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楼主要搞明白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很明显,马克思论述的是(价格)“值”(动词)多少,而非“价值存在”(名词)
严格说起来,价格“值”多少仍然是价格问题,而非“价值存在”(名词)问题。
。
接下来,重点来了
我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马克思原文如此,
在他的大段论述当中,并没有明确区分价格“值”多少和“价值存在”(名词)这两个概念。
比方说,他讲处女地有使用价值而没价值,
很明显,使用价值就是一种“价值存在”(名词),
事实上,自古以来,“价值存在”(名词)和使用价值根本就是一回事。
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存在”,没使用价值就没“价值存在”。
我只能理解为,马克思承认处女地是一种“价值存在”,但是,没有人拥有它,也不存在交换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价格“值”多少的问题。
进一步看后文,马克思说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比例,姑且不讨论这个说法的对错,
既然马克思承认处女地有使用价值,那么这个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物品的使用价值折算出交换价值,那么处女地怎么就会没有交换价值呢???
唯一的解释是,马克思认为处女地不存在交换问题,也就不存在交换的时候价格值多少的问题,而不是处女地没有交换价值,按照他下文的说法,处女地是有交换价值的。
。
回过头来说,价格“值”多少与“价值存在”是不是一回事?
举个例子,
同样一块网球场地,对于我和费德勒的使用价值是不一样的,对每个人的“价值存在”也不一样。
如果只有一块网球场地,我和费德勒都想租用,他肯定愿意支付比我更高的租金,
哎~,这里就牵涉到价格了,所以,价格(值)多少和“价值存在”不是一回事。
市场机制的奥妙就在于,它会“自动地将资源配置到对它评价最高的人手中”。
费德勒对这块网球场地的评价比我高,他的出价就比我高。反过来也是一样,买和卖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消费网球场地的“价值存在”因人而异,提供网球场地的“价值存在”也是因人而异,假设招标方式建设网球场,那么会自动地让一个出价最低的人中标,
如果说费德勒是能够让这块网球场地发挥最大效用的人,那么那个中标者就是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建设起网球场地的人。
正是因为市场机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所以——
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