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结构优化调整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一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九
统计分析[2011508] 时间:2011-06-13
来源:综合处
一、贷款总量增长较快,全国排名明显上升,但距金融强省仍有一定距离
2010年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722.6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居全国第四位,较2005年排名提升2个位次。“十一五”期间贷款累计增加17340.9亿元,是“十五”期间贷款增量的2.4倍,贷款年均增长18.1%,高于GDP增速4.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山东贷款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但横向比较看,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贷款总量与苏浙粤差距拉大。“十一五”期间,山东累计新增贷款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少9383.6、11389.5和8970.4亿元,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相差2014.8、3175.9和7498.6亿元,分别扩大到2010年末的11398.4、14565.4和16468.9亿元。二是贷款占比较低。2010年末,山东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为6.4%,与2005年持平,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2.4、3.1和3.4个百分点。同期江苏和浙江占比分别较2005年提高了0.9和1个百分点。三是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民币贷款年均增长18.1%,较全国平均增速低1.6个百分点,比江苏、浙江均低4.2个百分点。
二、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快于全部贷款,但与苏浙粤等省份相比差距拉大
“十一五”期间,全省金融机构抓住扩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消费类信贷业务。2010年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029.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居全国第六位,与2005年全国排名持平,年均增长26.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8.8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的13.1%,占比较2005年末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信用卡透支额达到34.1亿元,是2005年的27.7倍,年均增长高达95.7%,居民信用消费观念明显增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27.2%,高于个人消费贷款增速0.3个百分点,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购房需求;伴随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装修、大件耐用消费品及旅游等消费信贷年均增长27.9%,高于个人消费贷款1个百分点;助学贷款年均增长29.6%,高于个人消费贷款2.7个百分点,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山东消费增长,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比广东高1.3个百分点。
但横向比较看,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消费信贷总量低于苏浙粤。“十一五”期间,山东个人消费贷款新增额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少2321.5、3192.3和5924.2亿元,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相差397.2、1027.9和2407.3亿元,分别扩大到2010年末的2718.7、4670.8和8331.5亿元。二是贷款占比下降。2010年末,山东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4%,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3.6、5.6和11.1个百分点,较2005年末降低0.2个百分点,而同期江苏和浙江占比分别提高了1.6和0.7个百分点。三是增速相对较低。“十一五”期间,山东个人消费贷款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低6.1、2.8和0.9个百分点。
三、农业贷款增势较快,占比上升;二、三产业贷款平稳增长,占比下降
在农村信用建设扎实推进下,信贷支持三农力度加大。2010年末,山东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余额3502.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十一五”期间农业贷款累计增加2116.3亿元,年均增长20.4%,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3个百分点。余额占三次产业贷款总量的13.6%,占比较2005年末提高2.1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高7.1、2.8和10.2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分别比江苏和广东多1215亿元、2304.6亿元,但比浙江少410亿元,主要是农户贷款比浙江少873.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山东农业贷款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这与山东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吻合。
第二、三产业贷款平稳增长,占比下降。“十一五”期间山东二、三产业贷款累计增加6268.3和5412.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8%和16.2%,分别低于全部贷款2.3和1.9个百分点,占三次产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46.8%和39.6%,占比分别较2005年末降低1.5和0.5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看,信贷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较突出。一是第三产业贷款总量差距较大。2010年末,山东第三产业贷款余额比江苏少8971.9亿元,比广东少8237.4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量差距的77.1%和65%。二是第二产业贷款占比偏高。2010年末,山东第二产业贷款余额占三次产业贷款比重高于江苏(38.5%)和广东(32.4%)8.3和14.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贷款余额占比低于江苏(54.9%)和广东(64.2%)15.3和24.6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贷款增速偏低。“十一五”期间,山东第三产业贷款年均增长16.2%,增速分别低于江苏(24.6%)、浙江(17.9%)和广东(20.1%)8.4、1.7和3.9个百分点。
四、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加快,占比提升,但“群象”经济发展特征依然明显
2010年末,山东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907亿元和4828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4.2%和23.9%,占比较2009年末分别提高0.4和2.6个百分点。从增速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和37.6%,高于大型企业贷款增速9.6和23.2个百分点,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5.9和19.5个百分点,其中,中型企业贷款增速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高5.1、8.4和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浙江7个百分点,高于广东1.9个百分点。伴随全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十一五”末期,中小企业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横向比较看,山东民营经济相对不发达和“群象”经济发展特征依然明显。一是大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依然较高。2010年末,山东大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大型+中型+小型企业贷款)的41.9%,分别比江苏、浙江高9.1和21.2个百分点。二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偏低。2010年末,山东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4.2%,分别低于江苏、浙江3.8和5.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贷款占比23.9%,分别低于江苏、浙江5.4和11.8个百分点。三是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差距拉大。与苏浙粤相比,中型企业贷款余额由2009年末相差3681.1、5496.8和2621.8亿元,分别扩大到2010年末的4086.5、5889.2和3010.6亿元;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与苏浙粤相比,由2009年末相差2606.8、4536.6和1384.8亿元,分别扩大到2010年末的3692.4、5675.8和1812.2亿元。
