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工资,不如稳物价
请问你这个标题的立论基础时什么?请解释一下。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死定律,钞票的币值和物价是一个正比关系。就是说,钞票越多,物价越高。
在当前世界上所谓的发达国家,高工资高待遇国家,正在迎接高工资高物价灾难的来临。所以作为新兴发展中的国家,不要把高工资当作是一种发达的向征,标志。这不仅是一个错误,而是一种社会灾难。
-
打过比方:美国每年的人均工资水平,4.3W美元。当然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不清楚。因为不熟悉,也不想多去研究。因为他们的工资很高,这是公认了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企业要全球跑,目的就是为了躲开高工资福利,给企业减轻负担。
-
那么中国每年的人均工资有多少?不用GDP来算,以我的实际生活、即个人的经验总结来说,不到两万,约两万人民币。
-
不知道外国有没有?在中国工作,有编制内和编制外的区别,工资直接相差一半。也就是两千元左右的工资。环卫、保安(普通保安)也是两千元左右的工资。之外就是做小本生意的,摆个地摊什么,或是各种集贸市场的经营户,六至七成的人只能说是做得走,人平均工资下来,也就在两千五到三千左右。虽然农民工日均工资高,活不稳定。当然,我们确实有很多高工资的单位和部门,但是确有一大批家村人员他们的工资低到兴许不足五千元人民币。
说了这些,只是给自己提出的中国人均工资约两W作个猜测的证明。当然,说这些不是说我们中国好差哦!错!!而是在当前的中国,三口之家(个大人一个孩子)有月五千收入的家庭,就能过上小康生活。当然是在有房子的前提下,就能过上有车的小康生活。甚至还可以养两孩子。
-
至此,如果以户(三口或四口之家),以人民币年六W的收入,在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生活,可以说基本上是过着捉襟见寸的生活。如果用一到十作为一个坐标,在中国,六W人民币可以过上8、9、10的家庭生活,在当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只能过上-1、1、2的生活水平
-
阁下这部分既有有合理部分,也有不理部分,理由如下:
一是经济学一个大前提是生产多少消费(终端)多少。在实际中这种平衡是动态中维持,而非静态的相等。简单说美国年收入10w没有多余,中国年收入4.3w也是没有多余,所以美国不好,于是其企业都跑到国外去了。这种论证恐怕遗漏很多东西,至少美国和中国职业率这方面数据没有被阁下考证。如果美国真的因为高工资导致其企业都跑到国外去了,其失业率应该很高。
据我个人考证,美国是将产业链中利润率最低部分——即代加工方在我国,而暴利部分——即销售则掌握在自己手里。销售部分利润率有多高呢?我国自产自销小商品中,生产企业是2倍(基数是生产成本),批发再加3倍(基数是出厂价),零售在加3倍(基数是批发价)。平均下来,从生产成本到终端消费涨价是20倍,这既是说代加工企业指赚2倍,另外18倍是美国人赚了。美国企业跑到国外去的那部分只有2层的利润率,少得可怜。
事实就是如此,明明是中国生产的(比如几年前的智能马桶),但是只要贴上美国造、日本造、德国造、价格就高得出奇也有人买。人家的国家信誉就值钱些。
二是不同国家间由于国界的限定,商品及工人在国家间的流动(流通)是不自由的,从而导致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一样,这样工资和物价在不同国家间并不能进行100%的横向比较,只能部分比较。至于要怎样进行部分比较,我没有研究,只是肯定不能100%地横向比较。显然事实,美国普通工人到中国旅游,我们会知道人家太有钱了。而我国城里普通人到美国去旅游,那寒酸像,去过的人都有感受。阁下的6万横向比较只是田忌赛马而已,将比较规则改成平均值,你比较事例就露馅了。显然比较平均值是符合经济学学术规范的。
事实也是如此,低利润率产业在美国淘汰得很厉害,而这些产业在我国是经济支柱,比如纺织、造纸。相反电子、通讯、生物是美国支柱产业,美国工人工资就比中国高。这还没完,俺们大中华还得求人家卖这些商品给我国。
===============================================
附:
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
一商品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群体中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要因此而上涨,且上涨总量与下降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
对这个规律的形象描述是:在马克思的反比律或西经的递减率中,降低的价格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跑到其他商品中去了,使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且人们的工资因此而上涨。这种关系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物价不变。
价格互动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没有标准商品、一篮子商品。价格系统如同浩瀚的星空,没有固定不变的参照系。动,是唯一的绝对真理。
这个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价格时间关系。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其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平均值为评判标准。指生产率提高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值的部门);凡长期发展较快的部门其商品价格不断将低。
比如农业、建筑业、印刷业、手工业等商品,尽管其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低于社会平均速度,其价格不断上涨;而手机、电脑、汽车、化工等,由于其生产率提高速度更快,大于社会平均速度,其商品价格不断降低。
2、价格空间关系。在生产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低。比如大米、牛肉面、搬运、火箭、手机的价格在美国高,在中国低;在北京高,在武汉低。
3、工资空间关系。同样劳动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国家低。比如搬运工、理发师、教师的工资,在美国比在中国高,在中国比在印度高,在北京比武汉高,在城市比在农村高。
4、工资时间关系。同样劳动支出所挣的工资,随群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随群体经济的衰退不断降低。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资增长近100倍,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其工资急剧降低。
===============================================
附:
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
一商品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群体中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要因此而上涨,且上涨总量与下降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
对这个规律的形象描述是:在马克思的反比律或西经的递减率中,降低的价格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跑到其他商品中去了,使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且人们的工资因此而上涨。这种关系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物价不变。
价格互动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没有标准商品、一篮子商品。价格系统如同浩瀚的星空,没有固定不变的参照系。动,是唯一的绝对真理。
这个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价格时间关系。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其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平均值为评判标准。指生产率提高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值的部门);凡长期发展较快的部门其商品价格不断将低。
比如农业、建筑业、印刷业、手工业等商品,尽管其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低于社会平均速度,其价格不断上涨;而手机、电脑、汽车、化工等,由于其生产率提高速度更快,大于社会平均速度,其商品价格不断降低。
2、价格空间关系。在生产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低。比如大米、牛肉面、搬运、火箭、手机的价格在美国高,在中国低;在北京高,在武汉低。
3、工资空间关系。同样劳动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国家低。比如搬运工、理发师、教师的工资,在美国比在中国高,在中国比在印度高,在北京比武汉高,在城市比在农村高。
4、工资时间关系。同样劳动支出所挣的工资,随群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随群体经济的衰退不断降低。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资增长近100倍,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其工资急剧降低。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