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55 12
2014-07-28
一开始读到此文,经济学神经有些波动和倾斜,拍案叫绝。随着对现实世界,特别是通过深入市场、了解价格理论,审读劳动价值论,发现这篇“范文”是值得被批判的。


你的看法嘞?现将此文放在这里,明天发布相关认识。

劳动价值论批判一



传统的所谓政治经济学对商品(包括服务)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是这样解释的:商品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成本决定的。成本越高,则商品的价格越高;反过来,价格所以会降低,是因为成本得到了控制和压缩。这种理论也承认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认为供求关系的影响是次要的。商品的价格虽然会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上下波动,但这种波动是围绕着生产成本进行的。
  

  所谓的生产成本也经常被表述为“价值”。价值被认为是商品最为重要的属性。商品价值的来源是因为其中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换句话说,通过生产活动,人类的劳动以生产成本的方式被固化在商品中,体现为价值。商品中固化的劳动量的大小决定了商品价值的高低,而价值的高低决定了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


  
  这种理论和目前一般公认的经济学理论是相冲突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完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种所谓来源于劳动的价值在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中不发挥任何作用。除了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以外,我们没有其他可以用来判断商品“贵贱”的依据。


  
  我认为,经济学对于价格形成机制的解释是正确的,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错在哪里呢?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吗?


  
  应该承认,“劳动价值论”和供求关系理论同样可以有效地解释市场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尽管两种理论所做出的解释是迥乎不同的。也许供求关系理论的解释更简洁一些,但仅仅依靠简洁并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可以轻易地指出“劳动价值论”的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所谓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量的大小其实是很难测定的。人们也许可以说,一位科学家一小时的劳动比一位家庭服务员一小时的劳动要更为复杂,所以劳动量更大。但是,一位高级技工一小时的劳动量和一位著名的厨师一小时的劳动量比较起来,就很难说清哪一个更多一些了。显然,现实中类似的不易加以比较的劳动种类是占多数的。既然不同种类的劳动的量的多少很难比较,那么人们是如何确定不同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不同商品的价格高低呢?


  
  “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同意,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求助于供求关系。别忘了,他们也承认供求关系是有作用的,只不过,他们认为供求关系的作用是次要的而已。他们会说,高级技工和著名厨师的劳动量是差不多的,这正体现了价值的决定性作用。而二者在市场中的价格会有少许的差异,那是因为供求关系的作用。但是他们坚持认为,供求关系的作用是次要的,这种因素只能起到部分性的和修正性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应该在他们所说的影响市场价格的两种因素——作为决定性因素的价值和作为次要因素的供求关系——之间作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换句话说,我希望“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能解释一下在他们看来的所谓“决定”是什么意思。比如,也许他们认为,市场价格的51%(也可以是一个数值范围)以上是一定会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其余的49%交给市场供求关系去影响。在他们提出这项数据以后,如果被证明符合现实,我就愿意承认他们的理论;如果不能和现实相符合,他们当然应该放弃自己的理论。


  
  熟悉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人会意识到,我实际上是希望“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能够通过为他们的理论提供一个可能被证伪的条件来表明“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而不是一种信仰。可是,“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拒绝做出这样的界定。他们认为,这样的界定完全是不必要的。而且,他们认为,即使不做出这种界定,也不能因此就把“劳动价值论”赶出科学的范围。他们认为类似的说法无异于一种无耻的人身攻击。“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指出,即使是对于供求关系理论来说,许多数据也是难以精确界定的。比如,难道你能精确地说明两种不同商品或者一种商品在不同时间的需求(或供求)是多少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吗?


  
  我对此的回答是,供求关系理论确实有许多永远也无法搞清楚的数据,比如某一时刻的具体供求数据,但根据市场价格的高低,供求关系至少可以使人们相当精确地了解一项数据——供求之间的比例。了解了这项数据,人们就可以有效地做出相关的生产和生活的安排。这一事实可以用来作为其他人对供求关系理论进行“证伪”的契机。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不是指价签上的名义价格,而是实际用于交易的价格)不受供应和需求的影响,在供应和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仍然保持不变,那供求关系理论就可以被推翻。


  
  实际上,“网络新经济”兴起以来,已有人试图通过这条渠道推翻在他们看来属于“旧经济理论”之一的供求关系理论。例如,有人相信,因为有了网络,价格将从此不再受供求关系的“折磨”,而是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干净的”的最低价格。显然,这种“最低价格”无非是价值的又一种新说法而已。当然,事实很快就证明了错误的是他们而不是供求关系理论。


  
  但是,我很快意识到,仅仅证明某一种理论不是科学理论,这是从间接的角度批驳这种理论。况且,“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基本上都不了解或不接受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于“劳动价值论”,需要采用其他更有效的论证来直接批驳。


  
  直接的批驳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劳动价值论”对于某些商品的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的解释是十分无力的。这些商品包括:古玩和邮票等许多收藏品、重要人物的纪念性物品、股票、期货、被确定已中奖的不记名奖券等等。即使对于一般商品,如果供求关系发生强烈的变化,“劳动价值论”也无法解释此时该种商品价格出现大幅震荡的原因。而供求关系理论可以对所有的商品在任何情况下的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做出有效的解释。


