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3 11:20:47编辑过]
呵呵!枫之华舞同志,你好!
不好意思!在下的数学水平有限,只有小学水平,如果能用小学的数学表达或许会好些。下面你这段话“1、效用最大化时候的商品消费数量x可以由医学、生物学确定,x=x0。所以,当消费商品的数量x‘不等于x0时,有U(x’)<0;”中“x=x0”是指消费者消费x个数量的物品(你这里仅仅是指商品,但是我对消费者消费x个数量的物品是否效用最大化的研究不单单是指商品,包括消费者自己生产、消费者与别人(社会)交换、别人赠送的等等任何物品与消费者的效用关系都是我研究的,当然,在这里我就顺着先生的意思仅仅是指商品吧!)可以由医学、生物学确定,x=x0(你的意思是说消费x个数量的物品效用状态与消费第x个物品时消费者的效用状态都是边际效用为0吧)。
但是2、“当U(x0)=Umax>=0,有边际效用u(x0)=0;”中为什么
“Umax>=0”?
你“3、依照边际效用u(x)递减规律和任意x’不等于x0有U(x‘)<0,Umax=U(x)=0。”同志这段文字中的“任意x’”是指任意数量吧?
综上,同志你怎么就会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得到:
“第一,价格为零,才有效用最大化;价格不为零,消费者无法获得效用最大化。
第二,效用最大化时,总效用为零,即消费者依照生物学、医学确定的消费数量消费而获得的效用总体为零。”
以上这两个结论呢?
第一,“价格为零,才有效用最大化”
个结论的论证颠倒了吧!而是应该“消费者消费x个数量的商品时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为0),所以,消费者不愿意再付出代价(包括: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价格,即价格为0,以及其它非货币形式的如:时间付出为0、消费引起副作用即负的使用价值或者负的效用为0)。
第二,效用最大化时,总效用怎么就会为零呢?消费者在达到效用最大化时或者之前,总效用应该总是会等于0或者大于0,不可能为0;所以,应该是效用最大化时,只有边际效用为0。
至于同志的“
所以,依靠工资生活的消费者永远获得不到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上的效用最大化,即出卖劳动的人永远无法得到生理、心理上的完全满足。”这段文字更加感到不能理解,当然,可能是由于我的西方经济学以及数学的专业水平太低,上面对同志数学表达的理解出现偏差也有可能。
也许,你可能把效用最大化可作为商品的无限制消费,这样价格为0,就可以实现,类似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时的消费状态吧!但是,这样理解效用最大化没有意义!因为,效用最大化只能是指某一物品的效用最大化,人类的所有商品(物品)需求的满足即效用最大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世间上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物品是我们需要但是我们不知道的。在商品社会中一旦现有的已知道的成为商品的物品需求或许虽然会有满足的那一天,可是又会有另外一种我们需要物品成为商品需要我们去满足,也许你又会说不要使产品私有化成为商品,一切归之于公有,按需分配,可是,每个个体的需求是有限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满足每个个体的产品是无限的吗?如果还是不是,这样理解效用最大化就没有没有意义!我可以肯定,人类不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多么发达,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组合永远也无法跟上人们的不断发展的无限需求。
请多多赐教!
这几天不知是不是人大经济论坛的网站太拥挤网速很慢,你们会这样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4 21:01:30编辑过]
呵呵!枫之华舞同志,你好!
