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也存在“两个凡是”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总则,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本原理,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创新进取”的基本方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的社会实践上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百年不倒的老店招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天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客观实际情况,是不是科学真理,唯有通过今天的社会实践来检验。
破除笼罩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上的“宗教般信条”,就必须打破“两个凡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里长期形成的精神桎梏,以及继续清除“两个凡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里的残余。
一些“理论家”终日沉浸于“饱读诗书”的自我陶醉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洞察事物本质的功能,丧失了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社会的能力,无视近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给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仅是在为自己个人名誉的得失而自怨自艾,更有一些“理论家”使出浑身解数,在“学术”的招牌下,钻营取巧、见风使舵、颐指气使、弄虚作假...。
习**指出,“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其活力与生命力。理论家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只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而不可能成为党和人民所要求的实际的理论家。”他所指的就是上述的那些“理论家”。
人大经济论坛是“海纳百川、百家争鸣、求同存异”的地方,不是“武大郎开店”,岂能“自缚手脚、画地为牢”。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术开放、学术平等、学术相敬、学术无境的思想修为,才是我们今天亟需补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