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462 36
2010-12-16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又演变成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不仅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斯密的观点。西方经济学家根本就没有利用这一点来证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相互矛盾的。西方经济学家反对的是:马克思凭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劳动量)总和是相等的。斯密虽然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的意思,却没有价格总和与劳动量总和相等的意思。
        森岛通夫企图论证《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不过是异想天开而已。马克思从来就没假定过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相等的,而是撇开资本有机构成不谈,只谈雇佣工人的劳动量是如何划分为必要劳动量与剩余劳动量的,而剩余劳动量被资本家占有了。一个部门的剩余劳动量能不能被该部门的资本家完全占有,这才是第三卷研究的。第三卷证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剩余劳动量不能完全被该部门的资本家占有,一部分剩余劳动量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了,被那里的资本家占有了。
        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量转移到其他部门了?马克思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就是这个假定出了问题。在资本主义以前,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围绕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量)波动,于是,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劳动量总和)才有可能大致相等。虽然这是符合逻辑的,但却不能证明劳动量就是价值量。假如效用是商品的价值,那么,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也会等于效用总和。总之,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原因是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围绕各自的价值波动。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他凭什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仍然等于价值总和?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6 11:10:01
1# 吴本龙

价值表现的是“实际”的劳动时间;由于同一时间的产品量会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所以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价值”这个概念应该是无效的。
价格表现的则是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由于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所以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价格”的概念应该可以取代“价值”的概念。
不过如此一来,所有企图将“价值”和“价格”联系起来或者分割开来的努力——就都成为没有必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1:52:46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0:24
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
呵呵,仅仅是转帖,觉得外国人还这么起劲的研究,很是佩服,于是转过来,目的是让大家明白,马克思的理论还是很有价值的,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无是处。
引用的这句话不明白,也不知道是不是马克思承认是这样的,好像在我接受的马克思理论教育中,价值围绕价格波动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无论过去现在,一直都是成立的,而且我也认为是这样的。
我是不关心转型问题的,貌似是个伪命题,因为在我看来,价值就是如质量那样的基本量,不存在什么转型问题,而价格则是如重量那样的由基本量衍生出来的量,二者本质上就不是一个量,所以不存在转型问题,价格就是价值在供需产生的场中表现出的一种“重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3:38:07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6 11:52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0:24
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
呵呵,仅仅是转帖,觉得外国人还这么起劲的研究,很是佩服,于是转过来,目的是让大家明白,马克思的理论还是很有价值的,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无是处。
引用的这句话不明白,也不知道是不是马克思承认是这样的,好像在我接受的马克思理论教育中,价值围绕价格波动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无论过去现在,一直都是成立的,而且我也认为是这样的。
我是不关心转型问题的,貌似是个伪命题,因为在我看来,价值就是如质量那样的基本量,不存在什么转型问题,而价格则是如重量那样的由基本量衍生出来的量,二者本质上就不是一个量,所以不存在转型问题,价格就是价值在供需产生的场中表现出的一种“重量”。
  呵呵,学习一下转帖也是好事嘛。在辩论中可以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而无害。马克思的意思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知道这一点,对你应该有好处。既然你认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无论过去现在,一直都是成立的。那么,你就应该反思,生产价格是不是也应该称为价值?价值是不是演化了?你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而不至于你把物理学引入价值理论中。质量的确不存在什么转型问题,重量也确实由基本量衍生出来的量。地球上6公斤的物体,到了月球上就剩下1公斤了。到了其他星球上,重量又变了。你不能用重量的这种变化来理解价格的变化或波动。你为什么要这样类比呢?肯定是根据你的感觉。但你拿不出证据证明,人人都有你这样的感觉。仅这一条就可以证明,你的比喻手法本身就不科学。呵呵,杨兄,别介意。闲聊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6:28:54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3:38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6 11:52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0:24
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
  马克思的意思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生产价格是不是也应该称为价值?价值是不是演化了?你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而不至于你把物理学引入价值理论中。质量的确不存在什么转型问题,重量也确实由基本量衍生出来的量。地球上6公斤的物体,到了月球上就剩下1公斤了。到了其他星球上,重量又变了。你不能用重量的这种变化来理解价格的变化或波动。你为什么要这样类比呢?肯定是根据你的感觉。但你拿不出证据证明,人人都有你这样的感觉。仅这一条就可以证明,你的比喻手法本身就不科学。呵呵,杨兄,别介意。闲聊嘛。
马克思的意思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价格不再围绕价值变动,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我也是仅仅听见你这样说,这点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生产价格也是价格,不是价值范畴,因为在我这里,价格与价值是两个概念,不存在混同,价值就是价值,一直一来就是人类劳动的总称,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构成价值,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正是基于质量在地球与月球上的重量不一样,才用来解释价格变化的,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当某种商品相对短缺的时候,或者就拿房屋来说吧,扣除成本因素,城市的比农村的房屋还是要贵很多,这就与地球和月球有得一比,在城市里,人口集中,众多人口对比较少的房屋产生的需求的合力或者称为场强,就要比农村大,在农村人口稀少,房屋可以到处建,多人对多房屋产生的场强,肯定要小的多,因此正是由于所处环境不一样,正如地球与月球一样,环境不一样,场强不一样,于是价值变现出不同的价格。
说到感觉,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所见所闻,所以可以说,感觉本身就是对实际的反映,你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6:39:13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6 16:28
当某种商品相对短缺的时候,或者就拿房屋来说吧,扣除成本因素,城市的比农村的房屋还是要贵很多,这就与地球和月球有得一比,在城市里,人口集中,众多人口对比较少的房屋产生的需求的合力或者称为场强,就要比农村大,在农村人口稀少,房屋可以到处建,多人对多房屋产生的场强,肯定要小的多,因此正是由于所处环境不一样,正如地球与月球一样,环境不一样,场强不一样,于是价值变现出不同的价格。
说到感觉,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所见所闻,所以可以说,感觉本身就是对实际的反映,你说呢?
当某种物资短缺时,供给的货币量会随边际效用的相对价格理论变化么?如果按边际效用的相对价格理论调整生产,首先要确定一个问题,那么经理或者说懂事长就必须是工程师了,实际上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不是。

