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009 207
2018-03-15
应某网友的要求,为避免歧义的发生,特声明如下:
本主题以下所作的“简单证明”,就是假设了不受主贴未提及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前提,不再对主贴作任何变动。(2018年3月21日)应某网友的要求,在第8点结论中也加上“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以体现简单分析的简单结论。(2018年3月21日)

1.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要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当然包括为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所必须支出的劳动。

2.任何一个生产者往往都会、或者至少可以学会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

3.因此,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对自己耗费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劳动量进行比较。特别是当基于这种比较的选择将决定他所能获得的利益时,他就一定会去作这种比较,进而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把劳动耗费在最有利于自己的产品生产上。

4.在商品经济中,上述选择的依据就是不同商品的交换比(或价格比)与所耗费的劳动比之间的关系。如果A商品与B商品的交换比较多地、经常地大于两者的劳动比,那么生产者往往就会增加A的生产而减少或放弃B的生产(选A弃B)。
只要生产不是在垄断条件下进行的,上述选择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一定会发生。

5.不同生产者耗费在各种商品上的劳动量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社会生产中,既会有人选A弃B,也会有人选B弃A。

6.如果社会上选A弃B和选B弃A的劳动量基本相当,那就是两者的交换比与两者的劳动比接近一致,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变化,这样的交换比就会比较稳定地维持下去。
商品的交换比与劳动比相一致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相一致的稳定维持也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稳定维持。

7.如果社会上有相当多的劳动量选A弃B,而很少或没有劳动量选B弃A,那就一定是A与B的交换比较多地超过了两者的劳动比。
这种选择的的结果,又必然会增加A的供给、减少B的供给,其结果就会改变两者的供求状况,进而改变两者的交换比,使A与B的交换比趋向于两者的劳动比。
商品的交换比趋向于两者的劳动比就是趋向于等量劳动相交换。

8.由以上分析可得,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从长期的平均的趋势性的角度来看,商品交换必然是等量劳动相交换。

以上论证为本人独创。若网友发现有人先于本人发表此类论证,敬请指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3-15 11:05:27
这个只能是在社会交换完全信息的搏弈过程中,才能在同行竟争与交换对立陈营中产生趋向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社会价值),而在信息相对不对称中的个体之间的交换中个别价值是末必等量,用在“商品使用价值一定时,劳动量耗费的最小化”和“劳动量一定时,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大选择”就可以说明,再筒单点,就是“劳动生产力的比较优势”和“使用价值最大化与劳动量最小化”表示,当然,以上不管是“使用价值”与“劳动量”都有“个别″与“社会”之分,“个别”追求的是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自我价值”,“社会″追求的是以社会实现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前者以消费的形式为主,后者以社会交换即在实现包括自我价值的社会价值为主。而马克思的“价值”主要倾向于后者。不过,作为个人(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交换中,由于也不可能都是以“社会”的多嬴互利为中心,而呈现为“互惠人”,故总是以倾向于“自我价值实现最大化”,这样在交换过程中买者会通过市场寻找同类商品使用价值最大而劳动量(成本付出)最小的卖家,卖者则相反!从而市场交换互利共赢或互惠的实现就不能仅仅只是考市场中个别的交换双方去实现,而需要一个第三方(市场管理者),通常,这个第三方都是以ZF来充当,不过,这是在信息相对不对称时,而在信息相对的互联网大数据中的网络交易中,ZF或管理网络交易平台的企业只要管理好交易双方的信用即可,故完善社会信用机制才是使商品信息更对称,使社会商品交换的“价值”更趋于“社会价值”的好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15 11:21:18
林汉扬 发表于 2018-3-15 11:05
这个只能是在社会交换完全信息的搏弈过程中,才能在同行竟争与交换对立陈营中产生趋向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
这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当然指的是社会劳动。
主贴中的第5点就包含了个体的差异和对个别价值的追求。而第6点、第7点已经着眼于社会上大多数的情况,当然讲的是社会劳动。

当然,等量劳动(社会劳动)的相交换也是通过对个别利益的追求实现的,所以要以对“任何一个生产者”的分析为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15 11:26:01
wzwswswz 发表于 2018-3-15 11:21
这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当然指的是社会劳动。
主贴中的第5点就包含了个体的差异和对个别价值的追求。而第6 ...
请看我的补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15 11:38:06
wzwswswz 发表于 2018-3-15 11:21
这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当然指的是社会劳动。
主贴中的第5点就包含了个体的差异和对个别价值的追求。而第6 ...
我当然理解你说的是“社会劳动”,另请看我的补充,哈,你在帮你完善呢!当然,你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AB交换中的社会需求不变,因这个涉及到商品使用价值的,而你仅仅从劳动量的比较优势来以及社会劳动力的供求现象,我认为更完的是应该是还要考察商品使用价值即供求,即综合起来就是交换双方各自拥有的A与B商品以及各自耗费的劳动量的比率或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15 11:44:41
林汉扬 发表于 2018-3-15 11:38
我当然理解你说的是“社会劳动”,另请看我的补充,哈,你在帮你完善呢!当然,你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AB ...
这里是简单证明,当然就假设了其他条件不变。如果要考虑其他条件的变化,那不光是社会需求会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等等其他条件也可以发生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