不好意思!在下的数学水平有限,只有小学水平,如果能用小学的数学表达或许会好些。
昨天晚上本来想把我的推理用文字描述的,可惜,才开始我就发现文字语言只是一种描述,不能够充分表达逻辑关系。这是我以前没有充分认识到的。
要表述推理,必须用逻辑工具,其中数学是逻辑的高级形式。理论是反映事务A、B之间关系的,正确的理论内涵揭示事务之间的这种关系,错误的理论内涵不能表述这种关系。在逻辑上,理论与关系之间,具备逻辑判断,即理论用A描述,事务用a、b描述,则A≡F(a,b)。不同的理论之间,即反映的不同,不是a与b的关系,也就是前面F的不同。不同的理论,描述应该是A“≡F’(a,b)。
在逻辑上,=与≡不同,是从属关系的不同,≡从属于=,=包含≡。逻辑学的出现,恰只因为语言仅是现象表述存在局限性。语言是现象,具体;逻辑是存在,抽象。运用逻辑表示不同存在,是第一抽象,用逻辑关系表示关系,是第二抽象,确立真理即“定义”是第一抽象的逆向。反过来,逻辑也同样是一种抽象,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就是人不仅有感知,还有抽象。理论为“=”,真理为“≡”。
数学,是“=”这个逻辑关系的发展,同样从属于抽象,这个最简单、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是单位。数学的意义是告诉我们,运用抽象理揭示事务不同之前,必须找到一个相同的东西“量”,且这个相同是可观察的,即可以实现第一抽象的逆转,即不同可以被感知。抽象是从感知出发,并归结为感知。
综上,真理必然符合数学检验。高等数学与数量学即小学数学的不同在于,高等数学中单位唯一,而小学数学中单位不唯一。高等数学的单位是“1”,在哲学意义上,这个“1”是可以被观察的最低标准。
西方经济学在运用数学上,纵横坐标的单位不是相同的,而马克思经济学中,单位是唯一的。因此,西方经济学,无法通过纯数学的检验,而马克思经济学可以,即马克思经济学可以数理化,这个“数”是高等数学,这个“理”是逻辑符号。
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比较困难,因为马克思经济学是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意味着人类历史可以套用在一个统一的函数中。
所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论中,纵横坐标是不一样的。按照高等数学单位统一化要求,效用论要么不能符合数学检验,要么不能得到符合现实的结论。效用论不具有工具性意义。
我说“依靠工资生活的消费者永远获得不到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上的效用最大化,即出卖劳动的人永远无法得到生理、心理上的完全满足。”这个结论就是把西方经济学中不同产品之间的不同量去掉,采用统一单位,从而得到了马克思的结论。
由此可见,把只要把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数学的“小学数学”向“高等数学”发展一下,就能够得到马克思的结论。我有时候很疑惑,为什么那么的精英才俊不肯迈出这一步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10:46:25编辑过]
同志啊,马克思不用那么高深的“高等数学”而用通俗易懂“小学数学”就可以了吧!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我认为已经做到了,可以参看:
》;
》;
》;
《[原创]劳动二重性的理解以及几组价值公式 》;
《[原创]讨论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和工资的关系 》;
《[原创]马克思经济学真理与荒谬的数学逻辑推理 》等等。当然,一些公式还需要纠正,请赐教,
同志啊,马克思不用那么高深的“高等数学”而用通俗易懂“小学数学”就可以了吧!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我认为已经做到了,可以参看:
《 [原创]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时间耗费及生产力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 [原创]关于马克思的“价值”公式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关系》;
《 使马克思的经济学数学化,并解开“价值”之迷》;
《[原创]劳动二重性的理解以及几组价值公式 》;
《[原创]讨论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和工资的关系 》;
《[原创]马克思经济学真理与荒谬的数学逻辑推理 》等等。当然,一些公式还需要纠正,请赐教,
不,你做不到。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同样是“导数”的发现者,即是现代高等数学理论的构建者,因为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三位一体。
高等数学是函数理论,是“小学数学”的发展,能用小学数学解释的东西,用高等数学同样可以解释,但能用高等数学解释的东西,“小学数学”的解释就不一定正确。
但如果想利用函数,就必须遵守纵横坐标尺度一致的限制,否则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你的文章,我看了,我发现你连“小学数学”也用错了。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5个苹果和5个香蕉,是不能相加的,也不存在5个苹果等于5个香蕉的说法。但在现实中,5个苹果可以换回5个香蕉的,即5个苹果=5个香蕉。
马克思理论中大量的篇幅讲的就是:第一,为什么“不可相加”、“不相等”的东西,在人们观念中是可以相加的,即5个苹果A、5个苹果B在人们观念中如何反映?这种对应反映为a、b;第二,人们以什么标准判断a、b的关系?人们以M为单位来衡量,于是有a=b(M);第三,M是什么?
