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18)三、对流行的劳动价值论的合理诘难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诘难;商品
前面的文章择要讨论了一些流行观点对马克思原意的误解与曲解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倍受诟病。接下来的文章要讨论一些对流行的劳动价值论的合理诘难。马克思的《资本论》说的是从研究商品开始的,但他实际研究的只是庞大的商品堆积中的实物形式的商品,而且仅仅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来源于劳动产品的商品,将现实社会中的非实物形式的商品以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商品都基本上排除在他的研究之外了。因此他研究的商品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含盖所有的商品并预留商品发展的空间,这必然波及到对商品交换和商品价值等等相关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导致旷日持久的争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虽然并不像有人所歌颂的那样完美,但也不是那么不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里有真理,也有差一步就到达真理的失误,更有真理向前又多跨出一步的失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存在有许多疏漏与失误,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诘难,有些是合理的。
(一)、关于商品及其来源
本(4)指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三大卷之前已经详细地研究了他想写的所有问题,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写作总是从第一卷开始的,但这时他已经是站在三大卷的内容成竹在胸的高度上进行写作的。由于马克思的目的在于提供一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颂扬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狭义的劳动!),因此在写作时,对许多问题的阐述就有所取舍,例如对于如何界定商品并从商品谈起,他一定是做了周密的考虑。
马克思告诉我们:“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23,47]在这里他客观地并没有否认商品作为“一个外界的对象”可以有多种来源,因为各种天然产品等等同样是“外界的对象”并能“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当然,物品的这两个属性并不是商品区别于非商品,诸如一般物品的本质属性,因为那些自产自用等等的并非经过交换的物品也同样可以具有这两种属性。可是,马克思为了能对他的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进行成竹在胸的预定的分析,他就不是沿着上述这个原本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关于商品的正确思路继续往下走,而是不经过合理的论证,在随后的论述中就直接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性质。”[23,50]从而使得劳动当然就成为商品和商品交换活动的决定因素了,为他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当然应当承认,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商品的大部分都是由劳动产品构成的,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既可以是有形的劳动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劳动产品,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市场上大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就断言“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性质。”因为马克思如果不做这样武断的论述,对于比比皆是的现实社会中那些非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而成为商品的现象,他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就难以适用和处理!当然,有人还是可以辩护说,因为马克思声明了:“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19,412]因此马克思只是研究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的问题,不研究非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的情况。要真是这样的话,马克思的研究就是不全面的,其结论就不是普适的。当然,对于那些客观存在的非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现实,他还是用了没有价值(即所谓没有劳动凝结)的物品可以有交换价值(价格)的说法来应付。“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23,121]但是,这种“虚幻的价格”及其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否也可以有一个“虚幻的价格”呢?为何处女地可以有“虚幻的价格”而空气及太阳光通常却没有?这些问题马克思都没有涉及。即使“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也不只剩下一个属性,它还可以剩下许多其它属性。况且不同的使用价值也可以有同质的一面——如果把使用价值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舍去,那么,一切使用价值都是一般使用价值,即物品或活动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来就有诸多的客观需要。人们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一般可以归结为四种方式:直接取之天然物品(后来天然物品出现了所有权问题;此外,即使是上帝提供的公共的天然产品,也不会自动投入你的怀抱)、自己劳动的产品、不劳而获的物品(实质上只是人类劳动产品的转移,其中有合法的诸如馈赠等与非法的依靠各种权力、暴力掠夺以及坑蒙拐骗等等得到的)和通过交换所得的物品(只有所有权明确的物品和劳动产品或劳务才能用于交换)。那些被主体用作交换手段的所有权明确的物品,显然一般只能来源于上述四种方式之一。至于用于交换的是哪一种来源的物品,这却是完全与商品交换活动无关的问题,也就是说物品是否劳动产品其实是与商品和商品交换行为无关的问题!把劳动创造商品价值作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永远也不可能正确解答非劳动产品的交换价值问题。马克思之所以非要赋予商品以劳动属性不可,乃是为了提出他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由于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必然将商品的界定和来源局限于劳动产品。
当然,马克思的一些论述也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能把商品与非商品区分开来的商品定义,这就是物品不但要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且要经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商品是交换结果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只有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劳动产品或劳务等等才是商品。因此商品存在的本身就与交换及供求直接相关。因此,有用物品和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
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没有正确区分劳动产品和商品,没有正确区分物质生产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它们混为一谈。结果把在交换领域中产生的商品和商品价值等等问题偷换到生产领域中只由劳动因素来决定。马克思把商品从市场上拖回到生产领域中来分析和研究,商品自然就脱离了交换过程和人们的供求关系。既然马克思声明他研究的只是商品,则商品就是供求一致的产物,就绝不能脱离市场交换来研究。
现代商品早已不再单指具有实物形态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物体。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拓宽商品及其来源的主张,但这一切表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界定已经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