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895 5
2006-02-11
转自:原创
——悼念杜拉克大师

看到梁小民教授的文章《大师走了》才知道彼得·杜拉克大师于2005年11月11日逝世的噩耗,我担心的事情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的悲伤是有特殊原因的。

杜拉克大师生前曾期待一本伟大的《知识论》,认为“只有这种理论才能解释目前的经济状况,提供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横扫市场并击败所有竞争者及原占领者的答案”(《光明日报》2001年8月30日C3版,未署名文章《期待一本伟大的〈知识论〉》)。

作为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精通西方经济学是确信无疑的,因为他还有经济学著作。但是,他的期待说明西方经济学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

拙著《弹性资本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除大师的困惑。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的目的就是把商品生产出来,而间接劳动的目的是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且越高越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间接劳动包括商品生产前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商品生产中的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商品生产后的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等。

可见,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是为了影响或控制市场供求关系、使商品需求扩大因而增加利润所付出的劳动,当然这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实践中面却面临着成功、失败或盈亏持平三种可能。故在市场经济中,间接劳动比直接劳动更为重要。

深化对于间接劳动的认识,有望能够实现整个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认识仅仅停留在间接劳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足以实现理论创新。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分析直接劳动的方法,深入分析间接劳动的内在矛盾时,就会发现间接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即具体间接劳动和抽象间接劳动。

一方面,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电冰箱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不同于电视机,二者在调查的方法、手段、范围和结果等方面,都有差异;而对于手表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又不同于电冰箱和电视机。

也就是说,每种间接劳动都有一定的具体形式。因此,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间接劳动,叫做具体间接劳动。具体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尽管生产商品的具体间接劳动千差万别,如果抛开各种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任何间接劳动都付出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都是生理学意义的体力和脑力支出,这种抛开具体形式而进行的一般的间接劳动,叫做抽象间接劳动。抽象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既然间接劳动是为了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而获利,那么,通过对间接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特别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分析,那么,商品价格波动、企业盈亏、经济兴衰的奥秘就会被揭示出来。

间接劳动的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即弹性使用价值和弹性价值。

所谓弹性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主观需要的价值属性。弹性使用价值是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纯粹主观需要的一种价值属性。

弹性使用价值包括:增效弹性使用价值、无效弹性使用价值和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如果商品满足了人们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那么,他们就愿意付出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如果商品满足了人们的无效弹性使用价值,那么,他们就能够付出等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如果商品满足了人们的减效弹性使用价值,那么,他们就只能付出小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

商品的弹性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间接劳动,包括正弹性价值、零弹性价值和负弹性价值。

这样,商品的价格=价值+弹性价值。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永远是正数,因为人们不花费时间是不可能生产出商品的。而商品的弹性价值却有正数、负数和零的区别,商品的弹性价值为正数,就盈利;为负数,就亏损;为零,就持平。

可见,企业盈亏主要取决于商品的弹性价值。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除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以外,还包括弹性使用价值与弹性价值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具体说就是消费者实现了增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正弹性价值而盈利;消费者实现了无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零弹性价值而持平;消费者实现了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负弹性价值而亏损。

因此,最大限度地生产增效弹性使用价值,以实现正弹性价值而盈利;尽可能避免生产减效弹性使用价值,防止出现负弹性价值而亏损,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切奥秘所在。

其实,杜拉可大师的答案,即“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成功的答案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了增效弹性使用价值,使原来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迅速转化为减效弹性价值而无人购买。1995年,微软公司的“视窗95”一上市,其增效弹性使用价值就迅速增大,包括微软公司自己的“视窗”3.0版本在内的其他“视窗”软件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急剧转化为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其弹性价值便迅速降为负数。比尔·盖茨这位“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的巨大成功,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拙著标明:“谨以此书献给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先生。”

拙著于2003年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表后,我就急于寻求大师的地址,在网上浏览只知道他在洛衫机住,90多岁的高龄,难免为他的健康担心,焦急的心理可想而知。后来求助于在美国定居的同学,也未能如愿。

献给大师的书,由于大师的逝世而成永远的遗憾,愿大师的在天之灵能够有所感应!愿大师的管理思想永存!

2006年2月8日午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1 15:52:00
不过是落入价值、劳动、资本之争辩泥潭的又一卒子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2 07:11:00
以下是引用敲玉观澜在2006-2-11 15:52:00的发言:
不过是落入价值、劳动、资本之争辩泥潭的又一卒子而已。

听口气是将帅之言!可是看明白没有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6 14:14:21
有关“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的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4 08:24:15
王兄所言极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1 18:19:39
马克思研究的是工人的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没有研究,当然后者不是资本论的研究范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