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所有制的劳动者权利
————个人所有制的总体方案
作者 朱翔
关键词:个人所有制 劳动者 生产资料 份额
内容提要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份额的生产资料。全体劳动者拥有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全部生产资料,因而他们是最高的管理者,就象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是通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最高的管理者一样。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既提供了劳动力,又拥有生产资料,因此每一个劳动者既能获得工资,又能获得利润。
个人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在这里,马克思用劳动者这个定语来说明个人所有制性质。劳动者在个人所有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使得马克思在个人所有制的前面加上劳动者这个定语?马克思不会因为个人所有制中,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力而给个人所有制加上劳动者这个定语,因为在任何一种所有制中,劳动力都是由劳动者提供的。因此马克思给个人所有制加上劳动者这个定语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是个人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者。
重建个人所有制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具有二个特征:生产资料完全归劳动者所有,每一个劳动者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份额相等。但是具有了这两个特征的所有制未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 为了使具有这两个特征的所有制,成为重建个人所有制,必须在这种所有制中作出三个规定。第一个规定:任何新进入的劳动者都可以获得一份其份额与其他劳动者相等的生产资料。新进入的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不符合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因此暂时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所有制,只有作出第一个规定,才有可能成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第二个规定:每一个劳动者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转让自己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企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且也不能让其得到继承。这一方面使得个人所有制的劳动者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丧失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使得非劳动者不会因为受让而获得生产资料。第三个规定:在劳动者不再为重建个人所有制企业劳动时,劳动者则自动丧失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只有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才能使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劳动者在成为非劳动者之后不再拥有生产资料。
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初始阶段,劳动者没有进行任何投资,但是劳动者却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那么在他们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获得的生产资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们可以来自国家的投资。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1]恩格斯所说的“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就是将生产资料分配给无产阶级。国家可以通过对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进行投资,把生产资料分配给无产阶级,在这里生产资料的分配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的:劳动者获得生产资料,非劳动者不能获得生产资料。一旦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依赖国家的投资建立起来,并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利润,那么它就能够进行投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企业的投资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增加人均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以提高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水平。2吸纳新的劳动者。

个人所有制的两种管理
不论是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还是在股份公司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是资本所有者。同样,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前提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的每一个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是资本所有者。[2]由于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都是资本所有者。
不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资本家,还是在股份公司中的股东,他们作为资本所有者都能够对资本进行管理。他们之所以能够对资本进行管理,是因为他们拥有对资本的两个方面的权力:信息权、支配权[3]。同样,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劳动者作为资本所有者能够管理资本,因为他们拥有管理资本所需的权力:信息权、支配权。资本所有者的管理分为两种:单个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管理,多个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管理。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资本家对资本的管理,就是单个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管理,股份公司中的股东对资本的管理,就是多个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管理。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有多个资本所有者,因此它的资本所有者的管理,是多个资本所有者的管理。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全体资本所有者就是全体劳动者,因此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的全体资本所有者的管理就是全体劳动者的管理。