你的论述却无视a=b(M)中只有一个单位M,而把A、B的质量单位或是数量意义上的单位生拉硬扯进来。纯属搞笑。
同志啊,马克思不用那么高深的“高等数学”而用通俗易懂“小学数学”就可以了吧!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我认为已经做到了,可以参看:
《 [原创]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时间耗费及生产力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 [原创]关于马克思的“价值”公式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关系》;
《 使马克思的经济学数学化,并解开“价值”之迷》;
《[原创]劳动二重性的理解以及几组价值公式 》;
《[原创]讨论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和工资的关系 》;
《[原创]马克思经济学真理与荒谬的数学逻辑推理 》等等。当然,一些公式还需要纠正,请赐教,
不,你做不到。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同样是“导数”的发现者,即是现代高等数学理论的构建者,因为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三位一体。
高等数学是函数理论,是“小学数学”的发展,能用小学数学解释的东西,用高等数学同样可以解释,但能用高等数学解释的东西,“小学数学”的解释就不一定正确。
但如果想利用函数,就必须遵守纵横坐标尺度一致的限制,否则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你的文章,我看了,我发现你连“小学数学”也用错了。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5个苹果和5个香蕉,是不能相加的,也不存在5个苹果等于5个香蕉的说法。但在现实中,5个苹果可以换回5个香蕉的,即5个苹果=5个香蕉。
马克思理论中大量的篇幅讲的就是:第一,为什么“不可相加”、“不相等”的东西,在人们观念中是可以相加的,即5个苹果A、5个苹果B在人们观念中如何反映?这种对应反映为a、b;第二,人们以什么标准判断a、b的关系?人们以M为单位来衡量,于是有a=b(M);第三,M是什么?
你的论述却无视a=b(M)中只有一个单位M,而把A、B的质量单位或是数量意义上的单位生拉硬扯进来。纯属搞笑。
枫之华舞同志,你好!
你说我做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同时你发现并且认为在下连“小学数学”也用错了的地方,能否指出来?
你又说:"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请问能否让介绍给我们看看你的高作!让大家理解或者学习一下!
当然,我们也许有点把问题扯开了,研究是我做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还是你能做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其实这些都不是你或者我以为是就是,或者不是就不是。
我们可以交流、讨论、辩论、证伪!
另外你又说:“ 马克思本人同样是“导数”的发现者,即是现代高等数学理论的构建者,因为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三位一体。”同志啊!你是不是把马克思本人形容得有点像个先知啊!难道中国人的思想偶像还不够多吗!一个孔子已经压制了我们几千年,还要洋人马克思来压制了我们多久! 我不否认马克思理论的合理性,但是其不合理部分也是非常多多的,就他的劳动价值论都是有点不清不楚,我一直想不明白就从他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怎么就会推出,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就一定都是剥削雇佣工人的呢? 他的理论是不承认资本家是一个劳动者的一直把他们看作为雇佣工人(马克思所指劳动者)的吸血鬼、寄生虫,你的高等数学是不是也论证到了这个?
期待同志你能够用你的高等数学论证(最好对那些可能只有你自己才能看懂符号等式加大点文字解释)啊!
噢对了!好像你2楼的问题还没有正面回答我是也不是呢?
请赐教!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5个苹果和5个香蕉,是不能相加的,也不存在5个苹果等于5个香蕉的说法。但在现实中,5个苹果可以换回5个香蕉的,即5个苹果=5个香蕉。
马克思理论中大量的篇幅讲的就是:第一,为什么“不可相加”、“不相等”的东西,在人们观念中是可以相加的,即5个苹果A、5个苹果B在人们观念中如何反映?这种对应反映为a、b;第二,人们以什么标准判断a、b的关系?人们以M为单位来衡量,于是有a=b(M);第三,M是什么?
你的论述却无视a=b(M)中只有一个单位M,而把A、B的质量单位或是数量意义上的单位生拉硬扯进来。纯属搞笑。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71427-1-1.html&star=1#177880
==============================================================
同志,你说这段话,说明你并没有认真详细看我的文章或者帖子!
第一,关于5个苹果=5个香蕉,第二,人们以什么标准判断a、b的关系?第三,M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 [原创]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时间耗费及生产力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
《 [原创]关于马克思的“价值”公式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关系
》;
《 使马克思的经济学数学化,并解开“价值”之迷
》;
《[原创]劳动二重性的理解以及几组价值公式 》;
《[原创]讨论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和工资的关系 》;
几篇文章,尤其是:
我现在所研究的问题是关于生产量Q+、消费量Q-和价值标准量Q0(事实)之间的关系,这个已经不是传统经济学以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个人或者社会为基础的,而是从信息不对称这个现实出发来了解任何经济系统之间的法则。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任何商品都不可能无限增多,那么到什么时候不再增多呢?当一定量的这种与它所能交换的商品消耗同样多的劳动时。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最小效用,最小效用取决于最多时的数量。而最多时的数量取决于它消耗劳动的多少。 所以边际效用价值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之上。
是不是把马克思本人形容得有点像个先知啊!
