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78 0
2009-12-20


詹伟雄:味道中的革命


【联合报詹伟雄】

2009.12.19 02:42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17247.shtml

廿一世纪之前,台湾的面包店场景是齐一且单调的,从恒春到基隆,几乎每一家面包店卖的面包,都是大同小异的那十几款:菠萝、炸弹、奶酥、红豆、月亮、墨西哥、肉松。到了今天,虽然场景仍大致不变,但你我可敏感地注意到,城市生活的周遭,开始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面包店,这些异质的新店不只带来「新面包」,也带来「新价格」。


比面包店产业里的创造式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稍早一点的,是个人咖啡馆的开店潮,在上个世纪九年代之前,台北虽然有不少的咖啡馆,但这些「咖啡馆」所贩卖的,从来都是那「能让人杀时间的空间」而不是「咖啡」本身。曾几何时,台湾从南到北,成百上千家的新创业咖啡馆涌现,每个老板都斩钉截铁告诉你:全台湾就他泡的最好喝,一杯八百新台币的咖啡也早不是新闻。


新面包店和新咖啡馆,别瞧它们不起眼,它们可都是社会转变的信号,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业。


在「菠萝到奶酥」的年代,面包店老板通常不会下场烘焙面包,这工作多半由学徒代劳,既然产品种类数十年如一日,由揉面团、发酵到烘焙此一流程就变成例行、单调、重复的无趣工作。但今天的新面包店里,老板不仅自己下场做面包,而且让创作面包、烘焙面包变成一种实验性、兴味盎然的工作,电视采访过好几次的日本面包师傅野上智宽的工作过程,让人大开眼界:他每天上午四点半工作到深夜十一点,其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各种跳舞的酵母菌共舞,有了老板这样的对面团的热情,野上面包店的面包形式与意义,自然都因此而改变酖酖那差异化的味道和口感,不再是满足「充填肚皮」的需求而已,而是邀请着一种「个性化生活」。


这个过程,和那些上山下海寻找最醇厚或最原始的咖啡豆,继而试验千奇百怪烘焙法的咖啡馆创业家们一样,都是在「物(酵母或咖啡豆)我(创业家)关系」的发展里,找到了互为依存的意义来源。他们贩卖的商品或服务,因而充满着自我追寻、挣脱复制化的「本真」(authentic)式生命想望,和原本把作面包、泡咖啡当作一种宿命苦差事的传统老板们比起来,这些创业家的面包和咖啡自然便显得独一无二,也该当享有差异化的价格。


廿一世纪之前,台湾的个性化创业家是辛苦的,因「差异」和「个性」不是社会消费的主要标的,光只要囫囵吞枣式的温饱,「价格」便宜和「品项」的标准化(「菠萝」普及,是「不好吃」的风险最低)自是要件。但随着时间过去,台湾战后第三代消费市场追求的,可就和他们的阿公阿嬷世代大不同。在商品供给过剩、集体意义脱落的今日,追求个性商品背后某种真诚的「物我关系」,以及这关系所象征的理想生活风格,反而是这世代自我存在焦虑的集体投射。


面包店师傅、咖啡馆老板,都是必须在时间的流动中咀嚼「自我」与酵母和咖啡豆关系的人,这样的历程,和苹果创办人Steve Jobs当年在大学一年级决定休学去流浪的初衷没什么不同。西方国家(特别是西、北欧)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年均国民所得要超过三万美元,得靠社会里数十万、上百万位个性化的创业者,而不是一、两家的鸿海。
(作者为学学文创志业副董事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