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卖不出去,就是过剩。马克思是这么说的。但是市场经济的ZF和经济学家从不讲“过剩”这个词,都用“供需矛盾”“需求不足”等来代替。里面有什么道道没有?
市场经济里有一个很矛盾,很让人想不通的一个现象,就是商品过剩了,卖不出去了,但是穷人仍然得不到。这边流着眼泪把牛奶往河里倒,那边穷人的孩子流着眼泪要牛奶喝。这边房产商的房子卖不出去,贷款还不上,跳楼逃债,那边穷人买不起房子跳楼逃难。这就是几千年前就存在的,并一直受谴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矛盾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私有制度造成的,是腐朽的生产关系造成的。可见,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仅仅发展科技,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是不够的,还得改变腐朽的生产关系。他们说,几千年穷人穷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可是现在的生产力已经很高了,商品都过剩了,浪费了,穷人还是得不到,再提高生产力又有什么用?只能更加过剩,更加浪费,穷人还是穷。“唯生产力论”站不住脚。
假如市场经济的ZF和经济学家说商品卖不出去了,过剩了,那么穷人就要问他们:“商品都过剩了,为什么我们还吃不上,穿不上,住不上,用不上?”这下子,他们就很难回答了。他们能说都怪经济制度,都怪生产关系吗?不能说,肯定不能说。如果这么说,资产阶级得要他们的小命。
所以他们只好用“供需矛盾”“需求不足”来代替“过剩”,这样,反而把罪过全推给老百姓了——什么都不怪,都怪你们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