我没有把他当作先知。
哲学、逻辑学、数学的三位一体,正说明人抽象能力的存在。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抽象,理论是人对现实符合逻辑、符合数学的推演。所以,我一向认为,学习物理只要理解公式涉及变量及逻辑关系上的数量变化就行了,做多少练习题和考试分数没有任何关系。
哲学的发展,比如带来逻辑学和数学的进步,这是一种必然。研究哲学的说,马克思是哲学家;研究经济的,说马克思是经济学家;研究社会学的说,马克思是社会学奠基人。一个人不可能研究这么多学科,但一个人可以研究很多学科中共性的东西。马克思先是哲学家,发展的哲学,并把他的哲学应用到人类历史中,得到某些共通的结论。
所以,马克思理论的数理化,首先要把马克思的哲学数理化,其次把数理化后的逻辑运用到人类历史分析中,构建人类历史函数。
呵呵,我刚刚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构思阶段。上面我说的算是起步吧。
劳动价值论,你要不跳出“交换”这个界限,得到正确结论就不要想了。
枫之华舞同志,你好!
你说我做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同时你发现并且认为在下连“小学数学”也用错了的地方,能否指出来?
你又说:"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化,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请问能否让介绍给我们看看你的高作!让大家理解或者学习一下!
小学第一堂数学课应该是教你认识什么是“1”。1是什么?1代表“一个东西的数量”,1+1表示“同一个东西数量”上的变化,这个变化来由于比较,即1+1>1,正是基于这种比较,老师引入2这个东西来表示“同一个东西”在数量上多出“一个东西”。所以,小学老师重点强调,5个苹果和5个香蕉,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也不能进行大小比较。
小学数学的运用,只能限定在“同一个东西”这个范围内,描述这个“同一个东西”数量上的变化,即小学数学只能进行量的研究,对“质”的探寻毫无帮助。
小学数学在经济上,只能限定在量上,1个苹果价格1元n个n元,1个香蕉2元n个香蕉2n元,以及在3n元约束下,苹果和香蕉的数量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这个3n元的约束为什么存在,模棱两可。“此消彼长”是个圆,生产扩大化之后,“产出”是个更大的圆,产出扩大,在数量上表示为周长的变动,在不引入“时间”从而得到“速度”、“矢量”这些概念,转磨盘的骡子永远不会知道只要原点与它距离距离固定,它就永远不会跳出这个圈圈。这些概念叫什么,是什么,至于原点和绳子有关系,和骡子走的快慢没关系。
骡子们发现,里圈的骡子比外圈的骡子少走路,于是外圈的骡子想做里圈的骡子,而里圈的骡子不想外圈的骡子来做里圈的骡子,于是有了斗争。某个外圈的骡子告诉同在外圈的骡子,我们联合起来吧,打到里圈的骡子,换我们做。
马克思告诉骡子们,只要绳子不断,骡子永远在转圈圈,外圈的骡子做了里圈的骡子之后,依然会出现外圈的骡子。
马克思理论很高深吗?不过就是简单的“骡子论”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10:35:00编辑过]
同志!可以看看俺的《时空经济学》 简介。指导指导。。。。。。呵呵[em01];咱这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农民工提出的理论,如果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数学、医学、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界愿意关注,我想其对现代学术界的影响力绝对不比马克思理论差,我非常郁闷自己的理论好像没有几个人能够完全理解。
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马克思理论的逻辑学缺陷那么明显,到现在还不断的有人说他如何如何完美、如何如何不可超越,难道真的如此?no!民族的自信心(或者思想奴性)使然!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国人的“奴性”与思想市场经济学 》文章,当然,做学问也不仅仅是靠一股理论勇气就可以做到的,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不仅仅只是靠多多读书就可以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悟性!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并不一定就比其同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读的书多,可是为什么同一个时代中就只有这那么几位呢,原因正是他们敢于去挑战、证伪当时已经成为思想权威的“圣人”,并且真正的能够去突破、抛弃、修正、发展、创新、开拓出更为宽广前景、更加有概括性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理论之所以比牛顿的理论高明正是因为他的理论比较有更为宽广前景、更加有概括性的用途,如果能够只用一个简单公式准确表达一个道理,要比十个复杂的公式(虽然也能准确表达)好。
呵呵!枫之华舞同志!看来你也是一个想有点突破的思想者,既然是刚刚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构思阶段。应该是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吧?能否了解一下?如果你还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就说别人不行只有你自己行,恐怕别人会不服气呢!呵呵。。。。。。说了那么久都是俺在搬家底,你可是还没有透露一点痕迹呀!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12:59:21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枫之华舞在2008-10-16 10:38:00的发言:
