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67 10
2018-04-29

价值转型后的价格规律(上)

——价格互动规律


曹国奇



    内容提要:文中主要从群体及合作层面考察价格现象,探寻合作共赢的价格模型,并构建正比下的价值转型,由此导出不同商品价格(价值)间的相互运动规律。结论表明马克思的反比只是这个规律下的一种特例,不具备普适性。

合作层面起主导作用的分配规律是平均分配规律,它就是斯密没看见的那只手,所以文中对经典价值理论进行重大修改,抛弃经典潜在的“谁创造归谁”的理论前提,认为合作后的价值其初始是大家共有的,经过分配——即转型后才变成各个商品所有,从而决定商品的价格。相关价格模型表明我们由正比推导出马克思的反比或效用理论的递减。

关键词:群体 合作 价值分配 平均分配



一、引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苏星、谷书堂、何炼成三剑客为首的对决,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很重要的发展,价值与生产率成正比从此登上学术舞台。但是这次对决中正比派没有探寻正比下价值转型——即价值分配。


    实际中有很多价格现象需要正比论来解答。比如进入群体范畴,尤其是国家这个群体范畴,我就会发现价值总量少了,不够用;比如工资不断上涨。显然马克思的反比律在一部分商品上能得到验证,如手机、电视机等,而在一部分商品上得不到验证,如印刷、粮食,房子。在正比下也进行价值转型——即价值分配,我们就会发现手机价格的降低与粮食价格的涨价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手机中降低的价格跑到粮食的价格中去了,使粮食的价格上涨。在全社会看,一些商品价格降低的总量等于另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的总量。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下粮食生产率提高近三倍,但是其价格一直在上涨,这只因为粮食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仍然低于社会平均值,比手机、电视机要小很多,所以尽管其生产率也提高了,但是其价格仍然要上涨。


    在《资本论》中决定交换价格的是生产价格,而非一二卷中讲的价值,这给我们研究价格现象带来不便。为了陈述方便,我们对价值和价格进行重新定义,以便从价值分配的角度解释实际价格现象,认为价值是财富的量,价格是要素分得的财富的量,而商品交换则是当今分配财富的普适手段。


    依照此定义则价值与生产率成正比,而经典的劳动量和效用等只是价值分配的尺度,不再是所谓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价格不由其本身代表的财富量——即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决定,而是由其分得的财富量决定。也就是说价格不是价值的忠实反映,只是社会分配关系的反映,只是分配前后价值总量不变。比如工资1000/月,表示某人劳动1个月群体分给他财富有1000元这么多,而不是经典价值理论认为的它本身的价值或者贡献有1000元这么多。这样,假如群体的财富总量增加1倍,同样还是劳动1个月,其工资将是2000元。这就是同样扫马路、教书、科学研究等,以前挣的工资与现在不一样,在武汉挣的工资与北京不一样,在中国挣的工资与在美国不一样的原因。不外是不同国家和地方的人均价值总量(GDP)不同。


      当今,工资主要与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群体的财富总量正相关,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关系不大。这种相关性首先是由平均分配规律联系起来的,它确定价格波动的基准线有多高。同样是价格波动,同样是贫富不均,但是在不同群体其波动的基准线高低不相同,美国的基准线是100,中国的基准线是30,尼泊尔的基准线是1;兰州的基准线是24,武汉的基准线是28,北京基准线是32。价格波动的基准线相当于水平面,价格的波动如同水波,波动以水平面为中心而波动。


    在合作角度看任何一个财富都是大家合作的产物,是大家共有的,此时没有人可以举起一把谷子说这是我生产的,归我所有。这样我们就得分配共有的财富,使之变成私有之物,每个个体(个人)可以尽情消费和支配自己分得的那份财富。实际中我们看到的“归我所有”都是分配之后的事。那么我们该如何分配财富呢?首先,我们得知道相应的分配规律及法则是什么。目前我们认为分配系统有四大机制:平均机制(合作机制)、竞争机制(分工机制)、成本机制、组织机制。其中合作机制上的所有分配法则最终都在于实现平均分配,满足利他性的诉求,从而保证群体的凝聚力,但是过强凝聚力将使群体进入坍塌式的寂死状态;分工机制上的所有分配法则可以用竞争机制一言概之,其目的在于制造不平均,满足自私性的诉求,保证系统活力,但是过强的活力将使群体进入爆裂式的解体状态;成本机制是保证系统的生产循环进行的机制,是经济系统的心脏;组织机制是制定和维持群体秩序的机制,是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必须,是群体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总称,以税金体现出来。其次,我们得服从、选定和制定相应的分配尺度。经典的价值——劳动量和效用量等都是分配尺度,不再是他们所认为的价值。充当分配尺度的东西还有很多,如供求失衡度、稀缺度、成本、人头、权力、职称、工龄、稀缺度、低保、贫困度、富裕度、义教、保险等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起作用。比如精准扶贫时,贫困度就是主要的分配尺度,越贫困分得的财富越多;比如评职称时,效用或贡献是主要的分配尺度,效用或贡献越大职称越高;比如退休金分配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情感的一种满足,在本质上与劳动和贡献没有任何关系。


       人类财富主要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样为了使群体获得更多得财富,劳动量成为最普适一种分配尺度,几乎在所有的分配行为中都有它的影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4-29 19:00:03
还是我来给你泼点冷水吧。

你的文章里没有什么规律可谈。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只决定于单个成本的高与低。继而影响利润。

当企业采用机器代替人工后,减少的雇佣工人的人数。剩余的工人不一定就会涨工资。

尤其是你举的例子:”比如工资1000元/月,表示某人劳动1个月群体分给他财富有1000元这么多,而不是经典价值理论认为的它本身的价值或者贡献有1000元这么多。这样,假如群体的财富总量增加1倍,同样还是劳动1个月,其工资将是2000元。“————无论财富总量是否增加还是降低,影响工资的情况不大。

影响工资的只与劳动力的供应的多寡有关。某一工种出现短缺,企业会以优厚的待遇去招聘。某一工种大量富余,求职者就会出现竞争。降低自己的薪酬来获得这个岗位。

楼主还是没有跳出马的圈子,还价值价值的。希望楼主能跳出马的圈子。到现实中去观察人们的经济活动。

请记住:价值在现实社会没有丝毫的意义。工资就是工资,成本就是成本,价格就是价格,利润就是利润。需求与竞争决定着这一切的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30 00:39:44
qi509 发表于 2018-4-29 19:00
还是我来给你泼点冷水吧。

你的文章里没有什么规律可谈。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只决定于 ...
试图用供求解释工资不断上涨,这是很不谨慎的。也是很不顾客观事实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30 19:25:33
曹国奇 发表于 2018-4-30 00:39
试图用供求解释工资不断上涨,这是很不谨慎的。也是很不顾客观事实的。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的。这不是什么不谨慎。

请记住:工人的工资是在契约已经约定好了的。生产一线的工资无论生产率如何变化,工资几乎是不变的。只是管理者在定额与损耗方面给予奖励罢了。其目的是降低成本。销售人员的工资除去底薪以外是按业绩提成来计算的。

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你所论述的那些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30 19:30:06
支持q网友的论点,工资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体现。同时,资本市场也也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间接地影响着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 00:49: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