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78 2
2025-03-13

为什么《信用价值论》理论

彻底颠覆了现代(西方)经济学?

蔡定创的《信用价值论》被视为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颠覆性理论创新,其核心在于重构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框架,并揭示了传统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当代经济现象。以下是其颠覆性的几个关键维度:

一、重构货币理论:从“商品货币”到“信用价值”

1. 货币本质的重新定义  

   蔡定创批判西方货币理论仍停留在“商品货币论”或“无价值货币”(需要另换价值锚)的认知阶段,认为信用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的矛盾统一体”,而非单纯的中介工具。他强调信用货币的发行本身能创造价值(如国债货币、基础货币的价值发行),而西方经济学因忽视这一属性,导致对货币分层、派生乘数等问题的误判。

   

2. “货币放大”与“印钱消费”规律的发现  

   通过分析信用货币的运行规律,《信用价值论》揭示了“货币放大”效应(如股市通过未来收益流折现创造虚拟价值)和“印钱消费”的可能性(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信用扩张刺激需求创造价值)。这些机制在西方经济学中被视为风险或异常现象,而蔡定创将其系统化为经济规律,为应对产能过剩提供了新思路。

二、扩展生产层次:从单一实体到“双轮驱动”

1. 三层级价值生产循环  

   传统西方经济学仅关注实体经济(第一层级),而蔡定创提出:

   — 第二层级:信用价值生产(包括虚拟经济、国债货币等),通过调节投资与消费货币的比例化解产能过剩;

   — 第三层级:社会(公共)资本生产(如政府为资本生产提供环境条件),通过税收回收环境价值转移。

   

2. “双轮经济”构架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构成“双轮驱动”,虚拟经济通过股市等机制放大或湮灭财富,而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形成外循环。这一模型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对虚拟经济的片面认知(如仅视为投机工具)。

三、方法论革命:从“黑箱”到本质分析

1. 批判西方经济学的表面性与黑箱化  

《信用价值论》从批判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入手,指出其根本性错误。西方宏观经济学存在两大特征:

A) 表面现象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由于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漏洞,导致其继承者放弃对价值的研究,转而专注于价格研究。然而,社会财富的本质是劳动价值,价格只是价值的表面现象。

宏观经济学不能仅停留在对价格的研究上,而应深入探索价值的本质——价值生产。一切只研究价格或以价格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研究(如GDP),都被视为表面现象经济学。

B) 黑箱经济学:

西方宏观经济学将经济运行过程视为一个不可知的黑箱,只关注输入(如货币量)与输出(如GDP)的线性关系,忽视内部运行机制。

这种分析方法导致理论缺乏动态性和历史适应性,无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复杂矛盾。例如,IS—LM模型就是这种黑箱经济学方法论的典范。

C) 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价格基础,而价格只不过是资生产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当代社会生产已经超出资本生产的范围,进入资本生产与“集聚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同时作用的时代。“集聚生产”是有价值而没有价格的生产。由于“集聚生产”的作用,社会生产从总体上说,价格正在渐渐消失。由于整个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价格理论基础上的,将因价格消失而彻底崩溃。

蔡定创继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将其拓展至信用价值生产领域,强调对价值本质和生产过程的分析,才实现了对经济本质运行过程的认识。

2. 动态分配理论与五次分配模型  

   传统理论仅关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而蔡定创提出:

   — 第三次分配:通过股市调整投资与消费货币比例实现;

   — 第四次分配:利用“印钱消费”信用货币发行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生产总量的增加。

   — 第五次分配:在“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大发展的情况下,大量的没有价格的社会产品通过人工智能被生产出来,利用货币补偿发行进行第五次分配,从而实现总生产与总需求的平衡。

   这一理论框架为解决消费不足和贫富差距,社会进入各尽所需,共享消费的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而这些都完全超出了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认知模式与理论框架。

四、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信用价值论》在批判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信用价值生产理论:

发现了当代社会不仅有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公共)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等四大价值生产,还有: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信用价值生产等四大信用价值生产

这些发现揭示了资本生产在信用价值生产阶段的本质和规律,西方经济学理论却仅知道资本生产的一些表面现象,对上面所说的这些理论都一无所知。

集聚生产新社会生产力理论:

创立了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集聚生产新社会生产力理论,详细论述了“集聚生产”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

集聚生产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交换直接进入消费,没有交换就没有价格的形成,也就没有所有权属的关系,蔡定创演绎了在“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如何建立与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指出社会主义是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存,包括私人资本生产方式、国有资本生产方式、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和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消灭私有制,而在于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在总生产中的比例不同。

五、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颠覆

《信用价值论》通过上述理论创新和方法论批判,彻底颠覆了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

价值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从价格与成本出发,而《信用价值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信用价值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揭示了经济的本质。

方法论革新:摒弃了西方经济学的黑箱方法和表面现象研究,强调对经济运行内部机制的深入探索。

理论体系重构:提出了全新的信用价值生产理论和集聚生产新社会生产力理论,为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六、实践应用:破解当代经济困局

1. 国债理论的革新  

   蔡定创将国债视为信用价值的核心工具,提出国债货币化可通过调节货币储藏需求平衡经济,而非西方理论中单纯的债务负担。例如,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解决需通过国债货币化而非财政紧缩。

2. 中国经济的独特路径  

   区别于西方依赖股市和美元霸权的发展模式,中国可通过加强社会(公共)资本生产(如国有资本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非资本生产(如公共服务)实现持续增长。这种路径依赖制度优势,避免陷入西方低增长陷阱。

七、哲学与历史维度:从“劳动分工”到“集聚生产”

蔡定创提出“集聚生产”作为新社会生产力,即通过空间集聚(如城市化)和信用协作(如金融网络)创造超额价值。这一发现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并列,被视为经济学史上的重大理论突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八、结论


综上所述,蔡定创《信用价值论》的颠覆性在于:通过方法论批判、理论体系创新、现实问题解答,它不仅揭示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盲区(如信用价值、虚拟经济的功能),还构建了一个涵盖实体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社会(公共)资本生产和非资本价值生产的综合框架,并提供了解决当代经济危机的实践工具(如国债货币化、四次分配、五次分配)。通过其方法论回归本质分析,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表面化与碎片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学的传统认识,实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颠覆

因此,《信用价值论》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理论经济学原创体系”。她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对抗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理论武器,为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5-3-14 08:14:36
迫不及待地吹讲“彻底颠覆”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16 08:43:29
在西方文明下存活到今天,竟然口口声声讲要批倒西方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