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常说我是市场经济的完全拥护者与绝对主张者。以下是我许多年前所写的一篇文章,请张及其他人看看。其中包含着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因为市场经济下的生存竞争,使人们不得不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以“坏商品”去换取“好商品”。当然生存竞争并非市场经济带来的结果,而是因为财富稀缺的结果。因此市场经济在存在“坏”的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好”的方面,因为它也使财富丰富起来。――黄焕金】
黄焕金
本书开篇“对价值的观念”中,曾经指出物品(作为代价耗费的)价值存在与物品对人类的福利程度成反比。而在这里,则主要说明物品价值大小,因而其稀缺程度大小不同的情况下,人类的生存竞争的历史情境。
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为谋求生存而进行剧烈竞争的历史;没有竞争,人类无法从远古时代生存发展下来,也就没有今天和将来的人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人类生存为基本核心而展开的一部宏伟哲学,在它那里,人类的基本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就有人类劳动的基本重要性,就有通过人类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类生存的经济环境,同时也有了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上层建筑”。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总是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生存竞争。首先一个是在自然中的生存竞争,即与自然相对抗的竞争,这称为“自然生存竞争”;然后,随着这种自然生存竞争而来的是人类在自己社会存在中的生存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这称为“社会生存竞争”。十分显然,人类首先必须在大自然中寻求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从最直接的采摘野果野菜,到想方设法自己制造生产对自己有用的各种物品,这些,都是人类在自然中,在自然给予的物品仍然处于相当稀缺状态下的生存竞争。之所以说人类在自然中必须通过艰难的竞争才会获得自己需要的物质,是因为自然中并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使人类直接获得和使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物品是极其稀缺的。通过这种与大自然的抗争,到现在,人类今天所使用的丰富多彩的物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人类辛勤的劳动制造出来的。当然,如最重要的物品---空气、水、阳光等,仍然是天然的、丰富的、自然直接而无偿给予的,但除此之外,人类所得几乎不能再无偿给予,必须要耗费人类劳动。在人类之始祖,人类面临的自然生态可谓极其恶劣,这是每个人都清楚明白的。虽然当时各种资源最为丰富,野兽出没、山清水秀的程度比现在不知强多少倍,但它们还没有转化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生态,人类还不能象现在这样将它们开发利用。对抗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生态,想方设法改善人的生存境况,就是当时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竞争。那时,人类与自然界的各种“脾气”、各种性质相对抗,以自己刚刚萌芽的智慧谋求弄清每个自然事物的性质与本质,从而掌握自然事物的内在规律,设计出人为制造这些事物的种种技术。通过这种智慧文明的发挥与积累,人类生存境况(人类的自然生态)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渐渐地好转起来;并且人类智慧文明积累得越多,人类生存境况就好得越快。今天,由于已有千百万年人类智慧文明的积累,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类智慧文明的加速积累,人类可说已过上无忧无虑并且高度发展变化着的生活。
在人类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生态的恶劣与人类还没有形成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人类自己还没有什么剩余物品,此时人类生存所需物品处于“绝对稀缺”状态。当时,人与人之间还没有产生生存竞争,人们不得不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自然界的恶劣局面,对抗各种野兽的袭击,互相依存。试想,如果人们当时互相竞争、互相残杀,到最后只剩下一两个“胜利者”,那又有什么力量去与野兽及整个大自然抗争呢?因此人们只能抱成一团,集中力量谋求生存。随着人类历史的慢慢发展,人类智慧文明的慢慢进步,人类的生产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于是,剩余产品产生了。剩余产品的产生使人类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根本变化,因为此时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由谁占有这些剩余产品呢?占有它们,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样,就产生了人类成员之间的“社会生存竞争”。这种生存竞争同样剧烈,甚至比人类的自然生存竞争更残酷剧烈,因为它往往为人类自己带来战争。初读人类历史,就会“闻到”这种生存竞争所引起的种种残酷战争的火药味,战争的胜利者则能身处整个社会阶层的顶点,而由社会大众贡养着。但是,他的这种地位时刻受到别人的威胁与竞争。因此,人类生产能力提高所产生的剩余产品,使人类各成员之间产生了生存竞争,并且随着这些剩余产品的增多,这种竞争越益剧烈。直到今天,虽然现在社会上的商品已经多得不得了(甚至多得成为一种负担),但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仍然没有减弱的迹象。今天的社会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占有(而不是通过硬抢白拿)而实现。
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状态后,从前通过武力、欺骗与制度漏洞等手段占有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人类剩余产品(---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人们,便把这些剩余产品转化为可以生出更大利益的“资本”,同时驱动“无产者”在其上面加速劳作,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相应的利润来。当然,在此以前,这些历史地积累下来的剩余产品也能够作为资本而为它的所有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寄生在上面不劳而生。比如,封建地主占有一定面积的土地,他便可雇佣一些人为其耕作,自己则躺在其不断产生的利益上面不劳而生。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利润的刺激下,能够使资本与劳动的结合产生“爆炸性”的结果,使社会产品一下子极端丰富起来。极端丰富的物质,这不正是千万年来人类生存所渴望的吗?这一恒古的愿望似乎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完满实现了。但是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了如此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又与产品的丰富性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运作方式---市场,只喜欢产品的短缺性,而不喜欢产品的丰富性。我们知道,市场只存在于产品短缺的地方,如果产品已经充满了市场的每个角落,那就等于没有市场了。没有市场,这就要了资本主义的命,使它的资本无计可施。资本的天职就是要通过它所制造出来的产品而实现它的“价值”,即利润。如果资本的这些产品已经没有市场可以销售出去,那资本拥有者就不可能由此获得利益了。
