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2)开始不同于流行观点的另类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抽象人类劳动
(一)劳动二重性
1、抽象人类劳动不是现成的出发点
马克思自豪地说:“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3,54—55]。流行观点正是在这个枢纽问题上出了问题!马克思的“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23,60]这一段话常被流行观点引用来说明劳动二重性的内容。通常他们多是这样误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他们把马克思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简化为抽象劳动;把具体的有用劳动简化为具体劳动。他们把马克思所说的交换结果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二重性直接应用到生产领域中成为包含了生产劳动产品的劳动二重性。他们根本忽视了马克思的抽象人类劳动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变成的有效社会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人类大脑中的思维抽象出的抽象劳动,而是商品交换的社会过程抽象出来的。反对派非难劳动二重性也是源于同样的误解!
马克思的抽象人类劳动概念有其独有的两个特征:1、它是社会劳动而不是个人劳动。它不是生产领域中的现成的出发点的劳动,它是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者的作为出发点的个人劳动转化变成的有效社会劳动;2、抽象人类劳动不是在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中抽象出来,而是在客观商品交换的经济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为了强调这两个被流行观点忽视的独有的特征,下面不厌其烦地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作为论据,特别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曾指出,《资本论》第一卷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23,7]因此,《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关于抽象人类劳动的一些论述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后所有引文中的波浪线是笔者所为,是至关重要的词语:
“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是以分散的个人劳动为前提的。这种劳动要通过它采取与自身直接对立的形式,即抽象一般性的形式,才变成社会劳动。”[13,22]
“作为交换价值,商品总是仅仅从结果的观点上被考察。”[13,25—26]
“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就必须把不同的劳动化为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简言之,即化为质上相同因而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13,18]
“从交换价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条件是劳动的社会规定,或者说,是社会劳动的规定,……。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首先,劳动的无差别的简单性是不同个人的劳动的相同性,是他们的劳动彼此作为相同的劳动的相互关系,当然,这是通过事实上把一切劳动化为同种劳动。……”[13,20]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23,58]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23,59]
“只有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才……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23,65]
“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23,90]
“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13,97]
上述引文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在生产领域中的作为出发点的个人劳动都有“化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过程。“这种简化看来是一个抽象,然而这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进行的抽象。”[13,19]即这个抽象绝不是人类大脑中进行逻辑思维的抽象。因此,抽象人类劳动绝不是生产领域中的现成的出发点的劳动[郑怡然:抽象劳动不是现成的出发点[J]。江汉论坛,2007,(2)。27—31。]。商品价值仅仅是指“凝结”在某种使用价值中的抽象人类劳动。马克思在多处阐明“凝结”这一思想。例如,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23,58]“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23,64]“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23,78]“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16,136]可见,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价值时,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凝,而绝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问题是传统流行观点对[劳动]耗怎样转化凝结为[劳动]凝并没有引起足够注意。流行的观点总是把[劳动]耗和[劳动]凝混为一谈,进而把抽象人类劳动看成是生产领域中的现成的出发点的劳动,而且似乎这种认识表面上也能在马克思的叙述中找到根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