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2-17 08:23 
1 价值应该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所以如果实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成正比,它就不能成为这个尺度。
2 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由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测定——这是原理性和基础性的东西;实际表现会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发生偏差。
3 你认为劳动价值在小商品时代有效而在资本主义无效——是有道理的;因为前者正是“个体”劳动而后者是“集中”劳动。
不过,只须将“集中”劳动折算成“个体”劳动,则劳动价值对于资本主义仍然有效;……只是多了一个折算过程罢了。
1 经济学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自李嘉图以后,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价值与财富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当时的效用价值论乃至今天的西方经济学都认为,价值应该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增长与全社会的财富总量的增长应该成正比。
应该承认,后者的思路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愿望。但是,沿着后者的思路去研究价值,屡屡失败。效用价值论被边际效用论取代,边际效用论又分成三种学派,如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又取代了各种边际效用论。总之,后者的思路几乎没有可行性。因为既能衡量社会财富又能成为价格波动中心的价值,至今也没有人能研究出来。要说这是个复杂能解的课题,似乎不成立。因为物理学更复杂,怎么就能研究出来呢?
看来,价值不同于财富的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我的研究是,价值虽然不能与社会财富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但却能保持大致的正比例关系。这一点不像劳动价值论所说的那样,社会财富总量可能增加一倍、两倍,而这些财富的价值总和却没有增加。我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价值不是价格波动的绝对中心,但却可以成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
你的态度是,价值的概念是无效的,“价格”的概念应该取代“价值”的概念。这样的确不耽误统计国民财富总量,但不能解决人们的疑问,个体劳动量不变的商品为什么会有价格波动现象?难道价格上涨是因为个体劳动量增加了吗?难道价格下跌是因为个体劳动量减少了吗?肯定不是。个体劳动量不增加,价格也可能上涨,这就需要区分价格与价值。价值的概念不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