虽然资本主义下市场商品极端丰富,但人们也并不能随便白得而不须付出相应代价。比如,你要生产出某样东西并到市场上出卖,然后才能以其所得再到市场购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不管自己所生产的这种东西对社会、对别人是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就有种种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以换取好的(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益的必需品)商品。在此区分“好的商品”与“坏的商品”对现在这个物质极端丰富的资本主义时代是十分有意义的。所谓“好的商品”,就是能够增进人类之生存与发展的物品,而所谓“坏的商品”,也就是反过来---能够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品(比如烟草、毒品、其它假货等等)。正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竞争,才存在这种坏的商品,以坏的商品换取好的商品而使一个人生存下去。甚至一个国家还会以政府行为通过坏的商品而谋求利益,如许多国家都将对人有害的烟草作为一个生产与消费的重点,以通过此谋求最大的财政收益。海洛因等毒品谋财害命的作用更是强烈,它可使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迫不及待地“献出”自己的钱财。因此在生存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坏的商品与好的商品似乎一样多(但好的商品总会比坏的商品更多吧,否则人类靠什么生存)。由于利益分化越来越重,因此人类社会中大多数的购买力都会越益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上,大多数人缺乏购买力怎么办?只好想方设法从这些富人手中换来一些钱(一些购买力),以换取生存必需。但人们为这些富人提供的商品并不总是好的商品,因为这些富人并不为自己的生存担忧(因此他们并不总是需要好的商品),比如人们为其提供毒品、妓女这些他们需要享受的坏商品,以换取他们手中的钱。这种坏商品不能够增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只能使社会利益发生“二次分配”。一般地说,通过生产好的商品而获得的分配为“首次分配”,这是通过增进人类生存与发展之事业而换来的分配;比如生产粮食与各种家用电器所获得的利益分配,就是这种“首次分配”。而通过生产坏的商品所得到的分配是从这“首次分配”中分割出来的利益,因此称为“二次分配”。比如一个烟厂生产香烟,它的目的只是想从有多余钱的人手中换来一定的钱财。当然,二次分配也并不总是坏商品所造成的,比如大量的“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服务都是进行利益的二次分配,而这种服务与分配许多也是有益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医疗行业能够获得的收益是社会二次分配的结果,因为如果患者手中没有余钱来治病,医院也就不可能有这种收益。但如果医院为患者提供坏商品(坏服务),则医院所获得的这种二次分配也就是坏的,没有进步意义;比如想办法以滥开贵重药物与检查而从患者身上谋取过多利益,就是医院的坏服务。但不管好的坏的、进步与否,在剧烈的生存竞争之下,每个人只能想方设法从其他人手中换得(或干脆称“骗得”)钱财,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我们常常见到,本来某种商品是坏商品,并且生产它会使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但人们仍然生产它,国家的禁令也难起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人需要利用它来(在社会、在市场上)换取自己的生存物品。尽管今天社会商品充斥每个角落,但人们并不能无偿得到它们,因此,人们只能这样,以坏商品来换取之,以求得生存。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政府的一个很特别的策略:为使中国西部部分地区的自然生态不致因开荒种植过度而进一步恶化,中国政府决定无偿向这些地区提供粮食等物资,以换取他们“退耕还林”。这是以已经很富余的“好商品”来换取人们不再制造“坏商品”的行为,换取人们恢复自然生态的好策略。又如,我们需要向种植毒品作物的地方的人们提供很优惠的财力,以换取他们转换种植,不再以种植害人的毒品作物作为谋生手段。这些都是明智的策略对人们生存竞争的缓解及所带来的好处。另外,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了,如果全世界的出版物都以电子的形式出版发行,那我们就不再需要纸张来印制与搬运出版物了。这无疑是件美好的事情,因为人们不再需要耗费珍贵的林木资源来生产这些一看过就扔掉的报纸书籍,也用不着建造太多污染严重的造纸厂、油墨厂等等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类似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非常多,以先进的方式取代它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伟大进步。但在今天这个剧烈的生存竞争时代,这又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大量人员在这些行业,以这样的生产方式就业、谋生,变更、取代了这些行业的传统生产方式,这些人员的生存就会发生严重问题。这里的问题是:尽管这些行业因其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而实际上在制造着“坏商品”,但人们仍然需要通过这些“坏商品”来换取好商品,从而得以生存。这显然是人类生存竞争对人类自身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反过来,如果没有这种竞争,人们生存发展之所需实行按需调配,那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那时,人们不用通过种植毒品、破坏自然生态来获得生计。
人们一般认为,人性是恶的,它表现为过分的贪欲与自私,“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现实也经常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有时显得贪得无厌,无穷无尽,从不知足,就算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仍不满足。因此,将人性定义为“先天恶”,似乎顺理成章。
但中国古人也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它努力说明,在一个人最幼稚的时候,其本性是善的,并非先天就有贪得无厌之心。可见,在中国古人看来,至少人并非先天就是恶的,人如果有恶,也只是后天形成的结果,是后天“恶的现实”环境所造成的。既然如此,如果存在后天“善的现实”环境,也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善。
那么,是什么现实境况造成人性之“恶”(与“善”)呢?有人认为,是因为人贫穷,所以人变贪变恶,如果人变得富贵了,他就不再贪了。但这种说法并非正确,人性之贪与恶并不简单地由人的贫穷而引起,在富贵的时候,人同样可能贪心不灭,恶心不死。为什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境况造成了人性之恶呢?
