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平均数规律批判
平均数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其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转型理论、平均利润率规律等等无不是在平均数上得到的。可以说,马克思研究的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平均数的世界?
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继续以不同的说法重复着这种论调。琼·罗宾逊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它唯一的逻辑内容是一个定义: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劳动创造的。”②她认为,马克思在转形问题上对价值和价格关系所说的一切,都不过是纯粹形式上的东西,而且总是以平均量和总量一类的概念加以捕塞,这表明,“马克思想要提出的是关于资本主义如何运作的规律,这种意图无论正确与否都极为重要;然而他所写的东西,就字面来说,完全是一堆空洞无物的废话。”③苏东斌认为:“如果可以用生产价格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价值向价格转形中等价问题,即成本加平均利润从而形成生产价格,才构成了实际价格波动的基础。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作为实体的总生产价格和作为虚体的总价值相等公式是一个根本无法被证明的例子。一个是现实中理论抽象,一个是理论中的现实假设,两者在量上根本无法比较。正如凤凰与孔雀的比较只能是在观念上而不会是在现实中一样。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一旦出现了不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利润,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那么,在这一特定点上,就已经不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资本价值论了。”
但平均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东西,是事后的东东。事后的东西只能被其前提条件所决定,而不能决定其前提条件。平均数只有统计上的意义,并不具有现实的意义,他并不能够主导任何现实。所谓的平均数只能是规律的结果,根本不具有决定或支配经济规律的任何意义。任何具有数量的事物总形成一个平均数,因此,把结果当作决定因素是完全错误的。
平均数有意义吗?没有意义,马克思在早期是反对这个规律的,但为了给自己的理论找论据,他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竟然又把它拾了起来。他说:“普雷沃赞扬李嘉图的信徒,‘这些深奥的经济学家’,是由于他们‘把平均数作为基础,而忽视偶然的情况(例如,象伟大的李嘉图忽视居住在国内的人数一样),‘把科学归结为最简单的东西’,‘这也就使他们提出了普遍的东西’。这些平均数证明什么呢?它们证明越来越多地把人抽象化,越来越多地把实际生活抛在一边和越来越多地注意物质的非人道的所有制的抽象运动。平均数就是对单个的实际个人的真正的侮辱和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