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资本是劳动者的财产。因而劳动者拥有对资本的信息权:1 通过实地考察获得资本运动信息的权力。2 通过包括自己的代表在内的劳动者获得信息的权力,它包括获得帐簿和财务报告的权力,它还包括质询有关劳动者的权力。3 组建调查组进行调查的权力。
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股份公司在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支配权的行使上存在着差别。这是由它们的资本所有者的数量决定的。资本所有者行使支配权就是资本所有者把自己的意志体现在对资本的支配过程中,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就是把资本家的意志体现在对资本的支配过程中,在股份公司中,就是把全体股东的意志体现在对资本的支配过程中。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不可能出现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在支配资本的意志上的冲突,在股份公司中,则很容易发生不同的股东即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在支配资本的意志上的相互冲突。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所有者的意志直接就是有效意志,直接就能体现在对资本的支配中。在股份公司中,全体股东只有克服股东之间的冲突,才能形成有效意志,才能实现资本所有者的意志。
在股份公司里,股东想要使一种由自己提出的支配资本的意志成为有效意志,需要经历这些程序:召集、提案、发言、表决。召集是向所有的股东发出通知,把他们集中起来以便他们行使各种权力。提案是向集中起来的股东提出支配资本的方案。发言是股东就提案和其它事项发表评论和表明态度。表决就是由多个拥有决策权的股东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决策。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一个股东依据自己拥有的股权份额拥有召集权、提案权、发言权、表决权。一个由股东提出的支配资本的意志必须先成为提案,才能提交给全体股东讨论和表决。一个意志想成为提案则必须得到拥有一定份额例如10%的提案权的股东或董事会的支持。在一个意志成为了提案了之后,就可以交给全体股东讨论。在经过了讨论之后,这种成为了提案的意志就可以进行表决。只有得到拥有多数份额表决权的股东支持的意志,才是全体股东肯定的意志,才是有效意志。反之,就是被全体股东否定的意志,就不是有效意志。
与股份公司一样,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存在着多个资本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它的所有者有效意志的形成,只能采取召集、提案、发言、表决的方式。因此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的劳动者象股份公司中的股东一样,拥有的支配权都采取了召集权、提案权、发言权、表决权的形式。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经历的召集、提案、发言、表决的程序不仅使多数劳动者的支配资本的意志得以表明,而且还使多数劳动者的意志成为有效意志,也就是说把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变成必须在资本的支配中得到执行的意志。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的多数劳动者的意志不仅是有效的意志,而且还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意志,这种意志可以否决董事会的决议,因为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就是拥有多数份额资本的所有权主体的意志。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全体劳动者不仅是管理者,而且还是最高管理者。这就象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是最高管理者一样。

从单纯的权力出发,资本所有者既可以自己管理资本,又可以让自己的代表管理资本。让代表管理者资本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代表利用自己获得的权力侵犯资本所有权。但是很多因素会促使资本所有者选择让代表来管理资本,例如资本所有者没有时间管理资本、资本所有者没有足够的能力管理资本。这样一来,在所有者的管理之外,就出现了一种管理:代表的管理。如果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全体劳动者不确定自己的代表并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管理职能,那么全体劳动者就必须承担全部管理职能,而这种管理职能的分配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为此须耗费大量的劳动时间。为了避免这种耗费,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的全体劳动者则须象股份公司的全体股东一样,选举董事并让董事会承担管理职能。
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为了让资本家的代表行使管理职能,资本家向自己的代表授予了一定的信息权和支配权。在股份公司中,为了让全体股东的代表即董事行使管理职能,全体股东向董事授予了一定的信息权和支配权。同样,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为了让董事即全体劳动者的代表行使管理职能,全体劳动者必须向董事授予了一定的信息权和支配权。
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是不会侵犯资本所有权的,因为资本是资本家自己的财产。在这种所有制中,侵犯资本所有权的往往是资本的管理者,因为管理者拥有优越的侵犯资本所有权的条件:管理者拥有别人财产即资本家的资本的一定的信息权和支配权。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只要其它条件允许,资本的管理者拥有全体劳动者的资本的一定的信息权和支配权,同样可能就会成为顺利地侵犯资本所有权的条件。
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的管理者侵犯所有权,无疑会损害资本家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资本家自然会产生出防范和打击自己的管理者侵犯所有权的强烈动机。但是资本家产生出这种动机并不意味着资本家能够实现这一动机。只有产生了这种动机的资本家,拥有足够的权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管理者,才能防范和打击自己的管理者侵犯资本所有权。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本所有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中的一些权力,使得他们能够有效的控制管理者。只有资本家拥有这些权力,资本的管理者才能成为资本家的真正代表即由资本家有效控制的代表。
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依然存在管理者侵犯资本所有权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全体劳动者会产生出防范和打击这种侵犯的强烈动机。全体劳动者只要运用资本所有权的一些权力,就可以实现这一动机。这些用于防范和打击管理者侵犯资本所有权的权力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相应权力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拥有这些权力的是资本家,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拥有这些权力的全体劳动者或联合起来的劳动者。这些权力包括1全体劳动者有权决定由谁来充当资本的管理者,而且他们有权随时撤换这些管理者。2全体劳动者有权开除管理者。3全体劳动者有权决定管理者的工资。4全体劳动者有权监督和调查管理者。5全体劳动者有权通过管理者获得信息。6全体劳动者有权否决管理者的意志。[4]