实际上,是“生存竞争”的现实境况,使一个人的人性处于恶的境地。因此,无论一个人是否富有,只要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充满着生存竞争,自己的生存时刻受到别人的挑战,那么,人就会变恶。比如,皇帝非常富有,但他经常显得非常恶,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人对他的地位构成挑战,想造他的反(至少他自己这样想)。在这种情况下,做皇帝的只好“先下手为强”,那怕杀错无数。最后,事情往往演化成你死我活的宫廷政变。这种情况就体现了人性的“非常之恶”,但这个非常之恶并非这个皇帝先天具有的本性。实际上,在他还是小孩时,同样天真无邪,心地善良,与兄弟姐妹同吃同玩。但一旦他长大成人,做了皇帝,在这个你死我活的位置上,就由不得自己了,因为他会想:你不先下手杀人,别人就会下手杀你。当然,如果没有人要抢夺他的皇帝位置,那你好我也好,相安无事,太平盛世,---但一个没有阴谋的人为表忠心,不知需要应和皇帝多少次荒唐的“指鹿为马”。
所以,一个人的人性是不是恶,并非由人的天生本性所造成,而是由人处于一定的现实生存环境所造成。生存环境险恶,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剧烈,人性就变恶。战争是人性变恶的最大典型,因为在生存竞争表现得最强烈的战争中,杀人变成了正常事件;两军对垒,你不杀他,他就会杀你。而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生存环境又被具体分化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中,经济基础是基础,人的生存竞争以经济基础为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它体现为对经济资源的竞争抢夺。同时,人的生存竞争又在政治、文化、法律、军事等等上层建筑层面剧烈地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认为,要解除人性之“恶”,就要改变“恶”的现实条件,改变人们生活所处的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的生存竞争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减弱。
马克思的一个最大主张就是“消灭私有制”,因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他主张实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实行公有制,建立“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是因为这种私有制使人陷于生存竞争之中;每个人,必须要在社会上抢夺到一个经济地位,才可以生存下去,才可以生存得更好。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将动物界中的“适者生存”搬移到人类社会中。如果人类社会存在这种“适者生存”,那么人性之恶就可想而知了。要消除这种人性之恶,就要在社会上消除这种“适者生存”状况。在中国,毛泽东时代曾实行过二十多年的集体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贫穷,但也过得“无忧无虑”,因为,人的生存问题不再由每个人自己操心,就象军队里,士兵不会操心他的生活一样。那时的人虽然贫穷,但也显得有道德守纪律。今天,人们的道德、纪律随分配差距扩大、生存竞争加剧而下滑,精神文明、人的诚信令人哀叹,为什么?就是因为政府再也难保人们的生存问题,人们只能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的奋斗,来确保自己的生存。中国近20多年来的历史,是政府解除对人们生存统包统揽的历史,把人们自己的生存责任推回给每个人自己,公费医疗,福利分配(住房、物品等等),甚至连就业都成问题。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从经济权益上渐渐分离,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想法自己养活自己。这样,中央与地方之间难免出现经济矛盾,“地方保护主义”难以杜绝。这些都反映了这个现实:生存竞争使人不得不变“恶”。要想使人变善,就要把人的生存问题包揽起来,养活起来。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资格指责人“性本恶”。比如,靠领政府财政工资过活生活无忧无虑的某些人,会时不时看不起那些整日在街头谋生的人,说他们是“盲流”,缺乏道德修养。但如果他们自己也处于这样的地位,就不会如此心高气傲了。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在生存已成问题之时,仍然保持着正直道德、是非分明之心。比如《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据说他宁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道德。那些过着寄生性生活无忧无虑的人,虽然他们自己显得有些道德,但这是虚假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经过生存竞争的洗礼。
来到今天资本主义这个产品能够得到最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时代,人类的自然生存竞争减弱了,但其社会生存竞争并未减弱;这种竞争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通过局部的甚至全球性的市场运作而进行。在这种竞争中,能够在产品品质、品种与成本价格上具有优势,才是市场的优胜者,因为只有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最终实现生产者个人的利益。这种市场上的“适者生存”,虽然残酷,但也富有积极意义。因为,正是这种市场竞争,才使人类的生产率得到促进与提高;它意味着:人类为获得一定生存物品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小,在此,每个产品所包含的价值越来越小。当人类为获得一定量生存物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更小时,人类生存就获得进步;这是所有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一个基本道理。看一个历史时代、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步,不是看别的,而是看人类(在这个社会状态下)为获得同样的生存物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否更小;不是看社会物品是否够多,而是看获得同样的物品(同样数量的同种物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否减小了,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如果一个社会生产力低,消耗了很大的自然与社会资源而生产出大量的物品,那么,虽然这些物品能够完全满足人们某一时期的需要,但这并不是人类生产与生存的进步,因为它消耗太多资源,使自然与社会资源受到太多损害,这种损害迟早会迫使人类将来付出更大的生存代价。比如中国许多工厂企业,由于仍然采用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因此,尽管它们创造了很多产品,但它们为社会所创造的这些利益,也许还抵偿不了其对人类自然生态的破坏所造成的损失。这种亏损的生产尽管产生了大量产品,但也不能算是一种进步。市场竞争的好处,就是无情地淘汰了种种此类落后的生产方式,促使产品所包含的价值(所包含的劳动与各种资源代价)尽量减小。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当某个人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更低时,同一市场的另一个人也必须以同等(甚至更低)的价值生产出相同的产品,这样才有利润可赚。这样,市场便起着“价值减小传动带”的作用,通过这个传动带,人类所需各种生存物品的价值越来越低,这意味着人类获得它们越来越容易。当所有这些物品的价值都趋等于零时,人类的生存竞争必将停止;那时,人类将进入一个没有任何竞争的仙境,人们使用什么物品都象使用自然空气那样随便,按需随时享用。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理想预设,现实会朝这个方向运动,但我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这种情境的典型出现。因为,一旦现存所有物品其价值都趋等于零时,资本主义就会想方设法创造出新的物品来,而新的物品其价值(与交换价值)总处于较高水平。这是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所决定的。因此,并不是我们没有见到物品价值趋等于零的规律出现,而是新物品的不断产生掩盖了这种情境的出现。回顾几年前、或者更长时间的历史,我们发现过去所用的许多物品基本上已经不怎么值钱了,这表现了物品价值趋等于零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
