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62 0
2010-04-02

平路:椅子与垃圾桶
【联合报平路】2010.04.01 01:50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510397.shtml

在香港,少的是一张随身的椅子;回到台北,缺的是一个随身的垃圾桶。
椅子要巧妙像脚踏车的小折,咒语一念,缩进小背包才好;心里想的垃圾桶更魔幻,除了可以折迭,关键时刻还要它随时消失才好。

在香港,两只脚穿梭于都市丛林里,盼的只是路边有张椅子。譬如那次,我从铜锣湾地铁出来,飞过一个意念,想随手记下来。人群拥着我向前走,就是没有地方可以坐定。

又有一次,找的是一只手套。当时是寒冬,走出地铁站,我反手在背包里抓出一只手套,巴望着人行道上有张椅子,方便我把背包卸下,把另一只手套翻出来。

找不到可以停靠的角落,我把这笔帐记在香港的高地价上。人多的地方不放免费椅子,意思是把人群驱赶到店里,单位时间内榨挤出最高的消费。

整体而言,香港整个城市缺乏绿地、缺乏个性小店、缺乏徜徉的空间,都跟地价这个祸源有关。地价高,地产商从中谋利,而地产商的利益与小市民的利益一向背道而驰。

市民的基本需求
现代都会中,什么是小市民的基本需求?又靠什么,维持小市民恒定的幸福感?

任外界烦嚣,仍有可以随处坐定的椅凳,看看其它行人,感觉到时间正缓缓流淌,这属于小市民对空间的基本权利。

比起香港,我们台湾人的居家环境还颇有空隙:巷弄间留着几株老树浓荫,过条街还有生活所需的7-11,店里的凳子就可以休憩半晌。廿四小时便利店,加上摊贩与夜市,满足着小市民的基本生活。

小市民边吃边喝,机动性地解决餐饮,但手里剩下的包装盒罐,要怎么办?好不容易在路边找到个垃圾桶,洞口怎么已经鼓凸出来?

假定随身都有环保袋,然而,总有一些设想不周到的情状吧。预期每个人带几个咧着口的袋子,随时装入手中回收与不回收的垃圾,毕竟有些过于理想。

在其它国家的城市里漫游,几步路之内,就见到垃圾分类的箱笼。开口大大地,玻璃瓶很好放,看过的报纸也很容易丢进去。

我们城市缺少垃圾桶,是不是假定市民会为了节省随袋征收的垃圾费而把家里的垃圾往街上带?即使有少数人这样做,对策难道是少放垃圾桶、再把垃圾桶开口缩小?更何况,正因为公德心需要自我强化,逻辑也可以反过来看:找不到垃圾桶,拿着垃圾的人经常无计可施,反而习惯了丢在暗处也不以为意的行为模式。

这里多少藏着阶级问题。比较起来,有车阶级有车里暂放垃圾;真有钱的人也不致生出垃圾桶不够的体验,因为总有人把垃圾接过去。倒是在外面解决一餐又一餐的人,最能感受到城市对使用者的不够友善。仅有的两只手,若是拿着丢不出去的饮料罐,还要采买,还要拉捷运把环,还要找钥匙、推铁门、开信箱


城市的主要功能
香港,缺的是椅子;台湾的都会里,少的是垃圾桶。

随手举的小例子,反映出两地的一些根本问题。

香港闹市没有闲置的椅子,因为小市民只被当作善尽本分的工蜂,甚至忽略了工蜂也需要休憩的角落。台湾的发展轨迹中,麻烦的一向是形式与官僚主义,譬如说,就因为垃圾减量这个充满正当性的说法,在缺乏配套的情况下,垃圾桶竟减到不敷使用。

无论如何,城市的主要功能,还是在照顾小市民的需要,包括他偶尔急着要丢一个泡面碗或饮料杯的生活内容。

(作者为作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