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4-16 23:39:00的发言: 我的观点是沿马克思的思路去解决马克思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没有希望的,除非你比马克思更聪明,更神经病。(神经病与天才没有区别)。
好吧,提个问题,如果在你的例子中工厂里的三个工人是合作劳动,那么映射的抽象劳动是多少?
兄弟感觉,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假若上述三个工人的各自劳动,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并且都是有效劳动,那么,就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分别衡量各自的劳动贡献。
也就是说,不需要考虑他们各自的技术特点,只根据时间,就可以分析。
这里的逻辑是:
自然价格:劳动过程(起支配作用的脑力的运行)=劳动结果(体力等自然力的运行)=劳动结果(产物的逐渐形成),或者说,劳动量(按通常的词汇,是叫做价值)=产物量(按通常的词汇,是叫做使用价值)。这里的数量、量纲是:张三磨面的1小时劳动=张三磨面的100斤。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假定是有效劳动下的某同种产物---面粉,则面粉总量=张三、李四等的总劳动量,由此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自然价格转化为劳动价值,数量、量纲是:人类磨面的10小时=人类磨面的1500斤。
一般等价物:假定是有效劳动,则不同种的产物,是按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各自的劳动量。总社会财富=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数量、量纲是:社会一揽子物品=人类劳动的一些时间。而社会一揽子物品,其实是个大杂烩了,不成为什么物品了,它是鸡蛋也是煤炭,还,不是鸡蛋也不是煤炭,它确切来说是鸡煤炭蛋。在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只看劳动时间了。
上述逻辑的转化,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自然价格的意义上,人类劳动都是张三、李四的劳动,都是具体人的具体生产某种具体物品的劳动,随着从自然价格→社会必要劳动、劳动价值→一般等价物的转化,实现了逐步抽象,特殊转化为一般,个性转化为共性。
另外,如果我们单看作为具体事物的张三的磨面这一过程,又有一个抽象,即:这里面的劳动是,张三所进行的关于磨面的脑力运行。而石磨的运转、牛马力的运行、人的走动,甚至还说到人的疲劳、饭菜的耗费、腰酸腿疼、鞋子的磨损,并不是劳动,而是劳动的结果,是张三的脑力对自身体力和石磨力和牛马力的收获、利用。
马克思说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概念,似乎就是对以上2个逻辑抽象过程的一种表述吧。
从以上逻辑过程,我们可以对各种具体人的各种具体的劳动过程,作出衡量了。所谓量纲问题,物劳动问题,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折算问题,联合、合作劳动当中的不同人的各自劳动贡献问题,等等问题,都不成问题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7 14:45: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