任何一种物品,当它已经没有价值时,就不再是人们互相抢夺的对象。人们所抢夺与竞争的总是有价值的东西,物品的价值越大,人们对它的抢夺就越剧烈。比如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贵重物品总是严加看护,因为别人会偷窃甚至抢夺这些贵重物品。但当这些贵重物品变得不再贵重值钱时,人们对它就谈不上看护了。这说明,人类的生存竞争与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物品的价值存在,与它的稀缺程度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要从根本上消除人类的这种生存竞争,就必须要减弱物品的这种价值存在,减弱它的稀缺性。这是本章---“人类生存竞争史”所要揭示的核心思想。
不过,要整体上实现这个“物品价值趋等于零”的理想,人类能否通过当代市场竞争而存在与发展下去,仍然是一个基本问题;要经过这个炼狱般的环节,才能实现这个理想。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与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遭遇很大的挑战。由于剧烈的生存竞争,人们不惜挺而走险,干尽各种破坏、损害自然生态和危害社会的事情。人们之所以显得如此贪得无厌,也正是这种生存竞争的一个内在反应。当上面这种“人们使用什么物品都象使用自然空气那样随便,按需随时享用”情况得以实现时,人们的贪得无厌之心将不再存在,因为已不再存在生存竞争了。
所有发文的学者请阅读: 学者发文须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725-1-1.html&page=1
学者发文须知
为保证所发文章属于自己的栏目,请选择以下任一方式发文:
1、先选择自己的专栏,再在专栏下发文
2、在版面直接发文,在“主题标题”的最右边选择自己的专栏
------------------------------------------------------------------------------------
谢谢配合。
我早已回复了。在你的另一个主题里,你也跟帖了。从你的跟帖可以看出,你反对任何计划经济的成分存在,等于你就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主义者,是一个市场万能论者,是一个走极端的人,你何必要把“完全”二字从市场经济之前省略?
对你的“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批判”的回复,早就发在“经济学家”网站你的帖子之后了,但是被斑竹删除了,估计你也没有看到。现在帖于此处,免去先生等待之苦。
《来来来,再战它七十二个回合》
看罢黄先生对市场经济的所谓批评,不仅哈哈大笑。我前帖说过黄先生是在造万能工具,只不过是觉得它有点毛糙,用起来不太顺手,但是还是能在一切场所适用的。现在,黄先生对我要求他指出市场经济有没有不适应的场所避而不谈,却大谈这个万能工具设计上的小毛病,避重就轻,虚晃一枪而去。
大家应该听说过“瑕不掩玉”这个词,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一点点缺陷不会影响一块美玉的价值。狡猾的商人深知此道,在和顾客谈交易的时候,往往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主动揭短,把明明知道对方不会介意的小毛病自报家丑般地数落一通,给对方造成不隐瞒商品缺陷的诚实经商者印象,而产品真正具有的严重乃至致命的缺陷却避而不谈。
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洛阳城里的大米供给紧张,凭粮本领取粮食的市民能够从粮店领到的原粮多是面粉玉米等品种,而洛阳有许多南方来的人,这些人对面食不太习惯,希望能多吃几顿大米饭。于是乎就有人将领来的面粉用自行车驮着骑行到几十里外的黄河边,和在黄河滩涂地上种植大米的农户进行交换。大家各取所需,商品也各自适得其所。
其实不单单是大米和面粉,任何商品交换从来都是以无用换取有用、以小用换取大用,也就是以相对的坏商品换取相对的好商品。这本来就是交换存在的行为动机(参见《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关于交换动机的论述),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东西,现在
至
关于“市场经济的万能”之说,我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过。因此不必事业什么冒子了。不过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市场经济却是非常巧妙而有效的。但是它自身的运行同时存在着问题,一个是由于必须要通过交换才能获得生存,所以不得不遵从于市场需求,从而使对人、对环境具有“坏”作用的商品得以产生出来。另外一个是市场的投机性,即在需求扩大对价格造成上涨的情况下,引起投机,从而使需求与价格更加畸形的放大与上涨,最终使相关资源被完全汲纳进去,引起过度繁荣与衰退。
所以我对市场经济的好与坏之判断都是具体的,没有象一般人(可能包括你)那么泛泛而谈而没有具体性。
关于“市场经济的万能”之说,我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过。因此不必事业什么冒子了。不过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市场经济却是非常巧妙而有效的。但是它自身的运行同时存在着问题,一个是由于必须要通过交换才能获得生存,所以不得不遵从于市场需求,从而使对人、对环境具有“坏”作用的商品得以产生出来。另外一个是市场的投机性,即在需求扩大对价格造成上涨的情况下,引起投机,从而使需求与价格更加畸形的放大与上涨,最终使相关资源被完全汲纳进去,引起过度繁荣与衰退。
所以我对市场经济的好与坏之判断都是具体的,没有象一般人(可能包括你)那么泛泛而谈而没有具体性。
看来,黄先生是誓死都不会对“市场经济的适用领域”这个问题进行表态了。
相对于先生给人加以“左派”“阶级斗争言论”的帽子来说,我说你是“完全市场化”纯粹是一个经济学学术划分,没有半点施压的味道。
泛泛而谈或者具体详谈并不重要,谈的对与错才是正题。
看来,黄先生是誓死都不会对“市场经济的适用领域”这个问题进行表态了。
相对于先生给人加以“左派”“阶级斗争言论”的帽子来说,我说你是“完全市场化”纯粹是一个经济学学术划分,没有半点施压的味道。
泛泛而谈或者具体详谈并不重要,谈的对与错才是正题。
如果你一定需要我回复这个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凡是市场经济能够办好的领域,都应该尽可能让市场来办,此时,政府因素一方面必须靠边站,另一方面又必须是一个强势政府以维护公平与公正的市场环境。市场本身是公平公正的,也是自然的,市场的偏差出自于权力对市场的干涉与非法利用。
如果有什么领域因市场经济而受到损害,那么可以通过政府力量去加以补贴等,比如西方国家经常对其农业领域进行明里暗中的补贴。但是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补贴之事。所以我赞同中国政府免除农业税,甚至对农业进行补贴,但这在过去是没有能力做到的,只有有今天,通过市场经济而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做此事。过去穷的时候,农业与农民是支持整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当然不可能免除农业税了。
所以我说: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但并不代表任何领域都完全要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处理。但一切能够进行市场化的领域,都应该市场化,甚至军事工业领域,也必须要市场化。同样,医疗、教育等受人指责很多的领域,也可以市场化,并且只能真正的市场化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你一定需要我回复这个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凡是市场经济能够办好的领域,都应该尽可能让市场来办,此时,政府因素一方面必须靠边站,另一方面又必须是一个强势政府以维护公平与公正的市场环境。市场本身是公平公正的,也是自然的,市场的偏差出自于权力对市场的干涉与非法利用。
如果有什么领域因市场经济而受到损害,那么可以通过政府力量去加以补贴等,比如西方国家经常对其农业领域进行明里暗中的补贴。但是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补贴之事。所以我赞同中国政府免除农业税,甚至对农业进行补贴,但这在过去是没有能力做到的,只有有今天,通过市场经济而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做此事。过去穷的时候,农业与农民是支持整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当然不可能免除农业税了。
所以我说: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但并不代表任何领域都完全要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处理。但一切能够进行市场化的领域,都应该市场化,甚至军事工业领域,也必须要市场化。同样,医疗、教育等受人指责很多的领域,也可以市场化,并且只能真正的市场化才能解决问题。
十分惊讶黄先生竟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就到处推销它?是不是从学术和政策建议两方面来说都不够严肃呀?