  
  对此,“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辩解道:第一,如果一种理论已经可以解释大多数情况了,那就基本上应该接受这种理论。没有必要因为存在某些特殊情况就轻率地放弃一个重要的理论。比如,牛顿力学虽然已被证明在高速运动的条件下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但牛顿力学很有效地揭示了低速运动的规律。所以,现实中的人们即使在工程建设、航天飞行这样的重要领域内仍在使用牛顿力学,就不用提在其他方方面面的广泛应用了。第二,“劳动价值论”实际上仍然可以解释上述的“特殊商品”和一般商品在“特殊时期”的价格机制,当然,需要做一些补充。理论总是需要不断补充和发展的。必须指出的是,做出这种补充是十分符合党中央所提出的“与时俱进”这一重要方针的。


  
  为了做到第二点,“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引入了一个被称为“使用价值”的概念。他们论证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另一种重要属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供求关系发生了某种极端变化,使用价值会脱离价值。所以,对于那些特殊商品以及特殊条件下的情况来说,使用价值对于价格的形成和变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种论证似乎在不经意间还回答了我前面提出的问题——决定因素和次要因素是如何划分的?你们看,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价值决定,一小部分商品在很少的情况下由使用价值决定了价格。使用价值是由价值生发出来的,当然是会围绕着价值运动的。


  
  所谓的“自圆其说”看来已经实现。我这样的供求关系理论的拥护者似乎已经被逼到了绳圈的角落。但是,在这个看来就要获胜的拳手频频出拳,洋洋自得,准备迎接最终胜利之际,他却露出了重要的——我希望是致命的——破绽。我要对准这个破绽给他狠狠的一击,希望能就此了结这场争论。


  
  在引入“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以前,“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一直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秉持着一种生产者导向的立场。所谓劳动量、价值、凝结云云,都是由生产者所主导的。如果这些东西决定着商品的市场价格,当然,也就等于是说,客观上生产者决定着市场价格。生产者的主导地位是无可动摇的。而消费者从来都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任何东西。但是,由于引入了“使用价值”这一概念,消费者终于可以伸伸腰了。一谈到“使用”,当然是指消费者的“使用”了。即使生产者使用自己生产的商品,他也是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在使用。因为商品就是指那些生产出来用于交换的产品。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对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的论述,这二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使用价值”代替“价值”,那么,如果把“价值”都替换为“使用价值”,应该不会发生任何问题。我想不出会有什么样的理由反对这种替换。


  
  由此可以推论,如果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价格这一等价的说法同样成立。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使用价值是由消费者来判断和决定的。由于消费者的情况各不相同,自然,对于同一种商品,不同的消费者会得出不同的使用价值。根据这个使用价值,消费者确定自己对于某种商品愿意接受的价格。


  
  对于一个快要饿死的人和一个已经被撑得不能走路的人来说,一块牛排的使用价值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假设同时还有许多其他人希望买到这块牛排,快要饿死的人会愿意拿出自己所有能拿出的钱,以确保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可以得到这块牛排。他实在是太需要这块牛排了!而被撑得不能走路的人会连一分钱也不愿意花费,他只想尽快离开这个让他想到肉的地方,到什么别的地方散散步,消化消化肠胃中过多的食物。他一点儿也不需要那块牛排。他已经受够了。“谁提肉我跟谁急!”
  


  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如果承认是使用价值决定了价格,那么,就没有理由不承认实际上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价格。


  
  我对准破绽已经击出了一拳,命中了对手的头部。他开始摇晃了。他会倒下吗?


  
  那么,是消费者的需求单方面地决定了价格吗?当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快要饿死的人在超市里也不会比别人多花一分钱购买食品。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食品供应。如果他可以花和别人相同的钱就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尽管食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他来说很大,他又有什么理由支付比别人多的钱呢?可见,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在供应固定不变时才可以单独决定商品的价格。如果供应也会发生变动,商品的价格就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此过程的正式描述是:供应和需求共同作用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格。换句话说,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总之,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既不是由生产者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消费者单方面决定的。价格是双方反复较量的结果。而双方在较量中使用的武器分别是“供应”与“需求”。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情况和特殊时刻,某一方会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但从长时段看来,双方的力量是均衡的,所以市场是均衡的。需要指出的是,许多“特定的情况和特殊时刻”往往都是由政府出于偏袒一方而制造出来的。“劳动价值论”就经常被政府用来作为偏袒生产者的理由。


  
  我又击出了一拳。对手已经倒下。裁判开始给他数秒。他会再爬起来吗?我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等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28 22:17:07
“人们也许可以说,一位科学家一小时的劳动比一位家庭服务员一小时的劳动要更为复杂,所以劳动量更大。但是,一位高级技工一小时的劳动量和一位著名的厨师一小时的劳动量比较起来,就很难说清哪一个更多一些了。”这句话说明文章作者忽略了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的说明。马克思的“价值由劳动量决定”中的劳动量是指简单劳动量。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论证了包含简单劳动量的多少由简单劳动的时间长短来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8 22:18:20
不知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但是,文章所说的基本是经济的事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8 22:18: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8 22:23:06
楼主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能够证伪的就是科学,楼主的证伪并不合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好比鸡生蛋蛋生鸡,没有定论。这也是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争论所在。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以厘清。是价格先改变,影响了供求;还是供求先改变影响了价格?当然影响供求的因素众多,个人偏好改变,收入改变等等。。价值规律这样描述:受供给影响,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也是一辆保时捷911价格不会低于玩具车的原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8 22:23: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