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752 16
2012-02-08
在你眼里过程是个什么东西?你连生物的人如何变成社会的人这个过程都不理解,还指望你能说出过程是什么吗?指出你的所有论断恰好缺乏过程(即中介),你这人或者没有看别人怎么说的,或者就根本不理解!
科学的分析需要数理化,我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这仍然有一个前提,如果你在研究人的时候,不是把动物的数理应用到人身上就行了。也即是说,你在“科学”研究某物的数理化之前,你还先要明白这个物是什么。
呵呵!这么简单的关系都不明白,在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本质是什么还没有弄明白的时候,就研究对象的运动的表现的数量关系,这是神人才做的事情。
==============================================================================================================================================
如果不是因为回答这位网友的提问,我差点忘记自己还有这篇文章,这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学的后面部分文章
2009-05-30 21:42
自然规律三种价值规律的关系
个人的价值规律(1)、社会价值规律(2)和自然(系统)价值规律(3)三者之间的关系是:(1)∈(2)∈(3)。所以,我的价值观就是当我们把人看作为一个自然控制系统或者耗散结构时,那么,人的价值规律就是自然(系统)价值规律。但是,自然(系统)价值规律不是人的价值规律,她是所有以系统形式存在的宇宙不同的万物所共有的价值规律。个人的价值规律(1)和社会价值规律(2)与自然(系统)价值规律本身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之中的一分子,当自然(系统)价值规律的参与者之中的主体是人自身时,那么,人的价值规律就是自然环境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价值规律。这种宇宙、自然环境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规律。这个类似于(或者可以说就是)道家学说的“天人合一之道”。这种价值规律即是自然(系统)价值规律也是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的价值规律,它是自然(系统)与人的价值交集。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宇宙、自然环境对于自身的价值规律——“天人合一之道”而行,而不是自然规律。

天人和谐合一之道
一个人,首先必须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而存在活着;其次才能追求生理与心理(精神)上整体的需要使自己活得更好;由于自身整体能够活得更好而且在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之后,劳动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有剩余的生活物品,这时就有可能去与别人分享这种活得更好的感觉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人类都活得更好,这就是从个人的生物学向社会性转化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需要层次发展上升的过程;但是,这个还不够,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必须和谐相处,因为人类始终是大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之中的人,自然环境系统是人类的根本,因此人类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系统,又最终要回归于自然环境系统。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输入的交换,这种交换的目的不仅仅是只有人类才为了自身结构功能的有序、合理、优化的需要,其它生物甚至许多非生物形式的耗散结构物质系统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需要和规律。所以,人类不能只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而对于生态环境系统一味过度的索取和破坏的两者之间的和谐。当这种和谐关系的界限受到人类的违反时,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自身为了调整这种因为人类的违反而破坏的两者之间和谐的落差或者涨落,就会产生一些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和谐的自然现象,比如地震、水灾等等自然灾害。

曾几何时,我国流行着一句名言:“违背自然规律,必会受到惩罚” ,这种说法有点不妥,其实,这个“自然规律”应该更改为“人与环境系统的价值规律”或者“天人合一之道”。这正是我国国学之中强调人的行为不要违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关系,人与环境系统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关系正是“天人合一之道”。 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自然之中的人,而是超自然的人,人类自身的所有行为绝对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任何人的行为以及其结果都是有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在支配的。所以,人的行为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在我看来,人所违背的只不过是环境系统与人和谐相处的价值规律,所以,当人违背这种环境系统与人和谐相处的价值规律时,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自身为了调整这种因为人类的违反而破坏的两者之间和谐的落差或者涨落,就会产生一些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和谐的自然现象,比如地震、水灾等等自然灾害。比如,我们人类由于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方面导致地球环境室温升高,当地球环境室温升高导致南北极的冰雪板块加剧融化减少而引起海平面升高等等室温效应时;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导致水土流失、甚至洪水泛滥的时;就单方面从室温效应导致地球环境室温升高与引起海平面升高,水土流失、甚至洪水泛滥等等结果来说,谈不上受不到到惩罚的问题,如果是在冰寒纪的时代,环境温度上升甚至可以说是有利于当时那个年代人类生存的好事,可见,惩罚不惩罚的问题,是相对于这种环境状态是否违反适合那个时空之中人类自身对环境系统需求条件的情况下而言的,现代的人类就因为已经不需要地球环境室温升高与引起海平面升高等等结果,因为这样会把有利于人类的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破坏,所以,破坏自然环境系统与人和谐相处的行为就是违反人与自然和谐、违反天人合一之道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和谐合一之道,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及其有序、合理、优化发展,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现在已经有许许多多关于电影在表达这种思想。比如,电影《后天》等等。