前面帖子黄先生说不给计划经济留一点份额,现在又说“以市场为主导”。既为主导,必有辅助,是不是说计划经济还有一点份额?有没有和不留一点份额自相矛盾?
先生又说“如果有什么领域因市场经济而受到损害,那么可以通过政府力量去加以补贴”,这句话是不是说市场经济的确有其有害的一面?政府力量的补贴和先生历来反对的政府干预经济有什么差别?
十分惊讶黄先生竟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就到处推销它?是不是从学术和政策建议两方面来说都不够严肃呀?
前面帖子黄先生说不给计划经济留一点份额,现在又说“以市场为主导”。既为主导,必有辅助,是不是说计划经济还有一点份额?有没有和不留一点份额自相矛盾?
先生又说“如果有什么领域因市场经济而受到损害,那么可以通过政府力量去加以补贴”,这句话是不是说市场经济的确有其有害的一面?政府力量的补贴和先生历来反对的政府干预经济有什么差别?
看来你的理解能力不太好。我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市场经济为主导,如果在此体制下有什么领域与行业受到损害,那可以在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财力的条件下进行补贴等政府行为。由于这种政府行为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产生的,所以它也是市场经济所包含的意义。同时,这种补贴也是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这种补贴必定与相应的市场价格机制结合起来。
至于计划经济这种以市场经济为敌对的人为配置资源的模式,我们必须彻底铲除。否则,社会就会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及权力滥用所导致的腐败。
至于你说的没有考虑过你的什么问题,那只是你的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进来,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市场经济是主导性的,并且是全面性的。只要是经济运行部门,几乎都必然以市场的方式运行,政府如果要想发挥作用,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市场机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看来你的理解能力不太好。我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市场经济为主导,如果在此体制下有什么领域与行业受到损害,那可以在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财力的条件下进行补贴等政府行为。由于这种政府行为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产生的,所以它也是市场经济所包含的意义。同时,这种补贴也是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这种补贴必定与相应的市场价格机制结合起来。
至于计划经济这种以市场经济为敌对的人为配置资源的模式,我们必须彻底铲除。否则,社会就会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及权力滥用所导致的腐败。
至于你说的没有考虑过你的什么问题,那只是你的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进来,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市场经济是主导性的,并且是全面性的。只要是经济运行部门,几乎都必然以市场的方式运行,政府如果要想发挥作用,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市场机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是我的理解力不好还是你闪烁其辞?
计划和市场各有其用,将两者放在敌对的位置上是你的偏见而已。别人不愿意用扳手拧螺丝钉,认为这样不行,要用螺丝刀拧螺丝钉,你就说他人是用螺丝刀和你的完全扳手论为敌?
“市场经济是主导性的,并且是全面性的”,这是不是没有逻辑?主导必有辅助,是不是也可以说“计划经济是辅助性的,而且是全面性的”?
是我的理解力不好还是你闪烁其辞?
计划和市场各有其用,将两者放在敌对的位置上是你的偏见而已。别人不愿意用扳手拧螺丝钉,认为这样不行,要用螺丝刀拧螺丝钉,你就说他人是用螺丝刀和你的完全扳手论为敌?
“市场经济是主导性的,并且是全面性的”,这是不是没有逻辑?主导必有辅助,是不是也可以说“计划经济是辅助性的,而且是全面性的”?
