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选 社 会(治国n计,下)9~21计
曹 熊(ccggqq9@hotmail.com)
本人没有n计,献计的人多了便有n计
十七、迁都以御国力
从古到今,任一国家都不会轻易迁都,因为这笔费用太庞大。显然这种观点并非一定可靠。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是生产力小于消费力,但是现在的世道变了,现在是生产力大于消费力。显然过剩的生产力永运可以被我们利用,做一些过去不能做的事,这便是迁都的经济后盾。
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历史上不乏主动迁都事例,且每次迁都是以实现某种战略目标为前提。近几百年来北京之所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策源地,就得益于明初的迁都。当时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都御边疆”。毫无疑问,北疆几千年的不安定从这次迁都后结束了,这种功效是万里长城无法比拟的。
我国的国都是集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军事于一体的,这样的国都可以实现许多重大战略目标。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各地发展不平衡、西疆的民族矛盾较大、西疆的国际矛盾复杂、农民问题严重、西沙海疆混乱。这其中,除西沙外,其它问题都可以通过迁都加以解决(或部分解决)。
自然,迁移省都对平衡省内经济也是意义重大的。例如,当初开展三峡工程时便可一并将湖北省都迁到宜昌、荆州或襄樊,以带动湖北西北部的发展。这里要提醒的是,不少省市也在提议迁移省会,但是这种迁移的目的不是驾御省力,而是为了现有省会城市升格为直辖市。这与驾御省力是背道而驰的。显然,若一省的大哥城市交给了中央,那么该省便失去了发展中小城市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本钱,这对省力的伤害是巨大的。当然一城市直属中央后,将得到中央的很多投入(包括政策投入),其自身好处多多。但是中央的资源是有限的,对直辖市的投入过多,自然会减少对“三农”的投入。中央的一举一动都应以平衡社会系统为宗旨,这是平均化规律的客观要求。显然自建国以来中央的大政方针都在制造不均衡,我国的户籍、教育、社保、投资、代款等等莫不例外。可以说直辖市的设置是封建思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为皇家圈块地,以保证皇家的口粮。其实,在商品社会里中央不会没钱花,筹钱手段多的是,如:他可以发行国债,他可以多印点钱充实财政①。【注①:印钱充实财政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得不到解释,但是在本人的《价格论》及网名为求心的《过剩经济学》中均可得到解释。适度的印钱充实财政有利于经济发展。】
都市应不断迁动,如50年、100年迁一次。国都的不断迁动,可以从长远上达到皇帝巡游天下的目的,从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力。
不断迁都的意义在于:
(一)使文化和政治中心不断转移,这在实现文化和政治在全国均衡传播和发展外,同时也使得各地方、各民族在心灵上得以大交融。毫无疑问,这是国家永久团结、长足兴旺、长治久安的根本。
(二)如果将国都迁到西北疆,可以有效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国外分裂主义及国外恐怖势力,同时也能有效使全球的要塞局势向有利于我国方向发展。
以上所析是不考虑“三农”问题的。当前由于“三农”问题迫在眉捷,这势必影响迁都。但是由于解决“三农”的根本之法是兴建新城市,所以迁都与解决“三农”问题不矛盾,可以同步进行,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