实现天人合一之道的阶段是“真我”实现的逐步扩充那么,如何去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呢?我认为这可以根据价值主体的思想层次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去实现:①生理价值的意义;②心理学价值的意义;③社会价值的意义;④自然生态价值的意义。从①→②→③→④,这是一个从修身养性到齐家、平天下、天人合一的过程,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这个过程就是从①→②→③→④。实现交集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个人的本我与自我、形神合一是:①∩②;第二阶段,是个人(本我和自我统一)与超我(社会的我)合一是:①∩②∩③;第二阶段,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社会的我)和客我(自然系统,主要是生态系统)合一是①∩②∩③∩④;这是一个与社会甚至和自然系统帕累托改进或者多赢、互惠、和谐的过程,也是人类应该进化发展、优化提升的过程,越往后面越艰难。我是把国学的天人合一观融化进来了。我把这个过程之中的与环境帕累托改进或者多赢、互惠、和谐的个人称之为“真人”,如果以第一人称就可以称之为是“真我”,也就是说这个过程的实现是“真我” 的实现,比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更加高级,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实现”往往只是一种追求个人主要是在社会意义方面的心想事成,而“真我” 的实现,却是一种追求个人全方位意义上的心想事成之外,也影响自身所处的环境并且使它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一种自身与环境整体上的优化。有人看到这里可能就会说,你这是一种天真的一厢情愿的说法,哪里有什么为别人而活的人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自私的人,正所谓,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我想,说这样的话的人应该是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没有说叫人去完全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提倡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和谐、协调,最好是使个人与环境利益一致、同态。 实现天人合一之道的条件事实上,严格来说人与环境系统相互之间的价值关系的系统之间从罗辑学的角度来说有5种状态:(假设人与环境系统是:A和B)①A与B相交;②A与B相切;③A与B相离;④A包含B;⑤A被包含于B。从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来说,看两者各自的标准以及现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系统之中人所处的是社会环境系统,这个人是某种专业,在该专业中他己走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们的前列,而这时,也刚好社会发展也需要这门专业,那么可以肯定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他是成功的,或与所处的社会整体将会获得最优化或多赢,这可以是是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但如果不是甚至相反,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不需要这门专业甚至排拆,那对所处的社会整体与他来说都不利。可见,道不同也是不相为谋的!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欲)也”,说的正是只有人与人之间志同才能道合,这个其实就是我所说的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这个道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整体与他的价值关系也是如此。

极端偏离“真我”的自我与超我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明白这个“道”就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价值都是为正时的集合范围或者轨道!所以,只要两者之间没有价值为正时的集合范围或者轨道存在,这种个人和社会环境系统帕累托改进或者多赢、互惠、和谐的社会之道的“真我”就不可能实现,就会退而求个人的本我与自我、形神合一:即①∩②这种比较低层次的“真我”。当然,除非这个人真正牺牲或者放弃自己的生命而追求纯粹实现精神上的超我(社会意义上的我),这种人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一般不盲目提倡这种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要么可能对于受益者是会产生极端的好,要么可能对于受害者是会产生极端的坏。比如,戊戌政变当日(1898年9月21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往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最终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这对于其他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来说更加坚定了他们进行到底的决心,是一种“好”的推动力;.比如,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这就是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这对于美国人甚至世界上的其他和平国家来说是一种“坏”的破坏力和恐怖力量。所以,我们一般不盲目提倡这种价值观,而是要提倡和环境系统帕累托改进或者多赢、互惠、和谐的“真我”的实现!
所以,不仅仅是单独指生理学方面或者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社会价值量,而是个人与社会甚至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但是,西方传统的经济学的主体眼中只看到“钱”(社会价值的表现)和自身的效用价值,至于别人的、社会的利益与自身毫不相干,甚至完全对立起来,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提出一种对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来说是全新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本来就存在过的天人合一的经济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8 14:37:44
天人合一的经济学


价值规律的本质

我认为人是一个控制系统,是具有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人体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可见,价值规律(道)就是这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无形的手!