五、信贷投向行业结构重点突出,但仍需进一步优化
(一)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0年末,山东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533.7亿元,占第三产业贷款的14.9%,较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23.8%,高于全部贷款增速5.2个百分点。其中,“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971.9亿元,年均增长31.9%,高于全部中长期贷款增速2.6个百分点,余额占比由2005年的7.8%提高至8.6%,累计提高0.8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伴随山东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周期,“十一五”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6.3%,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全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4%,较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领跑作用。
(二)ZF融资平台类贷款大量增加。2010年末,以ZF融资平台为主要载体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共计3408.9亿元,是2005年的5倍,“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2725.4亿元,年均增速达37.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9.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贷款实际投向看,“十一五”期间,两行业累计新增中长期贷款2559.2亿元,占全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23.4%,平均增速更是高达52.9%,位居各行业前列。受此影响,两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由2005年的8.3%大幅提高至2010年的19.2%,累计提高10.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尤其是2009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以ZF融资平台为投资主体的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大量增加,保证了一大批中央和地方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工,为全省经济顺利走出危机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先进装备制造业贷款增长较快,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比重有所提高。从中长期贷款投向看,“十一五”期间,山东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累计新增中长期贷款195.8亿元,年均增长35%,高于制造业贷款增速4.3个百分点,2010年末余额占全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由2005年的10%提高至2010年的12%,累计提高2个百分点。
(四)高耗能行业贷款占比下降。从中长期贷款投向看,山东十大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由2005年的21.8%下降至2010年的17.6%,回落了4.2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优化特征明显。“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2.5%,低于全部中长期贷款增速6.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电力、煤炭开采和纺织等相关行业回落较多,分别下降3.8、1.8和0.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制品和造纸等相关行业略有提高。
横向比较看,受经济结构特点影响,个别领域差距依然较大:
(一)融资平台类贷款整体落后于江苏。“十一五”期间,尽管我省与ZF融资类平台相关的行业贷款大幅增长,但相比邻省江苏而言,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内部比重上,山东均有较大差距。2010年末,山东融资平台类相关行业贷款仅为江苏的43.2%,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较江苏低7.5个百分点,这主要与山东财政承载能力偏低有关。例如,2010年山东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81亿元,为江苏的70.1%。
(二)初级产品信贷资源占用较多,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行业贷款投入偏低。受经济结构特点影响,山东制造业在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居多,资源开采及加工业贷款占比较多,高附加值行业相对偏低。2010年末,全省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造纸、石油、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等8个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903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余额的12.6%,较江苏高出9个百分点。同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通讯设备计算机等附加值较高行业的贷款余额仅为江苏的58.7%,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贷款余额为江苏的16%,高附加值产品的信贷投入明显偏低。
(三)部分两高行业贷款依然偏高。从中长期贷款投向看,“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水泥、炼铁、炼钢等行业新增中长期贷款534.7亿元,较江苏多增178.1亿元。截止2010年末,四大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33.9%,高于江苏8个百分点。两高行业占比偏高是山东固有的资源和区位特征决定的,调整的难度较大,尤其在近两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两高行业信贷投入的倒逼压力有所加大。
六、存款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但横向比较看,存贷比相对偏高,存款资源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2010年末,山东人民币存款余额4110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24001亿元,是“十五”期间新增额的2.5倍,年均增长19.2%,分别高于GDP和贷款年均增速6和1.1个百分点。从全国排名来看,山东位列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之后,居全国第六位,位次与2005年持平。
横向比较来看:一是增速低于平均水平。“十一五”年均增长19.2%,低于全国水平0.9个百分点,较江苏和浙江分别低2.6、1.9个百分点。二是占比回落。2010年末,全省人民币存款余额占全国的5.3%,比2005年末回落0.6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3.1、2.2和4.8个百分点。三是新增存款占全国新增的比重有下滑态势。“十一五”期间,山东新增存款占比由2008年的6.3%下滑至2010年的5.3%,累计下滑1个百分点。四是存贷比较高。2010年末,山东省余额存贷比为74.7%,分别高出全国和江苏8、3.3个百分点,贷款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存款资源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分部门看,企业存款增速快于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在全国的位次下滑。“十一五”期间,山东人民币储蓄存款累计新增10613亿元,年均增长16.8%,企业存款累计新增7462亿元,年均增长22.9%,企业存款增速远高于储蓄存款。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储蓄存款增速高于企业存款,而2009年在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企业派生存款大幅增长,导致企业存款增速达到创记录的46.7%。受此影响,人民币储蓄存款占比由2005年的52.8%下滑至2010年47.8%,累计下滑5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占比由2005年的24.1%提高至2010年的28.2%,累计提高4.1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看,一是储蓄存款的全国排名下降。2010年末,山东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9648.2亿元,由2005年的第三位下降至第四位,位居广东、江苏、浙江之后,第三的位置自2009年起为浙江所替代。二是人均储蓄存款水平偏低,差距进一步扩大。人均储蓄存款规模体现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积聚程度。2010年末,山东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20621.5元,分别低于浙江、广东、江苏18476元、16045.5元和9359.8元,差距分别较2005年扩大4974元、10389元和509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