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马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马耳小而直立,面部长;额、颈上有长鬃,尾有长毛,四肢强健,内侧有附蝉,第三趾最发达,趾端有马蹄,其余各趾退化;毛色复杂,有骝、栗、青、黑、白等。”引自《百度百科》
(2)“高等灵长类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类人猿亚目,它们的现生类群包括生活在美洲地区的阔鼻猴次目(又称新大陆猴类)和分布在欧亚和非洲地区的狭鼻猴次目(又称旧大陆猴类)。其中,狭鼻猴次目包括两个超科--猕猴超科和人猿超科;人猿超科中包括猿科和人科。
高等灵长类包括分布于南美的
阔鼻猴类和分布于
旧大陆的
狭鼻猴类,狭鼻猴类又包括猴类、猿类和
人类。高等灵长类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
类人猿亚目,它们的现生类群包括生活在美洲地区的阔鼻猴次目(又称新大陆猴类)和分布在欧亚和非洲地区的
狭鼻猴次目(又称
旧大陆猴类)。其中,
狭鼻猴次目包括两个超科--
猕猴超科和人猿超科;人猿超科中包括猿科和人科。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大脑很发达,因此它们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它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雄性成年的个体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灵长目动物具有很强的等级制度。雄性领袖具有优先挑选食物、选择雌性,并且有下级的成员服侍。但是在他受伤或生病时,他就有可能失去这种地位。由于灵长目动物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最早的人类相仿。因此对研究人类的祖先有很大的帮助。”引自《百度百科》
作为“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马,与骝(马)、栗(马)、青(马)、黑(马)、白(马)等相比较,谁的分类学,更具体、更高级别?同理,作为灵长目动物——人类(高等灵长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较,谁的分类学,更具体、更高级别?
马克思指出,人的有用性劳动都属于社会劳动;社会劳动即是指人类社会整个劳动力的使用(排除无用劳动)。同时,人类社会整个劳动力又是由无数的单个劳动力组成的,或则说,人类社会整个劳动总量,是由无数的单个劳动量组成的。其中,每一个劳动力都具有社会平均的劳动力性质,都起着社会平均的劳动力作用。或则说,其中的每一个劳动量,都具有社会平均的劳动量性质,都起着社会平均的劳动量作用。因此,人类社会整个劳动力的使用(社会劳动)——形成的人类社会整个劳动总量——表现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上,就是人类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一抽象劳动,从人的生理学意义上考察,即是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是人的体力、脑力和神经力等耗费的总和。
由此看出,抽象劳动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有用劳动的底层概念,而不是高级概念;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有用劳动的基础性的经济学范畴,而不是专业性的经济学范畴。这就如同,马——定义为“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或人类——定义为“高等灵长类”,其分类学上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研究马,不能仅仅停留在“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上;同理,研究人类,不能仅仅停留在“高等灵长类”上,研究人类社会的有用劳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劳动”上,研究人类社会的有用劳动,须继续深入研究“抽象劳动”这一“底座”概念上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比如:提供文化产品的劳动、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动、提供生活消费资料产品的劳动,提供生产消费资料产品的劳动,提供服务及劳务产品的劳动,提供生态产品的劳动以及提供科技产品的劳动等等。
“白马非马”,对马的认知,不能停留在“马”上,要与骝(马)、栗(马)、青(马)、黑(马)、白(马)等相比较、相联系,要继续深化才行。同理,对人类社会的有用劳动的认知,不能停留在“抽象劳动”上,要与提供文化产品的劳动、与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动、与提供生活消费资料产品的劳动,与提供生产消费资料产品的劳动,与提供服务及劳务产品的劳动,相比较、相联系,要继续深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