其实,边际效应等于零时就是需求量=消费量,如果价值主体能够总是处于这个状态说明他或者她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状态,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尽管暂时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可能存在,因为,价值主体在消费物品的时候,这种物品的消费总是要经过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这个槛或者度,但是,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


然而,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生产(或者购买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这时候由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所以,价值主体愿意出比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高的价格去交换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实现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需求量=生产量);有时候,需求量<生产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购买消费满足过度产生副作用和资金浪费或者生产过剩产生资源浪费,所以,主体不愿意出与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一样而愿意转让去交换其它商品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其它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的物品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


上面的分析应该引入时间,因此,“需求率(需求率=需求量/时间)>生产率(生产率=生产量/时间)”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需求率<生产率”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等于零为均衡状态;也可以这样表达:生产率/需求率=满足率 ,满足率有三种情况: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时,有剩余或者不愿意再消费;满足率<1时,需求不足,愿意再消费直到满足;满足率=1时,表示处于均衡状态,物品的价值实现概率最大化为1,边际效用为0,总效用也最大化。

现实中ZF对于社会需要的物质生产与需求和整个社会的控制行为是不可能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同样道理,一个人对于自身的需要的物质生产与需求和整个肢体的控制行为也是不可能做到形与神、知与行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所以,多多少少出现一点偏差就是在所难免的,当这种偏差还不够严重即达到系统的病态甚至崩溃时,也许还来得及调整过来,恢复到生产量与需求量均衡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价值规律的均衡点上。上面,需求率(需求率=需求量/时间)>生产率(生产率=生产量/时间)与需求率<生产率,或者满足率>1、满足率<1时,都是这种行为没有达到均衡而偏离的现象。可见,人对于物品使用价值量的生产与需求量的满足之间是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全信息的这是一对矛盾量。所以,不能把生产量等同于消费量,因此,生产量=消费量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特例。



另外,从生产到消费或者需求的满足,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生产到消费和需求的满足过程之中,物品的自然价值损失是熵增的,这就是说自然价值被人利用的概率是不完全的,这个过程中是伴随着更多的自然物质资源的流失为代价的。比如,我们假设张三这个人实际对于大米每一年的生理上的需求量本来只有300公斤,但是,实际上张三生产(或者购买消费)大米的量却大于300公斤,因为,大米在生产或者购买之后到真正实现满足需求时这段时间,是可能存在损失的,比如放在家里被老鼠吃了一点,或者不小心倒掉了一些等等。不过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就像当初物理学对于真空的假设一样这些损失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人是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呢。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经开始理解人体是一个经济控制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与优化,必须不断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又必须为了不断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又必须不断的去生产符合自身需求的物品使用价值,这就是一个:使用价值生产——消费——实现需求——再生产······的劳动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同时统一进行。当然,如果考虑到社会的分配与交换过程,完整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实现需求——再生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价值主体必须始终遵循价值规律,尽量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动,防止主体价值系统与环境的落差过大而出现系统崩溃。


然而,这个应该如何认识、判断自身是否应该继续那一种行为或者劳动而使自身避免与环境的落差过大而出现系统崩溃甚至趋于价值的最大化呢?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主观上人是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判断自身更加需求那一种物品,或者通过意识认识那一种物品对于自身更加有使用价值,从而总结出一套比较符合自身的价值观。确定那些行为、劳动是应该继续,那些行为、劳动是不应该继续的取舍意义。

