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257 1
2014-10-24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的研究
(经济学院赖铖燕整理)
http://www.docin.com/p-99260843.html

1.石冀平 《劳动价值论讨论之管见》《当代经济研学》2006年第1期
2.蒋少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
3.许光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4.张华东《劳动价值论科学性尚需解决的问题》《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
5.许有伦《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 —与卫兴华、晏智杰教授交流》《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
6.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
7.白暴力、张栋《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
8.胡世祯《鱼目混珠的“整理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9.赵茂林《论按声场要输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经济纵横》2006年第7期
10.陈任杰《关于经济学的一些设想:从劳动价值到效用价值论》《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
11.韦伟、许光伟《论劳动对效用的关系—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三个原理说起》《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12.罗英《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13.王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04年第3期
14.郑志国《效用价值论的四个矛盾《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
15.胡义成《马恩价值论全相: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从方法论角度再探马恩价值理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四卷第3期
16.白暴力《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相关性分析—兼论恩格斯的天才预见》《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17.刘益《边际效用与劳动价值论》《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8.宋波《劳动价值与边际效用在历史时间中的共同递减趋势—论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综合统一》《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19.刘骏民、李宝伟《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20.田本国、姜启渭《价值概念—费用与效用关系的重新研究—兼评胡义成先生“综合价值论”及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严重曲解》《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21.邓宏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22.杨俊青、王淑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3卷第6期
23.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劳动价值一元论”》《财经研究》2001年第27卷第11期
24.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2002年第28卷第10期
25.赵景峰《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6.蔡志刚、陈承明《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   经济学家2001--4
27.胡义成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并不绝对排斥效用价值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28.向国成《价值是劳动耗费价值对效用价值的关系-----对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理论综合》当代社会科学 1997--3
29.金玉国《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系问题辩误-----对一个流行观点的不同看法》南京社会科学 1997--3
30.何金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第6卷第2期
31.张昆仑《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家 2001--2
32.于淑波《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研究观点摘录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本观点
2.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1)价值实体、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 。价值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不是个别的私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的部分(C);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剩余价值部分(M)。所以商品的价值。(3)价值规律。即价值运动的规律。价值规律首先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其次还应包括价值交换的关系,邓等价交换的 原则;最后还应包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关系。(4)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总的说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赵景峰《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  2002--1
2.认清鱼目混珠的“整体劳动价值论”
钱津(整体劳动价值论者)说:“凡劳动产品或者说凡商品,都必定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统一体的产物,不可能只是劳动主体活动的结果----根本不可能出现纯活劳动产品。”不错,作为商品的简称,首先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中,劳动者必须和自然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因此,“根本不可能出现纯活劳动产品”,但是,以此批判马克思可以说是无中生有。钱津真正想说的是,由此推论出根本不可能出现由“主体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价值,但是,这一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的生产离不开使用价值的生产,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使用价值,价值就无法存在,但不能由此将价值的生产与使用价值的生产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导致不仅具体劳动,而且自然界也参与价值的生产。
      ------胡世祯  鱼目混珠的“整体劳动价值论”  《当代经济研究》  2006---8

3、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
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不同的范畴各自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价值创造在于说明价值是由谁创造的,价值的源泉是什么,而价值分配说明的是价值归谁占有,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价值创造上我们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但这并不否定除劳动之外的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而获得的报酬。价值的分配主要决定于生产关系,并不是由价值创造本身决定的。如果说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则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总量。
赵茂林《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经济纵横   2006--7