我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市场经济为主导,其中,在市场经济中也存在计划现象,但这是市场中的计划,是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与利用的计划。那不是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反对的经济运行体制,从体制来说并没有什么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另一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体制上要么是计划经济体制,要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说什么计划与市场各有其用,这实际上是二元结构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计划从市场中产生,并且包含于市场体制之中。
什么叫做市场经济的主导?就是说经济运行上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这个“体制”就是一种“主导”,并且因此而建立起一整套经济制度与政治模式,在此同时,市场经济也发展起自己的所谓“辅助”手段,发展起自己的政府行为模式,发展起自己的调控手段与方式。这些调控手段与方式,以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性为依据,以人对这种规律性的把握为基础,而进行调控。正是由于以市场规律为基础,所以我们才说这种辅助手段也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因素。
在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使社会财力得到增强,政府的力量也变得强大了,所以社会与政府也能够有较多的条件去以非经济、非市场的方式去办一些事情,比如搞社会保障的事情,搞更强大的国防,搞退耕还林,搞环境治理等等。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带给社会的好处。
因此,经济活动上的好的体制可以支持更多的非经济性的人类生活。
在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使社会财力得到增强,政府的力量也变得强大了,所以社会与政府也能够有较多的条件去以非经济、非市场的方式去办一些事情,比如搞社会保障的事情,搞更强大的国防,搞退耕还林,搞环境治理等等。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带给社会的好处。
这么说“非经济、非市场的方式”还是有用武之地嘛。不过大家都看得出,黄先生宁可用“非市场”的措词也要回避“计划”二字。
黄先生是否可以回答:为何这些地方可以用“非经济、非市场”的方法去处理?为何还给非市场的方法留一定份额?为何不能将你的万能市场用在国防、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这和你所反对的“政府干预”的区别何在?
市场是建立在必要需求的盈余之上的,你以上这样说法,其实是颠倒了需求的层次规律。你前面说过市场经济只考虑有支付能力,而有支付能力就是盈余。没有稳定的基础保障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秩序。
我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市场经济为主导,其中,在市场经济中也存在计划现象,但这是市场中的计划,是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与利用的计划。那不是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反对的经济运行体制,从体制来说并没有什么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另一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体制上要么是计划经济体制,要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说先生非左即右走极端先生一致不直接承认,现在“要么计划经济体制,要么市场经济体制”,也算是承认了。看来,先生是认定了要么就用扳手,要么就用螺丝刀,而不考虑对象是螺帽还是螺丝钉了。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为何先生要认为螺丝刀和扳手是“相反对”的?
上面引用的话黄先生似乎也可以说成为“计划经济为主导,其中,在计划经济中也存在市场现象,但这是计划中的市场,是对计划遵从的市场。那不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反对的经济运行体制,从体制来说并没有什么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另一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
这么说“非经济、非市场的方式”还是有用武之地嘛。不过大家都看得出,黄先生宁可用“非市场”的措词也要回避“计划”二字。
黄先生是否可以回答:为何这些地方可以用“非经济、非市场”的方法去处理?为何还给非市场的方法留一定份额?为何不能将你的万能市场用在国防、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这和你所反对的“政府干预”的区别何在?
市场是建立在必要需求的盈余之上的,你以上这样说法,其实是颠倒了需求的层次规律。你前面说过市场经济只考虑有支付能力,而有支付能力就是盈余。没有稳定的基础保障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秩序。
我已经说过了,这种非经济、非市场的方式并非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经济运行的一种体制,而不是一种非经济方式。并且我多次强调这种非经济性非市场性的方式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如果不这样,就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办这些事。
这种事情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干预经济,相反,它必须放手让经济充分自由地发展。就象你经常向你父亲要钱,但你并不能干预他的工作方式与获得收入的方式,你的要钱行为并非是对他的经济行为的干预。
关于需求,它与供给实在区分不出谁先谁后。比如说所谓“有支付能力”它就是从有效供给中来的。
最好先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再来讨论问题。比如,到底什么是计划经济?
说先生非左即右走极端先生一致不直接承认,现在“要么计划经济体制,要么市场经济体制”,也算是承认了。看来,先生是认定了要么就用扳手,要么就用螺丝刀,而不考虑对象是螺帽还是螺丝钉了。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为何先生要认为螺丝刀和扳手是“相反对”的?
上面引用的话黄先生似乎也可以说成为“计划经济为主导,其中,在计划经济中也存在市场现象,但这是计划中的市场,是对计划遵从的市场。那不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反对的经济运行体制,从体制来说并没有什么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另一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
这没有什么可说了。我认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任何残余都必须要铲除干净,以建立以市场经济是主导和主体的一整套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吃二元结构的弊病已经够多了,因此在所有经济活动领域,都要建立起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这没有什么可说了。我认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任何残余都必须要铲除干净,以建立以市场经济是主导和主体的一整套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吃二元结构的弊病已经够多了,因此在所有经济活动领域,都要建立起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强行把某种手段上升到“体制”来鼓吹而排斥其它手段的地位是错误的。当然,黄先生也可以说自己多次说过没有排斥计划手段,所排斥的仅仅是“计划体制”,但是,这样说有什么经济学理论上的进步呢?要说提倡自由化,弗里德曼比你强百倍了,他连汽车驾照都认为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你直接介绍大家学习弗里德曼的著作就可以了。
如果你认为排斥的仅仅是“计划体制”而非计划手段的话,你上面的话我就可以改为“我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任何残余都必须要铲除干净,以建立以计划经济是主导和主体的一整套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吃二元结构的弊病已经够多了,因此在所有经济活动领域,都要建立起计划经济运行体制。”这样一改,也同样可以解释为所反对的是“市场体制”而不是反对市场手段嘛。这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
唉,最近一点学习进步都没有。
看看地球仪:陆地是固态的,海洋是自由流动的;到底是海洋中的陆地,还是陆地上的海洋?
看看桌上的啤酒:酒瓶是固态的,酒是自由流动的;显然,只能是用酒瓶来装酒。
自由,必须是有框架限制的。那么,我们是要计划框架内的市场经济,还是别的什么?