另外资本存在预付性,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依据契约提前做出来的,如按契约提前确定的供货或者工人的工资。实际上价格波动根本不可能影响实际的生产和协作,边际效用的生产力的相对价格与实际中货币变量的那个价格是两回事。
现实中资本只是依据价格波动,选择出售或者购进资产,改变资本与劳动力交换的比例让人卖不起罢了。并且供给的货币量是一定的,企业的资本也存在预付性,这是一拍脑袋,一拍就认为一个一样的猪们无法理解的。
如:美国90年来IT产业兴起,物质产出增高了好几倍,但为什么经济只增长3%,因为发行的货币就是3%,企业内部工人的工资,相关原料的供货的价格是依据原有的契约来确定的。同样1980年到1985年苏联的化纤产量几乎增加的一倍,但化纤的总价值没有变化,因为供给的货币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2010-12-16 18:13:36
海上之星 发表于 2010-12-16 17:20
就以这段为例吧,如果把带“场强”的句子删节,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吗?我也可以加进“重量”、“立方”、“升”等等。
那就是我研究经济的出发点,删掉了后面的研究就无从进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8:15:16
海上之星 发表于 2010-12-16 17:24
呵呵,你大概不知道我们在说啥,我们是基于我先前发布的理论进行讨论的
呵呵,我是基于你对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的错误表述来说的。
如果价值规律本身就是错误的,那我就没有话说,我只是变换了一个形式来表达价值规律,目的是要得到一系列方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9:48:44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6 18:15
如果价值规律本身就是错误的,那我就没有话说,我只是变换了一个形式来表达价值规律,目的是要得到一系列方程
不需要你的一系列方程,价值规律已经表述的很清楚了,加了你的一系列方程反而变得越来越糊涂了。同时还是强调一点,你对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还是比较肤浅,你根本没理解马克思所讲的价格是怎样转化来的,或者更准确的说你根本没理解马克思谈到的价格还需要“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9:58:51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6 18:13
那就是我研究经济的出发点,删掉了后面的研究就无从进行
你后面的“研究”充其量只是在研究物理学(不好意思,对物理学不太在行,只能揣测你那个还算是“研究”),跟经济学完全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20:13:09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0:24
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他凭什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仍然等于价值总和?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马克思开始时还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随后又因为“等量资本等量利润”这个无聊的命题放弃了单个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结论。