我的家底没多少复杂的东西,希望把马克思的“骡子论”用数理表示。
=====================================================================
既然马克思理论不是很高深不过就是简单的“骡子论”而已。何必用什么高等数学,我的小学数学同样能够数理表示。1=1不等于2的理论,俺以前就论证过。最近,也在写。马克思的最大失误正是在于他抛弃了使用价值的研究,5个苹果=5个香蕉,这个使5个苹果和5个香蕉等式关系的P,不仅仅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或者价值而应该是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或者其倒数相等。我在:
《. 价值等价逻辑正确与否的前提》一帖子好像就是讨论这个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学充其量只不过是社会时间经济学,我引入空间的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使空间与时间成为一个时空整体,提出经济系统应该是时空系统,离开特定的时间谈空间的资源、使用价值或者效用,或者离开特定的空间谈时间的价值都是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片面的。另外,他在个别劳动力使用价值之间以及生产资料的协作所生产的贡献大小以及回报的分配多少带有情绪倾向的分析,这是使他的经济学不是很科学只能沦为政治思想工具的原因。
一个理论要想比其它理论更为科学,第一,不能带有太多的主观情绪论断,这样容易先有结论后有推理的学问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第二,论证足够客观符合逻辑;当然,和绝对真理一样科学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科学,由于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信息的,因此,只能接近不可完全达到,但是每一次接近就是对前一次认识的否定或者证为;每一次接近就是对世界本质的绝对客观规律(绝对真理)的一次肯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13:02:38编辑过]
你怎么还撤你的“小学数学”啊,受不了了。小学数学中“=”两端的必须是同质的东西,这个是前验的。而你缺却反向来使用小学数学,想从数量上的“=”倒推这个“质”。我说你用错“小学数学”不是冤枉你。
要是“小学数学”能够解释如此复杂的事情,那人们还发明高等数学干什么?你要明白高等数学不仅仅是数量,还有概率,还有矢量。一个事件,其出现是概率的,其影响是多方面的(矢量),这种影响的大小变动是边际的。把时间纳入进来考虑,不能说进步,是必然。把单个人活动的不确定性,用矢量表示,才是马克思理论数理化的起点。
在中国,理科不不好的人才去学文科,而文科学的好的人都去学经济了,只剩下理科不好文科也不好的人研究马克思。中国教育本身形成了人们对马克思的庸俗解读,盲从者、反对者、无视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16:35:18编辑过]
同志!难道你以为我说的“小学数学”是你认为的小学数学吗?我只是想说我分析问题喜欢更多的用比较通俗易懂的小学数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喜欢更多的用(可是数学符号太难记的原因吧)高等数学符号,分析一个事件的价值过程当然是需要应用概率,还有矢量的。比如,使用价值和价值本来就应该是个矢量即相对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象(参照系)的量,离开这个价值对象(参照系)谈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扯谈,一种东西等于某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象(参照系)而言是否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就要看这种东西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象使用时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的概率来判定。
也许的确是我用错“小学数学”,也许是你没有看懂我的表达,但是,我对你说我用错“小学数学”不是冤枉我,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否从我的任何一帖子中指出我用错“小学数学”依据,这样才有说服力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15:09:56编辑过]
在中国,理科不不好的人才去学文科,而文科学的好的人都去学经济了,只剩下理科不好文科也不好的人研究马克思。中国教育本身形成了人们对马克思的庸俗解读,盲从者、反对者、无视者。
===========================================================
那么,你自己属于那一种人呢?
这样吧!
我昨天又发明了一道题:《[原创]甲会交换吗?或者交换行为怎么样才合理?》 ,用我的理论非常简单,不知用你的高等数学为基础的理论能否给出较为让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