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强行把某种手段上升到“体制”来鼓吹而排斥其它手段的地位是错误的。当然,黄先生也可以说自己多次说过没有排斥计划手段,所排斥的仅仅是“计划体制”,但是,这样说有什么经济学理论上的进步呢?要说提倡自由化,弗里德曼比你强百倍了,他连汽车驾照都认为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你直接介绍大家学习弗里德曼的著作就可以了。
如果你认为排斥的仅仅是“计划体制”而非计划手段的话,你上面的话我就可以改为“我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任何残余都必须要铲除干净,以建立以计划经济是主导和主体的一整套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吃二元结构的弊病已经够多了,因此在所有经济活动领域,都要建立起计划经济运行体制。”这样一改,也同样可以解释为所反对的是“市场体制”而不是反对市场手段嘛。这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
我不太赞同什么“手段”说,因为这样就以为人们可以随意要这不要哪一样。市场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经济条件。从价值论来说,只要产品是凝结有人类的代价耗费的,那么,它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或者自我使用,而将这种代价耗费等价地补偿回来。而市场就是提供这种等价交换的一个基本平台。
因此我非常赞赏政府经过几十年的曲折争论后所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在我看来,建立一种使社会各个因素与内容自主、合理、合法地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使社会更加富有活力所必须的。在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强势政府作用,需要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政府作用。因为制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与利用市场经济中所产生出来的巨大财富去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与生活,都需要政府这个因素。
至于自由主义问题,我对它的定义是:自由选择权。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商品与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因此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自由不能对另外一个人的自由构成侵犯。这样就需要在法制的基础,在宪政的基础来制定人的基本权利。在我看来,自由主义主要是用来反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利益,反对富人的“既定的富”。在此同时,我也指出,就象自由市场会容易走向市场垄断一样,自由主义也有可能容易走向非自由的垄断。但这已经偏离了“自由”的自由本质,因此再需要利用自由主义原则来对之进行破除。
市场经济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它给予了广大公众以非常大的自由选择权,因为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公众对商品的自由选择机会要大得多,对自己如何经营自己的选择机会也大得多了。而相比于它的计划经济,则是管制经济。
唉,最近一点学习进步都没有。
看看地球仪:陆地是固态的,海洋是自由流动的;到底是海洋中的陆地,还是陆地上的海洋?
看看桌上的啤酒:酒瓶是固态的,酒是自由流动的;显然,只能是用酒瓶来装酒。
自由,必须是有框架限制的。那么,我们是要计划框架内的市场经济,还是别的什么?
自由选择权本身就已经产生了对自身的约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则每个人的关系,就获得了平衡。比如某人有权在此地办厂,但别人也有权对办厂所形成的污染进行拒绝的选择。如果没有外力对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扭曲的话,他们两人会通过协商而获得办厂与污染赔偿之间的平衡。
可见,自由选择权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种社会平衡。
我不太赞同什么“手段”说,因为这样就以为人们可以随意要这不要哪一样。市场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经济条件。从价值论来说,只要产品是凝结有人类的代价耗费的,那么,它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或者自我使用,而将这种代价耗费等价地补偿回来。而市场就是提供这种等价交换的一个基本平台。
因此我非常赞赏政府经过几十年的曲折争论后所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在我看来,建立一种使社会各个因素与内容自主、合理、合法地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使社会更加富有活力所必须的。在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强势政府作用,需要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政府作用。因为制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与利用市场经济中所产生出来的巨大财富去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与生活,都需要政府这个因素。
至于自由主义问题,我对它的定义是:自由选择权。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商品与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因此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自由不能对另外一个人的自由构成侵犯。这样就需要在法制的基础,在宪政的基础来制定人的基本权利。在我看来,自由主义主要是用来反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利益,反对富人的“既定的富”。在此同时,我也指出,就象自由市场会容易走向市场垄断一样,自由主义也有可能容易走向非自由的垄断。但这已经偏离了“自由”的自由本质,因此再需要利用自由主义原则来对之进行破除。
市场经济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它给予了广大公众以非常大的自由选择权,因为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公众对商品的自由选择机会要大得多,对自己如何经营自己的选择机会也大得多了。而相比于它的计划经济,则是管制经济。
恰恰相反,把手段说成是体制才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你现在不就是这样子嘛。
自由不是一个绝对的东西。有些东西属于“公权力”领域,不是可以让个人自由选择的,有些属于必要需求,或属于本能需求,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有人选择了辍学,有人选择了做童工,有人因为没有钱治病选择了回家等死,或者干脆被家属送到火葬场等死,有人选择了自杀……这种自由可以吗?
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什么是制度?管制的法度!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管制经济是多么可笑!
我以前有个帖子谈到凡事大家总能找到共同之点以实现求同存异。通过我们这么多个回合的争辩,我发现我们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即都承认计划和市场的共存的合理性,只不过我对此共存强调不能混用而要各司其职,但你更喜欢将之名之曰“市场体制”,这种文字游戏就只好随你去了。
下面转贴一篇张五常一年前的文章。张五常若干年来一直在大陆推销他的完全市场经济主张,但是,下面的文章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呢。
张五常:计划和市场
九月二十七日《苹果日报》有这样的大字标题:《长三角大胜珠三角》。内文说中国国家统计局以三项准则来衡量国内一百个强县的经济发展,前十名长江三角洲获八席,珠江三角洲只得两席,而在百强中,长三角的强县多达四十七个,是珠三角的三倍。曾几何时——只不过十年前吧——珠三角遥遥领前,而今天反过来,一败涂地。
惨败不等于不济。这些年珠三角的发展其实非常快,只是技不如人,三几个回合就被杀下马来。一九九二年,我可能是第一个说长三角(当时我称上海一带)会超越珠三角。当时长三角还是不毛之地,没有人同意我的看法。我是在珠三角土生土长的,心偏哪一方不言而喻,但见到长三角的骄人成果替他们高兴。
好几个原因我当年看好长三角。这里要谈此前没有说过的。不久前,一位在东莞设厂的朋友到昆山一行,是他视察昆山的第一次。回来后对我说,昆山的工厂美轮美奂,环境可人,远超东莞甚至整个广东的。我说他应该再到苏州的工业园看看,因为那里一些工厂的外表彷佛五星酒店,环境的整体比美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三角的私营工业起于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下之后,有政府的策划,公路、环保、配套等绝对是先进之邦的水平。珠三角呢?早起十多年,当时没有谁管什么绿化、环保,各自为战,今天看来真的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与长三角比较是相形见绌了。是明显不过的有政府策划远胜毫无策划的自由发展的例子,不知佛利民会怎样回应,也不知阿康、何洋等奉信政府不干预的会怎样回应。他们可能说:绿化、环保,井井有条的乌托邦,是骗人的假现象,经济发展要讲赚钱,要讲收入有所增长才作得准的。这答案拿个零分,因为投资到长三角,在政府有严格规划的情况下设厂出租,其私人投资回报率比珠三角的大约高两个百分点,而政府的每亩土地收入也比珠三角为高。政府策划怎可以把自由市场杀下马来呢?