一旦放弃,就很难再拾回,最终就连“总价格等于总价值”命题都难以证明。

我对“价值转形”方面有点思考,希望各位能看看这个帖: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8291-1-1.html

该帖含下载项,免费下载,该文章含大量数学推导,用到线性代数知识。

但希望各位能耐心看完,并欢迎回帖。

该文也被我挂在了百度文库上,欢迎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20:27:47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6 18:11
也许是我寡闻吧,我一直就是以前学的东西为基础的,如果说有什么变化,我还真是不了解,不过我还是坚信这些基本的说法,下面让我们共同温习一下初中课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教科书是这样说的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一条怨中国教科书编写有毛病(实际上也是马克思的毛病),没有说明适用时期。当讲到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学生才知道,这一条只适用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物理学教材就没有这个毛病。它会及时告诉学生,公式的适用范围。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教科书是这样说的,毛病同上。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教科书是这样说的,毛病同上。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教科书是这样说的,毛病同上。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毛病同上。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毛病同上。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毛病同上。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从你的摘录上可以看出,你没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你学完了生产价格理论后,才敢谈论经济学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07:45:24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2-16 11:10
1# 吴本龙

价值表现的是“实际”的劳动时间;由于同一时间的产品量会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所以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价值”这个概念应该是无效的。
价格表现的则是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由于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所以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价格”的概念应该可以取代“价值”的概念。
不过如此一来,所有企图将“价值”和“价格”联系起来或者分割开来的努力——就都成为没有必要了。
  我也不同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不过,你反对的理由似乎没有道理,仅仅因为“同一时间的产品量会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就反对。换句话说,仅仅因为产品包含的劳动量可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你就反对。
        价格表现的则是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毫无道理嘛。按照你的逻辑,如果个体劳动时间不变,价格就应该不变。但是,供求波动通常会迫使价格波动,而不管个体劳动时间是否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08:23:45
22# 吴本龙
我也不同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不过,你反对的理由似乎没有道理,仅仅因为“同一时间的产品量会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就反对。换句话说,仅仅因为产品包含的劳动量可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你就反对。
        价格表现的则是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毫无道理嘛。按照你的逻辑,如果个体劳动时间不变,价格就应该不变。但是,供求波动通常会迫使价格波动,而不管个体劳动时间是否改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89821&page=3&from^^uid=1123236

1 价值应该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所以如果实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成正比,它就不能成为这个尺度。
2 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由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测定——这是原理性和基础性的东西;实际表现会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发生偏差。
3 你认为劳动价值在小商品时代有效而在资本主义无效——是有道理的;因为前者正是“个体”劳动而后者是“集中”劳动。
不过,只须将“集中”劳动折算成“个体”劳动,则劳动价值对于资本主义仍然有效;……只是多了一个折算过程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09:38:55
呵呵,无论提出多少个理由,对于一个常识而言都是苍白的,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绝大部分商品,都来自于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基于这样简单的常识,任何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说法,都是无法令我相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11:13:5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2-17 08:23

