,厨师在做饭时,同一些食物和佐料下锅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味道也会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有用性”、“使用价值”是相对于某一时空参照系具体参照主体与具体环境之间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离开同一时空参照系来谈论“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就会出错!即使如马克思者也是没有例外!


二、与系统价值相关的概念分类


以上关于价值的概念只是我对价值宠统的概括,其实要想理解价值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根据价值转化实现的层次,又可细分为:㈠、从可能是否完全转化实现的最大潜在价值——“价值成本”;㈡、 从己经完全转化实现的价值成本部分——“价值”(功用或效用);㈢、从己经不能转化实现的价值成本部分——“价值损失”;㈣、从可能但由于系统与环境的暂时平衡或满足、合理而不能立即完全转化实现的价值成本部分——“价值剩余”(当然,如果应用不当,“价值剩余”也可能转化为价值损失)四种;



从个体与其所处的集合或系统之中的其它个体(在这里主要是指同类)间比较寻找共同点,以及个体与集合或系统整体比较寻找层次之间区别,又可细分为:㈠、①具体价值成本、②平均价值成本、③集合(或整体系统)价值成本;㈡、①具体价值、②平均价值、③集合(或整体系统)价值;㈢、①具体损失、②平均损失、③集合(或整体系统) 损失;㈣、①具体价值剩余、②平均价值剩余、③集合(或整体系统) 价值 剩余;



如果把价值参照系看作为一个能与环境系统的互动、具有回馈机制的控制系统(或耗费结构)的关系区别,我们再深入又再可以分为:㈠、①具体价值耗费成本、②平均价值耗费成本、③集合(或整体系统)价值耗费成本;㈡、①具体价值机会成本、②平均价值机会成本、③集合(或整体系统)价值机会成本;㈢ 、①具体功用价值、②平均功用价值、③集合(或整体系统)功用价值;㈣、①具体效用价值、②平均效用价值、③集合(或整体系统)效用价值;㈤、①具体功用价值损失、②平均功用价值损失、③集合(或整体系统) 功用 价值损失;㈥、①具体效用价值损失、②平均效用价值损失、③集合(或整体系统) 效用 价值损失;㈦、①具体价值功用剩余、②平均价值功用剩余、③集合(或整体系统) 功用价值剩余;㈧、①具体价值效用剩余、②平均价值效用剩余、③集合(或整体系统) 效用价值剩余。


由于时间关系在下不能通俗详细展开一一解释,不过有兴趣的网友可参与进来,在下将有问必答,与您进入一个全新世界观或价值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8 16:47:02
使用价值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概念,粗浅。

所以斯密提出“效用价值”来修正使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8 18:03: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8 18:24:49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7-27 14:43
但是使用价值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探索"使用价值的本质",当然不能只谈"使用价值".先生应该首先谈"本质",而且必须交代一套寻找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