我的解释,是二十多年前珠三角开始急速发展时,土地还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到了一九八六年,深圳政府还在邀请我到那里解释土地的产权处理。是的,有超过十年的日子,珠三角的工厂因为土地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而搞得一团糟。一些是地方政府兴建而后承包的;一些土地是由政府按年收租的;一些私相授受,另一些枱底交易处理。是的,八十年代,不识时务的厂家会遇到停电、断水的问题;就是邮差送信也要付钱。
产权不明确的「自由」发展,比不上产权较为明确但有政府策划的发展,不难理解。但如果土地的产权界定得一清二楚,有转让权,政府的策划就不容易比得上私人发展商的策划了。没有发展商会那样傻,认为完全不讲环保,不搞绿化,建筑物乱七八糟等会带来较大的收益。
今天珠三角的工业环境被长三角的比下去,输了几条街,是头痛的问题。土地卖散了,不容易「卷土重来」。可以告慰的,是没有珠三角的经验,没有那么多港商先在那里与政府及贪官斗个焦头烂额,作了重要的示范,长三角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二○○四年九月三十日)
[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9 10:21:26编辑过]
这方面的事情我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了,不想再重重复复地说下去。对于没有相应理解力的人,如何说都是不行的。
特别要说的是:人们对于医疗领域的选择性是最不充分的,因此,医疗改革的失败不是由于市场化的问题,正好相反,是市场化不充分,或者是市场畸形化的问题。由于人们在医疗服务品质与价格上没有太多选择权,所以有些患者只能“选择”死在火葬场。
我没有说自由是经绝对的,但我说过自由是可以自我平衡的。
张五常:计划和市场
九月二十七日《苹果日报》有这样的大字标题:《长三角大胜珠三角》。内文说中国国家统计局以三项准则来衡量国内一百个强县的经济发展,前十名长江三角洲获八席,珠江三角洲只得两席,而在百强中,长三角的强县多达四十七个,是珠三角的三倍。曾几何时——只不过十年前吧——珠三角遥遥领前,而今天反过来,一败涂地。
惨败不等于不济。这些年珠三角的发展其实非常快,只是技不如人,三几个回合就被杀下马来。一九九二年,我可能是第一个说长三角(当时我称上海一带)会超越珠三角。当时长三角还是不毛之地,没有人同意我的看法。我是在珠三角土生土长的,心偏哪一方不言而喻,但见到长三角的骄人成果替他们高兴。
好几个原因我当年看好长三角。这里要谈此前没有说过的。不久前,一位在东莞设厂的朋友到昆山一行,是他视察昆山的第一次。回来后对我说,昆山的工厂美轮美奂,环境可人,远超东莞甚至整个广东的。我说他应该再到苏州的工业园看看,因为那里一些工厂的外表彷佛五星酒店,环境的整体比美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三角的私营工业起于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下之后,有政府的策划,公路、环保、配套等绝对是先进之邦的水平。珠三角呢?早起十多年,当时没有谁管什么绿化、环保,各自为战,今天看来真的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与长三角比较是相形见绌了。是明显不过的有政府策划远胜毫无策划的自由发展的例子,不知佛利民会怎样回应,也不知阿康、何洋等奉信政府不干预的会怎样回应。他们可能说:绿化、环保,井井有条的乌托邦,是骗人的假现象,经济发展要讲赚钱,要讲收入有所增长才作得准的。这答案拿个零分,因为投资到长三角,在政府有严格规划的情况下设厂出租,其私人投资回报率比珠三角的大约高两个百分点,而政府的每亩土地收入也比珠三角为高。政府策划怎可以把自由市场杀下马来呢?
我的解释,是二十多年前珠三角开始急速发展时,土地还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到了一九八六年,深圳政府还在邀请我到那里解释土地的产权处理。是的,有超过十年的日子,珠三角的工厂因为土地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而搞得一团糟。一些是地方政府兴建而后承包的;一些土地是由政府按年收租的;一些私相授受,另一些枱底交易处理。是的,八十年代,不识时务的厂家会遇到停电、断水的问题;就是邮差送信也要付钱。
产权不明确的「自由」发展,比不上产权较为明确但有政府策划的发展,不难理解。但如果土地的产权界定得一清二楚,有转让权,政府的策划就不容易比得上私人发展商的策划了。没有发展商会那样傻,认为完全不讲环保,不搞绿化,建筑物乱七八糟等会带来较大的收益。
今天珠三角的工业环境被长三角的比下去,输了几条街,是头痛的问题。土地卖散了,不容易「卷土重来」。可以告慰的,是没有珠三角的经验,没有那么多港商先在那里与政府及贪官斗个焦头烂额,作了重要的示范,长三角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二○○四年九月三十日)
内生于市场的政府。这是我一贯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政府的服务产品同样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意义,是市场经济所内在地包含的因素。由于市场中聚集了许多权利人,这些权利人的权利互相作用,它们就需要形成一种协调机制。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各个权利人所愿意支付的这种协调费用,来进行市场环境的优化。但是在此同时,我们特别要防止政府因素滥用自己的权力,滥用各个权利人对它的信任,而去搞大量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等。
权利没有得到明确介定的自由是一种假自由。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