1 价值应该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所以如果实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成正比,它就不能成为这个尺度。
2 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由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测定——这是原理性和基础性的东西;实际表现会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发生偏差。
3 你认为劳动价值在小商品时代有效而在资本主义无效——是有道理的;因为前者正是“个体”劳动而后者是“集中”劳动。
不过,只须将“集中”劳动折算成“个体”劳动,则劳动价值对于资本主义仍然有效;……只是多了一个折算过程罢了。
  1 经济学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自李嘉图以后,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价值与财富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当时的效用价值论乃至今天的西方经济学都认为,价值应该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增长与全社会的财富总量的增长应该成正比。
        应该承认,后者的思路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愿望。但是,沿着后者的思路去研究价值,屡屡失败。效用价值论被边际效用论取代,边际效用论又分成三种学派,如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又取代了各种边际效用论。总之,后者的思路几乎没有可行性。因为既能衡量社会财富又能成为价格波动中心的价值,至今也没有人能研究出来。要说这是个复杂能解的课题,似乎不成立。因为物理学更复杂,怎么就能研究出来呢?
        看来,价值不同于财富的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我的研究是,价值虽然不能与社会财富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但却能保持大致的正比例关系。这一点不像劳动价值论所说的那样,社会财富总量可能增加一倍、两倍,而这些财富的价值总和却没有增加。我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价值不是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但却可以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你的态度是,价值的概念是无效的,“价格”的概念应该取代“价值”的概念。这样的确不耽误统计国民财富总量,但不能解决人们的疑问,个体劳动量不变的商品为什么会有价格波动现象?难道价格上涨是因为个体劳动量增加了吗?难道价格下跌是因为个体劳动量减少了吗?肯定不是。个体劳动量不增加,价格也可能上涨,这就需要区分价格与价值。价值的概念不能取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13:41:16
25# 吴本龙
经济学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自李嘉图以后,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价值与财富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当时的效用价值论乃至今天的西方经济学都认为,价值应该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增长与全社会的财富总量的增长应该成正比。
——非常赞成这个意见:价值总和的增长与财富总量的增长应该成正比!
        

应该承认,后者的思路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愿望。但是,沿着后者的思路去研究价值,屡屡失败。效用价值论被边际效用论取代,边际效用论又分成三种学派,如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又取代了各种边际效用论。总之,后者的思路几乎没有可行性。因为既能衡量社会财富又能成为价格波动中心的价值,至今也没有人能研究出来。要说这是个复杂能解的课题,似乎不成立。因为物理学更复杂,怎么就能研究出来呢?
——效用论虽然很容易解释实际问题,却无法在价值层面上寻找到确定的根基,所以努力发展高等数学函数来掩饰。……前途渺茫!
        

看来,价值不同于财富的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我的研究是,价值虽然不能与社会财富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但却能保持大致的正比例关系。这一点不像劳动价值论所说的那样,社会财富总量可能增加一倍、两倍,而这些财富的价值总和却没有增加。我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价值不是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但却可以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确不能保证价值量与财富量的正比例关系;……但不知你所考虑的价值原理如何能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你的态度是,价值的概念是无效的,“价格”的概念应该取代“价值”的概念。这样的确不耽误统计国民财富总量,但不能解决人们的疑问,个体劳动量不变的商品为什么会有价格波动现象?难道价格上涨是因为个体劳动量增加了吗?难道价格下跌是因为个体劳动量减少了吗?肯定不是。个体劳动量不增加,价格也可能上涨,这就需要区分价格与价值。价值的概念不能取消。
——对于你所说的疑问,我的解释是:单位产品中的个体劳动量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劳动)价格通常也保持稳定;但其货币价格会因为币值的变动而波动。
……如此一来,人们就无需讨论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而只须讨论(劳动)价格和货币价格的关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18:32:47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2-17 13:41
        