下面是我的分析,主体系统的主观感觉到的信息只能(也只有)存在两者情况:㈠、可能完全=(符合对称)真实存在的信息;㈡、可能≠(不完全符合对称)真实存在的信息。⑴是主观信息与真实存在信息的(交集),㈡又可以分为两者情况:⑴、是主观信息(这个集合)与真实存在信息(这个集合)存在交集(真假混杂);⑵、主观信息完全不符合真实存在的信息,即主观信息(这个集合)与真实存在信息(这个集合)没有相交,不可能是㈠的情况也不可能是㈡中⑴的情况,完全是相离的状态,也就是说是完全间假没有一点“真”的!从认识论来说,认识者要想完全达到㈠这种状态是不可能的,但是可能无限逼近。所以,认识者希望对于认识对象认识的过程是从㈡中⑵的情况――→㈡中⑴的情况――→无限逼近㈠的情况。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就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相对无知到相对可知的过程;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到相对本质的过程;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相对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虚幻到相对真实的过程。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但是,主体可以通过客观事物显示出来的一些信息特征、指标的比较来判断那些可能是更加“真”的,那些可能是更加“假”的。

而价值主体对于自身与环境之间的价值认识,正是基于自我对环境的“真”和“假”的的基础上来判断那一种东西对于自身是真的有价值,那些东西对于自身是 “假”(不真)的有价值,由于人对于“真价值”和“假价值”的认识和判断都是相对的,所以,有没有或者是否更加有价值的认知也是相对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价值的认知过程是一方面通过人的神经中枢系统感觉认识到的真价值与价值的相对比较,即相对于体验者对于世界的真价值“涉世深浅”即感觉认识从而领悟能力和相对于作为一个判断者的体验者对于世界的假价值分辨能力而言的。

比如,一些因为感觉神经失灵(真)而饮食过量得到肥胖症和肠胃病与高血脂的人,每次吃饭时都感觉自己没有吃饱喝足(相对于他们的感觉神经来说),可是事实上呢?他们已经吃饱喝足甚至营养过剩了,这时说明他们的感觉神经器官和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认知已经不可靠有偏差了。


当一个人主观上的感觉神经器官和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认知已经失灵(真)和不可靠有偏差时。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比较客观上的更加精确的科学仪器的测量和观察。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如果些因为感觉神经失灵(真)而饮食过量得到肥胖症和肠胃病与高血脂的人,通过医院的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的测量和观察发现原来他们每次吃饭时都感觉自己吃饱喝足的状态其实这时并不是真的刚刚好吃饱喝足,而是过度的饮食量已经超过合理量的20%,那么,如果他们想要不因为过度的饮食量得肥胖症和肠胃病与高血脂就必须在没有感觉自己吃饱喝足的状态的80%(即八成饱)之前时停止进行饮食,反复训练感觉认识那个合理状态的饮食量与控制自身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行为疗法的法则,它同时也是一种行为经济学法则。当然,这是从生理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经济学。


如果是社会意义上的呢?

人的经济行为除了上面的自我对于自身生理的本我的行为,来实现肉体与精神、知与行、生理与心理上的统一之外,还有就是自我对于社会或者自然环境方面的超我与客我的价值实现或者是统一。这个可以通过价格这个信息与自身的价值标准的比较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来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的(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可见,价值规律(道)就是这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无形的手!


比如,以养猪这种社会劳动生产为例子:如果社会市场稀缺的总需求量是M头/每天,竞争者产出供给P头/每天,而自我的劳动产出N头/每天。

那么, N-(M-P)可以有三种情况:①N-(M-P)=0;②N-(M-P) <0;③N-(M-P) >0;

①当N-(M-P)=0时,是社会生产与需求均衡状态,这时需求量=生产量,可能出现价格=价值。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保持趋于N-(M-P)=0的状态;

②当N-(M-P) <0时,是社会生产不足,社会需求不能满足,这时,可能出现价格>价值,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错失良机;

③当N-(M-P)>0时,是社会生产过剩,社会需求满足过度,这时,可能出现价格<价值(均衡价格),这时应该降低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血本无归;可见,猪肉的降价是因为可能社会需求量的需求萎缩减少或者社会生产量的供给扩展增加引起的;猪肉的升价是因为可能社会需求量的需求扩展增加或者社会生产量的供给萎缩减少引起的。

