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311 67
2024-10-21
剩余价值也属于成本价值,这才是马克思的本意(黄佶)

  标题里的剩余价值是指马经中的 m,即雇工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我们来看一下,《资本论》里的论述逻辑。

《资本论》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p.215-216:

  在劳动力出卖时,曾假定它的日价值= 3 先令,在 3 先令中体现了 6 个劳动小时,而这也就是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现在,如果我们的纺纱工人在 1 个劳动小时内把 1 又 2/3 磅棉花变成 1 又 2/3 磅棉纱,他在 6 小时内就会把 10 磅棉花变成 10 磅棉纱。【黄佶注释:在马克思的这段分析中,工人只劳动了 6 小时,此时还不存在他在后面所说的“剩余劳动时间”。】

  因此,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吸收了 6 个劳动小时。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 3 先令金额。这样,由于纺纱本身,棉花就被加上了 3 先令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看产品即 10 磅棉纱的总价值。在这 10 磅棉纱中物化着 2 又 1/2 个工作日:2 日包含在棉花和纱锭量中,1/2 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吸收的。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 15 先令金额。因此,同 10 磅棉纱的价值相一致的价格是 15 先令,一磅棉纱的价格是 1 先令 6 便士。【黄佶注释:1 先令等于 12 便士,所以 1 先令 6 便士等于 1.5 先令】

  我们的资本家楞住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黄佶注释:“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我称之为“成本价值”)。由于此时雇工得到了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还没有发生所谓“剥削”,所以,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成本价值)也就等于“(资本家)预付(的)资本的价值”】

  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黄佶注释:此处这个“剩余价值”还是马克思用来表示“利润”的那个“剩余价值”(p172),还不是指雇工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那份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黄佶注释:即预付的货币没有增值,所以这些货币没有变成能够增殖的货币——资本】。

  这 10 磅棉纱的价格是 15 先令【黄佶注释:“这 10 磅棉纱的价格是 15 先令”,这句话的前提是“商品是等价交换的”,而这个前提并不成立,商品完全可以贵买贵卖,即价格超过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成本价值)】,而在商品市场上为购买产品的各种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各种因素所花掉的也是 15 先令:10 先令购买棉花,2 先令购买所消耗的纱锭,3 先令购买劳动力。

  棉纱的膨胀了的价值无济于事,因为棉纱的价值只是以前分配在棉花、纱锭和劳动力上的价值的总和,已有价值的这种单纯相加,永远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黄佶评论:“永远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利润)”,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棉纱厂是棉纱的专业生产者,它的成本低于棉纱的非专业生产者,所以后者无法要求棉纱厂“等价交换”,只能贵买棉纱厂的产品,即价格高于 15 先令,例如 20 先令,于是棉纱厂得到了 5 先令利润。请注意,此时尚不存在对雇工的剥削。】

p.217-218:

  他强硬起来。难道工人光用一双手就能凭空创造产品,生产商品吗?难道不是他给工人材料,工人才能用这些材料并在这些材料之中来体现自己的劳动吗?社会上大多数人一贫如洗,他不是用自己的生产资料,棉花和纱锭,对社会和由他供给生活资料的工人本身进行了莫大的服务吗?难道他的服务不应该得到报酬吗?但是,工人把棉花和纱锭变为棉纱,不也就是为他服务了吗?【黄佶注释:马克思开始排除资本家的其它非剥削性利润来源。】

p.218:

  我们这位朋友刚才还以资本自傲,现在却突然变得和自己的工人一样谦逊了。难道他自己没有劳动吗?难道他没有从事监视和监督纺纱工人的劳动吗?他的这种劳动不也形成价值吗?但是,他的监工和经理耸肩膀了。【黄佶注释:马克思排除了资本家参加管理工作、资本家的利润来自管理工作的报酬这个可能性。】

p.219: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看一看。劳动力的日价值是 3 先令,因为在劳动力本身中物化着半个工作日,就是说,因为每天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要费半个工作日。但是,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维持一个工人 24 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黄佶注释:马克思开始论证雇工的劳动时间存在“剩余劳动时间”,即无偿劳动时间。】

p.220:

  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因此,工人在工场中遇到的,不仅是 6 小时而且是 12 小时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果 10 磅棉花吸收 6 个劳动小时,变为 10 磅棉纱,那末 20 磅棉花就会吸收 12 个劳动小时【黄佶注释:雇工的劳动时间延长为 12 小时了】,变成 20 磅棉纱。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现在,在这 20 磅棉纱中物化着 5 个工作日,其中 4 个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纱锭量中,1 个工作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 个工作日用金来表现是 30 先令,或 1 镑 10 先令。因此这就是 20 磅棉纱的价格。1 磅棉纱仍然和以前一样值 1 先令 6 便士。但是,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产品的价值比为了生产产品而预付的价值增长了 1/9。27 先令变成了 30 先令,带来了 3 先令的剩余价值。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黄佶评论:“产品的价值比为了生产产品而预付的价值增长了 1/9(即 3 先令)”,产品的价值为什么会增加?是因为工人多劳动了 6 小时,所以,虽然产品的价值比资本家预付的价值增长了 3 先令,但是别忘记了产品的价值中还包括雇工在第二个 6 小时劳动里创造的价值,而这份价值恰好就是 3 先令,在后面,马克思会告诉我们:这份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即 m。马克思写得很清楚:“产品的价值比为了生产产品而预付的价值增长了”,即商品价值是比资本家预付的价值增长了,而不是相对于实际投入的总价值量增长了,所以,产品的成本价值等于(资本家和雇工共同)投入的总价值量,即 C+V+m。】