二、正确理解西方效用价值论
1.、西方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首先从价值理论开始,然后推进到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而引发了几乎整个西方经济领域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价值具有主观性,从而把经济财货的价值归结为主观价值,并提出用主观价值(即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客观交换价值(即购买力)来替换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主观价值决定客观交换价值。奥地利学派在考察价值尺度或主观价值量的测定时,引申出了边际效用量决定财货价值的规律。边际效用学派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
效用价值论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套原理和方法。在帕累托之前,整个边际效用党派都是在基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效用理论。后来,帕累托第一次清楚地区分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这两个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序数意义上的效用理论,即假设商品效用能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系数来计量,从而使边际效用理论“摆脱”了“主观感觉不可计量的批评”。
效用价值论体系的最终形成是马歇尔在其供求论基础上对各相关价值论的综合:他将效用价值论当作需求的基础,通过需求价格的引进将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推导出需求曲线;将生产费用当作供给的基础,把实际生产费用看俐劳动的反效用和资本的等待的总和,通过货币生产费用的引入在边际生产成本递减的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然后,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来解释价值决定问题。
               -----罗英《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11
2.西方效用价值论的四个矛盾
效用价值论存在四个矛盾,即商品需要精确计量与效用不可精确计量的矛盾,商品价值反映生产成本与效用不反映生产成本的矛盾,商品价值转移与效用不转移的矛盾,商品价值在生产交换中决定与效用在消费 决定的矛盾。效用价值论不是一种科学的价值理论。
          -郑志国  效用价值论的四个矛盾 经济学家  2003--3
3.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之处
首先,边际效用价值论探讨了效用(即使用价值)的本质。对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成为使用价值。“但有用性(即效用)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未作深入分析。而杰文斯则指出: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虽然这样解释不见得全面、深刻和规范,但毕竟对效用的本质作了探讨,因而是有价值的。
其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以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评价来测定商品的价值大小的观点完全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但却不能否认,人的主观心理评价是测定使用价值即效用大小的基本标尺。在这一点上,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
再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的基数效用论的确难以成立(因主观感受无法宣测定),但提出的序数效用论却有实用性。
最后,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对此种现象也未深入展开分析)。
         张昆仑《边际效用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家2001--2
三、正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1、两种价值理论的分歧
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从人与物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面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刘骏民、李宝伟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南开经济研究2001--5
两种价值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1、劳动价值论,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度量社会财富,由此说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面对劳动的相互关系,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一部分人因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占有了他人的劳动成果。由此说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2、边际效用论,回避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作用,仅从物对人的满足程度来度量,因此,无法说明人们面对劳动的社会关系,无法说明社会结构。然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需要回避的问题。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自然成为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
       -----白暴力、张栋《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采用的是高度抽象的分析方法。他一方面运用辩证法对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使用了辩证的判断、推理、概念等逻辑形式,从价值分析入手,一步步深入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再生产过程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从而深刻提示了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和矛盾。马克思十分关注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分析,这使他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极其明显阶级分析的印记,但同时又放弃了对物质层面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纵深研究。
边际效用价值论实质是一种主观价值论,虽然萨缪尔森等人为了适应新形势,以序数效用论代替基数效用论,但由于各种商品的效用(使用价值)不可能进行数量比较,并且人们心理上对商品的需求和偏好程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边际效用论成了对商品进行抽象的主观评价的一种价值理论。其主要特点表现在采用了主观的心理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和数理经济分析方法。杰文斯在解释效用最大化前,运用数学很精心地区分了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他把边际效用称作效用程度。他认为,商品的效用程度会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渐次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某人如以两种方式使用一种商品,则他会把这种商品在两种作用间作这样的分配,以使该商品在两种作用上的最后效用程度相等。
     于淑波  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2--2
2.两种价值理论的联系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都是商品的价值,只是由于研究的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认识是相同的。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的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
     许有伦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与卫兴华、晏智杰教授交流  经济评论  2006--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共性。
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16世纪开始产生、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占据统治地位。
2、两者立足的经济形式都是市场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社会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
3、两者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在价值论的问题上,自古至今,众说纷坛。根据文章第一分部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主观价值论,虽然所站的立场、代表的阶级利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价值论上的一元论,而不是二元论或多元论。
     何金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6卷第2期
  3  、两种价值理论的使用范围
   效用价值论建立的最初目的不在于研究人与物的经济关系,而在于说明交换价值。最初的效用价值概念仅限于用于研究交换和分配的关系。这种目的和效用价值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冲突。用对物的用性大小的评价来解释交换和分配关系,必然会隔断它们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抹杀工资、利润、价值等范畴历史性和社会内容。我们把效用价值论称为庸俗价值论的主要理由也在于此。这方面的批判已经很多,本人不在阐述。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效用价值论的庸俗性不是来源于其效用价值概念,而是来源于用它去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效用价值概念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早已突破了最初的目的,被广泛的用来研究人与物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中的主观因数也越来越为各种客观条件所约束。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并未意思到其价值概念的“专业性”。效用价值论虽有合理的内容,却被用过了头。
马克思本人无意用其价值概念去研究使用价值和生产力,他严格的将其价值概念限制在分析生产关系的限度以内,所以劳动价值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从不出错。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不满足于仅用劳动价值概念去分析生产关系。它们把劳动价值概念看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往往用它去分析生产关系以外的各种经济问题。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真理性形象受到了损害,使它陷于与实践相矛盾的境地。
刘骏民、李宝伟《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经济学院赖铖燕整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26 09:02:39
劳动价值论是效用价值论的特殊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