当然,值得思考的是“我”这个需求量与消费量不只是指生理学方面或者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社会价值量单一方面的需求量与消费量。因为,人类之中每一个人对于物品的需求并且去消费满足往往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统一。下面我们来理解不同的价值规律。




(1)个人的价值规律:包括①人体生理价值规律与②人体心理价值规律。

①人体生理价值规律:主要研究人体身体生理行为的健康长寿方面的规律(比如,医学、营养学、生理保健理论方面等等学科都有涉及到这方面);②人体心理价值规律:主要研究人心理行为的幸福快乐方面的价值规律(比如,心理学、成功学、心理保健、宗教信仰方面等等都有涉及到这方面);这个类似于道家学说的修身养性之道。

人体生理价值规律①与人体心理价值规律②之间的关系是:①是②的生理物质基础,②是①的心理信息表现(反映),但是,②又反作用于①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人脑对于身体和感觉器官(耳、目、舌、鼻、皮肤等等)的控制。


(2)社会价值规律(包括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主要研究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生理和心理行为的有序、合理、优化(体现为人的健康、幸福快乐)机制方面的规律,这不仅仅包括社会物质商品的劳动生产、社会分配、社会交换、社会消费的合理性(比如,传统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聚会方面等等都有涉及到这方面);而是同时也包括情感道德等等一切人与人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需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和满足,这个类似于道家学说的社会之道。


(3)自然(系统之间的)价值规律:主要研究自然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输入与交换和结构功能的有序、合理、优化机制方面的规律。(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动物学、生物学、生态学理论方面等等自然科学都有涉及到这方面),这个类似于(或者可以说就是)道家学说的宇宙、自然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8 14:38:17

自然(系统之间的)价值规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价值规律是不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化的东西,她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一种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意识才能够“感觉”到的东西。它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抽象出来的“感知”到的一般自然价值规律,我这里勉强表达出来,我认为认识这种价值规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一是以“为学日益”的方式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满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另一种是以“为道日损” 的方式向内追求真理。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是指首先要把所学习的东西通过通融贯通把这些所学习到的东西(知识)转化为概念化的名称,形成一个由这些概念化的名称相互联系组织而成的知识(信息)系统网络,使它们有条有理、化繁为的简归纳总结;经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一般自然价值规律,主要体现为价值系统保持自身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输入与交换,而达到自身结构功能的有序、合理、优化的目的,这个过程是价值系统趋利避害、趋凶避吉,追求获得利益最大化与付出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另一种某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身的自然价值规律,比如,生态系统之中的许许多多生物,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观察它们,它们的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客体,它们也遵循趋利避害、趋凶避吉,追求获得利益最大化与付出成本最小化,但是,不同的生物自身具有与其他生物不同的价值规律,比如,同样是哺乳动物的老虎和绵羊,老虎属于食肉目是食肉动物;而绵羊属于偶蹄目是食草动物,偶蹄动物拥有复杂消化系统的能有效地利用草这种粗糙、低营养的食物,可见,由于消化系统结构的不同肉与草对于老虎与绵羊之间需要或者具体价值肯定也是有天渊之别的,所以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它们自身具体的价值规律,不同的事物的价值因为不同的物种对于这种事物的差异而不同,人类对于其它物种来说其需要或者具体价值规律也是不同的,就是每一个不同的人类个体之间的需要或者具体价值规律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自然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她不因为某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为某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灭亡而消失,她就是那样,自始至终都是在那里存在着,只是在不同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某个具体宇宙万物之中有具体的形式存在而已。她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又无处不在。宇宙天地万物之间自然的运行正是由自然规律的存在和自我调节的结果。这个类似于(或者可以说就是)道家学说的“常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7 16:44:06
这个天人合一的经济学的提法是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7 16:45:32
szc009 发表于 2012-3-7 16:44
这个天人合一的经济学的提法是有问题的
这是几年前的想法,可能是有一些不成熟,请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7 16:48:41
百度hi群上给你提出了这个问题的具体在什么地方,这个还只是一个想法,糅杂的东西太多了,粗看你想法满多的,仔细推敲都是别人的,可能材料足了,还不是建筑。这个比如不那么恰当,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