  【黄佶评论】资本家投入了 C+V,工人额外投入了 m,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等价交换的,价格必然等于成本价值 C+V+m,商品出售之后,资本家拿到了 C+m,工人只拿到了 V,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m 却进了资本家的腰包,所以马克思才说资本家剥削了工人。

p.243-244:

  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黄佶注释:这是马克思对剩余价值 m 的定义。】

  引文摘自《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

  wzwswzws 说商品的成本价值等于 C+V,剩余价值 m 不属于商品的成本价值,显然是违背马克思的本意的。他的错误根源是:他只看到了商品成本价值中资本家投入的部分(C+V),而没有看到工人还额外投入了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即剩余价值(m)。

wzwswzws:

另一方面,工人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出卖劳动力的,资本家在劳动力上所支付的成本也就是劳动力价值,因此,工人劳动产出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资本家没有付出成本而得到的价值。不然,怎么能叫剩余价值呢?

所以,你把剩余价值也叫做成本价值,那么它就成了所投入的成本,而不是劳动产出的价值了。你还把它叫做剩余价值,那实际上就是把它说成了圆形的方,纯粹是自相矛盾。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082950-1-1.html
95 楼

============================

附录: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 G-W-G'。其中的 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p172)

=========================

我可以这样写一篇系统性的文章,你 wz 能写吗?你一写,就出洋相了,所以你永远不敢写系统性的文章。

黄佶,2024-10-2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10-21 09:35:05
复制代码
剩余价值如果不是成本付出之下的所得,难道是凭空可以产生与得到的吗?所以,剩余价值等一切收入,都是一定付出之下 的所得。问题是,这个成本并不一定是产品生产者的成本,而是别人的成本,是那些更低效的生产者的成本。因为这更低效的生产者的成本把市价维持在一个更高价位,从而使产品具有剩余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21 14:13:59
黄佶在这里又一次犯了他的完全不讲逻辑的错误。

例如,主贴中“我们的资本家愣住了”那一段中,我们看到了三个价值的概念;
1、马克思的“产品的价值”(我用w来表示);
2、马克思的“预付资本的价值”,(我用c+v来表示);
3、黄佶的“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他所说的“成本价值”(我用x来表示)。

由此:那一段中马克思的“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可以表示为“w=c+v”。

黄佶对马克思的这段话解释说:“‘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我称之为“成本价值”)。”

从黄佶的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推出,黄佶的“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成本价值”(x)就是马克思的“预付资本的价值”(c+v),因为只有x就是c+v,才可以由w=c+v而推出w=x。

反之,黄佶的“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成本价值”(x)如果是马克思的“产品的价值”(w)的话,那么按照逻辑,由w=c+v就只能推出x=c+v。

由此可知,黄佶“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成本价值”就是马克思的“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价值。
而他却用他自己的“成本价值就是预付资本的价值”来证明“剩余价值也是成本价值”,这就再一次犯了完全不讲逻辑的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21 14:53:32
剩余价值属于劳动成本,但不是资本家的成本,因为资本家没有为剩余劳动付费。

黄佶要分清这两个成本是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21 17:13:47
wzwswswz 发表于 2024-10-21 14:13
黄佶在这里又一次犯了他的完全不讲逻辑的错误。

例如,主贴中“我们的资本家愣住了”那一段中,我们看到 ...
前面的情况是工人只劳动了六小时,后面的情况是工人劳动了十二个小时,而第二个六小时劳动工人没有得到报酬。我已经标注得很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21 19:47:56
hj58 发表于 2024-10-21 17:13
前面的情况是工人只劳动了六小时,后面的情况是工人劳动了十二个小时,而第二个六小时劳动工人没有得到报 ...
你再狡辩也没有用,因为从逻辑上来说——
当且仅当你的“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成本价值”(x)就是马克思的“预付资本的价值”(c+v)时,才能并一定能由“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w=c+v)推出“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成本价值”(w=x)。

所以,从逻辑上说,你的“生产过程投入的全部价值”即“成本价值”(x)就是马克思的“预付资本的价值”(c+v),而不是马克思的“产品的价值”;从而,剩余价值根本就不属于你的成本价值,更不属于马克思的成本价值,即根本不属于马克思的预付资本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