看来,价值不同于财富的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我的研究是,价值虽然不能与社会财富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但却能保持大致的正比例关系。这一点不像劳动价值论所说的那样,社会财富总量可能增加一倍、两倍,而这些财富的价值总和却没有增加。我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价值不是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但却可以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确不能保证价值量与财富量的正比例关系;……但不知你所考虑的价值原理如何能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我只说说最早的价值公式。  P W× M /Wm   是历史上第一个价值公式。其中,P表示商品的价值,W表示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M表示一定数量的货币,Wm表示该数量的货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通常,M / Wm是一个常数,除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M / Wm才能提高。
        通过公式可以看出,商品耗费的劳动量W 越多,价值P 就越高。价值与劳动量成正比。这与劳动价值论相吻合,但有区别。因为价值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单位。 另外,货币的价值P 就是货币自身的数量M
        如果一切商品和货币中的劳动耗费量都按相同的比例减少了,那么,所有商品与货币的价值仍然不变。显然,价值是相对稳定的。由于节省的劳动可以增加商品和货币的产量,又因为价值比较稳定,因此,全社会的价值总和与产量总和将按照相同的比例增长。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理想。也许货币的劳动生产率M / Wm提高了,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平均说来却没有多大提高。因此,商品价值普遍提高了,造成价值不稳定。所以我说,我研究的价值,虽然不能与社会财富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但却能保持大致的正比例关系。


    当然,我还说,我研究的价值不是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但却可以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由上述公式决定的价值将会成为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但是,劳动总是一定复杂程度的劳动。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不能计量,因而只能影响价格,不能影响价值。某种劳动的复杂程度较高,必然是其他劳动的复杂程度较低而衬托出来的。我不承认劳动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劳动量。参见“劳动真的越来越复杂吗”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297006&page=1&from^^uid=496652 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劳动量无关,各种劳动的复杂程度的差别又不像供求波动那样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因此,价值与劳动的复杂程度(还包括劳动的危险程度等等)的结合就会形成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才是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11:47:26
27# 吴本龙
我只说说最早的价值公式。  P= W× M /Wm   是历史上第一个价值公式。其中,P表示商品的价值,W表示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M表示一定数量的货币,Wm表示该数量的货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通常,M / Wm是一个常数,除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M / Wm才能提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89821&page=3

你这个公式有几个原则性问题:
1 由于最早的价值公式就是小商品经济——个体劳动的价值公式;所以首先,在公式 P= W× M /Wm   中,W实际是表示“个体”劳动量。
2 由于W是实际内容,而  M /Wm 是W的货币形态;所以不存在 P= W× M /Wm  ,只存在  P= W=  M /Wm  
3 货币的职能与它耗费的劳动量并无关连,而只与本身重量相关;所以在 M /Wm  中,M只是货币总(重)量,Wm则是“个体”劳动总量。
4 由此可见,最早的价值(价格)公式应该是:(在一定时间内)P(价值)=W(个体劳动价格)=W× M /Wm  (货币价格)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12:25:49
27# 吴本龙

由于现代社会的机械化劳动已经是N倍于个体劳动的——集中劳动;所以与最早(个体劳动时代)的价值公式相对照,现代社会的价值公式则应该是:(在相同时间内)P(价值)=NW(个体劳动价格)=NW× M /NWm  (货币价格)
其中:NW表示在相同时间内,集中劳动量=N倍的个体劳动量;而NWm则表示在相同时间内,集中劳动总量=N倍的个体劳动总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12:48:18
27# 吴本龙
劳动总是一定复杂程度的劳动。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不能计量,因而只能影响价格,不能影响价值。某种劳动的复杂程度较高,必然是其他劳动的复杂程度较低而衬托出来的。我不承认劳动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劳动量。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89821&page=3&from^^uid=1123236

我也不赞成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因为你说的很对,劳动的复杂程度并不会影响劳动量。
我只赞成将劳动分为“个体劳动”和“集中劳动”——因为这对于劳动价值论生死攸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跳至第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