全体劳动者拥有的第一项权力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淘汰不忠于自己和没有能力的管理者,留住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意志和利益的管理者。如果某个管理者不忠于全体劳动者,而全体劳动者又不能撤掉这个管理者,那么全体劳动者就极可能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全体劳动者拥有的第二项权力使得他们能够用开除来惩罚侵权的管理者。全体劳动者拥有的第四项和第五项权力,使得全体劳动者往往能够及时获得侵犯资本所有权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打击侵权的管理者,从而避免和减少这种侵权带来的损失。全体劳动者拥有的第六项权力使得全体劳动者能够在一定情况下,阻止管理者利用权力侵犯资本所有权。

个人所有制的收入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5]
马克思的论述涉及两种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重建个人所有制,并指出了这两种所有制的生产条件的分配。(虽然马克思没有提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名字,但是马克思说的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和地主拥有物质的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和土地,劳动者拥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劳动力。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劳动者既拥有物质的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又拥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劳动力。在生产条件的分配上,两种所有制存在着这样的差别: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它的收入分配:资本家获得利润,地主获得地租,劳动者获得工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生产条件的分配也决定自己的收入分配:劳动者既获得工资,也获得利润。[6]这两种所有制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这样的差别: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单纯的劳动者不能获得利润;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只有劳动者才能获得利润。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单纯的劳动者获得消费资料的收入来源是工资,单纯的劳动者通常会把全部工资用于消费资料。资本家获得消费资料的收入来源是利润,但是资本家通常只把利润的一部分即红利用于消费,其它的利润则用于积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利润和工资都归劳动者所有。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可以把工资和利润全部用于消费。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承担了积累的职能,劳动者则无须进行积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资本家消失了,于是劳动者则须承担积累的职能。利润在扣除了一些项目和积累之后,还剩下红利。这样,红利和工资一起成为劳动者消费的收入来源。
如果某个股份公司的全体股东在经历了一年之后,获得一定的利润,那么需要作出这样的决定:拿出多少利润来当作分配给股东的红利,拿出多少利润用作积累。这个决定只能由全体股东作出,而不能由其他主体作出,因为利润归全体股东所有。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企业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时点,需要作出这样的决定:拿出多少利润来当作分配给劳动者的红利,拿出多少利润用作积累,这个决定只能由全体劳动者决定,因为利润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在股份公司中,红利的分配只有一种方式:按照每一个股东拥有的股权比例分配红利。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红利的分配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按照每一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红利。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应获得的红利都是由全体劳动者决定的,全体劳动者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分配红利,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利润中的红利是劳动者的收入,因为红利可用于劳动者的消费[7],利润中的积累虽然不能用于消费,但是它依然是劳动者的收入。利润中的积累归根到底是要和原有资本的并在一起的,这两种财产之所以能够并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归属。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原有资本归劳动者所有,利润中的积累自然归劳动者所有。利润中的积累虽然不能用于消费,但在转化为资本之后,它能使劳动者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其它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建个人所有制中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高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劳动者的收入,因为前者的收入包括利润,后者的收入不包括利润。如果这两种所有制在同一个市场并存,那么重建个人所有制能比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吸收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现在很多股份公司的股权激励改变了股权的分配,它使股份公司的许多劳动者也获得了股权,从而也使他们也获得了利润。这样一来,采用了股权激励的股份公司在吸引劳动者上,便取得了相对于不采取股权激励的股份公司的优势。但是这些实施了股权激励的股份公司,在吸引劳动者上,依然不能与重建个人所有制相比。重建个人所有制把所有的利润都分给了劳动者,股权激励除了把一部分利润分配给劳动者,还把一部分利润分配给非劳动者。因此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能比股权激励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1]恩格斯 《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 1970年12月 p277
[2]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M]人民出版社 1961年5月p59
[3]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p54
[4]列宁 《国家与革命》[M]人民出版社 1964年9月 p98
[5]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65年3月P15
[6]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75年6月p498
[7]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65年3月P12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