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93 6
2023-11-01

价格和时间
为了让所有生活资料卖出去,总工资(名义工资)一定等于总生活资料的价格。现实中,老百姓会存钱,银行需要把存钱的这部分老百姓的钱,再贷给借钱的老百姓,贷款的对象就是买房子的老百姓。理论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实际消费的差,就是老百姓贷款买房子的钱,大体相当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住宅投资。在GDP统计中,固定资产投资会剔除土地溢价,所以该投资和房贷之间会存在土地差价。

工资按照标准时间发放。假设X(生产资料)=100(小时),Y(生活资料)=200(小时),则生活资料的价格=300(小时)。生产资料的价格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用生产资料交换生活资料,价格等于100。第二部分是用生产资料换生产资料。为了维持两大部类的均衡,X生产的生产资料应该平分给两大部类,其内部交换的价格也是100。这样,总生产资料的价格就是:100+100=200,整个社会总产品的价格就是200+300=500。
价值和时间
价格300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真实的时间,代表劳动力和企业之间的劳动结算。价格200是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是重复计算的时间,代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结算。价格500是劳动结算和中间结算之和,代表结算期内的总交易量。只有真实的时间才是价值,总价值=生活资料的价格=300。通常说的总价格相当于国民收入,总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生活资料价格=500。

300价值中的100,要算成Y的剩余价值,还是要算成X的劳动力价值呢?都行!要证明这个世界的价值是时间,它就是X的劳动力价值。要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它就是Y的剩余价值。因为有了Y这个剩余价值,最终资本家不仅仅是占有了价格300的生活资料中的一部分,将其作为日常的消费,还占有了价格200的生产资料的全部,成为资本的主人。
价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效率的提高相当于获得更多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原有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格会提高。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断变化,所以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时间代替现实中劳动力的价格。现实中的劳动力的价格都是被商品的价格赋值的,也就是根据商品的价格倒推劳动力的价格。

商品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格是主观的,被主观价格赋值的劳动力的价格自然也是主观的。赋值后的劳动力价格高低不等,伴随劳动力的流动,最终才趋于一致。此时的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它具有价值的客观性。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客观的,所以商品的价值也是客观的。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格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短期看,价格随行就市,它是主观的;长期看,价格就是价值,它是客观的。无论我们多么喜欢一件商品,最终都不会改变这一件商品的价格,更加不会改变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格。人类的主观倾向所能够改变的,不过是不同产品之间的数量分布。喜欢的东西,多生产一点;不喜欢的东西,少生产一点。
时间和基准时间
作为价格的客观性一面,唯一能决定价格的就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唯一能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就是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当年的基准时间,而是我们当前的时间相当于当年的多少基准时间,类似于GDP要根据基期数据进行调整。不同之处,GDP的基期只有一个,基准时间的基期有很多。距离基期越近,准确度越高。

第一个基期内,只有一项工作A。 A的效率提高后,劳动时间就增加了,它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劳动力是继续从事A工作,还是从事B工作,只要效率提高多少倍,劳动时间就增加多少倍。

第二个基期内,B的效率也提高了。如果B的劳动力继续从事B工作,B的效率提高多少倍,B的劳动时间就提高多少倍。如果B的劳动力从事C工作,效率和时间就不成比例了。
量变和质变
假设在第二个基期内,A的劳动时间是10,B的劳动时间是20。B的效率提高后,B的产量不变,劳动力向C转移。极限的情况下,B完全自动化,B的劳动力全部转移给了C。此时,B的劳动时间依然是10,它说明B的价格不变。C的劳动时间为是20,总的劳动时间是50。

示例说明,效率的提升,对原有产业的GDP贡献较大,对创新产业的GDP贡献较小。人类的第一个基期是农业,第一个基准时间是农业劳动的时间。农业的效率提高多少倍,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提高多少倍。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效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越来越小。这不是效率的作用小了,而是效率的方向变了。人类从追求量变,到追求质变。量变是因,质变是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效率,就没有创新。

量变是价值的外延,质变是价值的内涵。无论是价值或者是通行的GDP,都没有能力衡量质变的大小,它们能衡量的只是量变。我们永远也不能衡量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的内在差距,产品的迭代对GDP的增长也不会有任何直接的贡献。事实上,人们也不需要衡量这种差距。如果黑白电视的生产没有效率,又怎么可能诞生彩色电视呢?效率不仅是使劳动力的劳动更高效,更重要的是能把劳动力从原有产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既然量变衡量的是效率,而效率的本质也是时间,为什么劳动价值论不被主流经济学承认呢?劳动价值论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价格和价值的脱节,根源在于价格中包含了两种较难厘清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中发生的实际时间,它是可以观察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并没有在生产中实际发生,它是不可以观察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劳动者承担的社会义务,至于这个义务有多大,要看社会压给劳动者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不管有多重,它都是由全体劳动者承担的。具体分配到多少,和劳动者本人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分配,要符合平均利润率规律,即按照资本的权重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只能在两大部类内部的进行,各自按照存量资本分配流量资本(剩余价值),以此实现两大部类内部资本的均衡增长。第二部类的剩余劳动的时间恰好就是第一部类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两大部类的必要劳动时间加起来,就是第二部类的价格,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总价值。原则上,第一部类的剩余劳动时间应该等于它的必要劳动时间,保证两大部类同时获取同样大的生产能力,以此实现两大部类之间资本的均衡增长。
不变的和可变的剩余价值率
第二部类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之比,等于两大部类的劳动力的人数之比,其实就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即所谓的资本有机构成。这是一个变化的数据,随着资本密集度越来越高,资本有机构成亦不断提高。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是不变的,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是变化的,这说明在同等劳动时间下,两大部类获取的剩余价值的能力是不等的。经济越发展,第一部类获取剩余价值的能力就越高。

名义劳动力价值之和=名义工资(实际工资+股东分红)之和=实际劳动时间之和=总生活资料的价格=社会的总价值;名义剩余价值(实际剩余价值+折旧)之和=总生产资料的价格。总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工资没有关系,所以它和实际劳动时间也没有关系。我们之所以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剩余劳动时间,只不过是用它来瓜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农民不提供剩余价值,并非对剩余价值没有贡献,只不过是社会不需要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而已。

由于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的不同,单纯考虑价值(生活资料的价格),必定忽视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这种生产价格的变化不受生活资料的影响,而是受生产资料自身的结构影响。从统计学意义上讲,似乎现有的GDP统计方式更实用,但是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劳动价值论的作用不可替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3-11-2 11:32:03
名义劳动力价值,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剩余价值,实际剩余价值
叶疯蠢这是觉得自己的脑子还不够乱啊,哈哈哈,搞出来这么多没用的概念来添乱!

叶疯蠢的愚蠢之处,就是把本不相干的剩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强行配对,简直已经是疯魔了!
最后实在对不上账了,只好编造一个名义剩余价值跟生产资料价格配对了。

名义剩余价值(实际剩余价值+折旧)之和=总生产资料的价格。
------
这尼玛简直就是笑话!叶疯蠢好好想想,折旧是神马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2 15:10:48
clm0600 发表于 2023-11-2 11:32
名义劳动力价值,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剩余价值,实际剩余价值
叶疯蠢这是觉得自己的脑子还不够乱啊, ...
两大部类的所有劳动力,用自己的工资形成生活资料的价格,生活资料之外的价格,自然就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你们家铺地板,采购的面积是名义面积,名义面积=实际面积+损耗面积。我们现在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 就是所有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所以名义剩余价值就是名义生产资料的产量,名义产量=实际产量+折旧产量。实际产量是能用于投资的产量,折旧产量是相当于损耗的产量。名义大于实际,类似于名义GDP大于实际GDP。这个东西,不过是为了正确描述一件事,所做出的定义。另外,请你态度放端正,别出言不逊,上次因为回怼了你几句,管理员禁言了我半个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2 18:07:41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11-2 15:10
两大部类的所有劳动力,用自己的工资形成生活资料的价格,生活资料之外的价格,自然就是生产资料的价格。 ...
别胡几把算账了!本来清清楚楚的账目,被你这蠢货给搅了个乱七八糟!

生活资料的价格中,除了工资,还有利润!而利润恰恰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在总价值之中,就在生活资料价值之中!

正确的账目是:
   社会总价值
=生活资料总价值
=总工资+总利润(剩余价值)!
=(第一部类工资+第二部类工资)+(第一部类剩余价值+第二部类剩余价值)
=(第一部类工资+第一部类剩余价值)+(第二部类工资+第二部类剩余价值)
=第一部类创造价值+第二部类创造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生活资料价值—生产资料价值)

GDP是重复计算的结果,把一部分生产资料价值重复计算!
而叶疯蠢则愚蠢地把这重复计算部分当成了剩余价值!——其实它只是一部分工资+一部分剩余价值!
结果总是对不上账!整出来名义呀,实际呀,折旧啊!一个错误要用一大堆荒谬的东西来弥补,还弥补不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2 18:19:34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11-2 15:10
两大部类的所有劳动力,用自己的工资形成生活资料的价格,生活资料之外的价格,自然就是生产资料的价格。 ...
可以把全社会创造的价值理解为一栋大楼。而第一部类创造的价值理解为地基部分的价值。

GDP统计的时候,把地基部分价值重复计算了,导致统计结果虚高。
即:GDP=大楼价值+地基价值=地上部分价值+地基价值+地基价值=7000万+3000万+3000万。
而实际上,总价值即大楼价值=地上部分价值+地基价值=7000万+3000万

叶疯蠢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愚蠢执念,非得把地基价值看成了剩余价值!

殊不知,剩余价值完全是另外一种分割方式的产物,假设大楼由钢筋和水泥组成,而其中钢筋价值为劳动力价值,水泥价值是剩余价值:
大楼价值=钢筋价值+水泥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5000万+5000万。

可见,地基价值和水泥价值,根本就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却硬生生被叶疯蠢给配上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3 08:42:43
clm0600 发表于 2023-11-2 18:07
别胡几把算账了!本来清清楚楚的账目,被你这蠢货给搅了个乱七八糟!

生活资料的价格中,除了工资,还 ...

“生活资料总价值=总工资+总利润(剩余价值)”,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你这里的所谓总利润或者总剩余价值,只不过是你对总利润或者总剩余价值的一种歪曲,也就是总生活资料中,归资本家享受的那部分生活资料。在你的世界,除了资本家享受的,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典型的脑残加眼瞎!大家完全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认知世界里,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你属于朽木不可雕,每次把同一个问题,翻来覆去,根本听不懂人话!以后别来了,不通人性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