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ccggqq9@hotmail.com)
先谈反比定律。反比定律是主流价值理论中的共同定律,其内容是生产率提高后商品的价值反比降低,即 2=1 ,即现在的两件商品与原来的一件商品一样多,即过去买一件商品的钱现在能买两件商品。
==================================================
总体来看,马克思还是希望严格地依承科学的逻辑程序来建立其经济理论的,但是从《资本论》(1954年版,下同)中具体地看,他未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在一些关键的且基础性的地方大多一笔带过,缺少必要论证,如在说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间的倍加关系时,竟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还原是常常发生的”而概之。这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的旗帜下走上了主观意猜的道路,与边际论、效用论相比没有真正的优势。经典价值理论在大的原理上都同出一辙,都是反比定律的徒子徒孙。
在《资本论》中,从第一章开头至第9页的“它们只能是异量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原子”为止,是没有大问题的,这一部分阐述己说明他要探寻的价值是测量各商品大小的一种量-------即“商品的交换价值,也要还原为一种共通物,各代表这共通物的多量或少量”(第8页)。然而自后面给出抽象劳动这个概念之后,便将其探寻“量”初衷交给了斯密,开始了2=1的戏法,于是价值走向了神坛,而使用价值一钱不值。创造了使用价值但不创造价值者都是不劳而获,都是剥削者,------价值变成了可以吃也可以喝的东西,其效用远大于使用价值!
一、抽象劳动不成立
原文分析:
原文(第9页):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丢开来看,它们就还只留下一种属性。那就是劳动生产物的属性。但连劳动生产物也在我们手中变化了。我们把它的使用价值抽去,同时也就把它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抽去了;它不复是桌子,不复是房子,不复是纱,不复是任何别的有用物。一切可感觉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不能视为是木匠劳动的生产物,泥水匠劳动的生产物,纺纱劳动的生产物,或任何一种确定的生产劳动的生产物。劳动生产物的有用性质不见了,表现在此等生产物内的劳动的有用性质不见了,劳动的不同的具体形态也不见了。它们不复彼此区分,但全部还原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抽象的人类劳动。
这里的问题是:丢开使用价值后的商品为何一定只剩下劳动生产物的属性,而不是生产料资生产物的属性,或不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生产物的属性?马克思对此没作任何说明和论证,似乎在蒙混过关。显然在其它地方都是,商品体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的生产物;显然,不同东西的生产物所得出的抽象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而整个《资本论》的性质也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主观判断。
这段话在语言逻辑上的矛盾也是明显的,第一句话讲丢开使用价值后的商品只剩下劳动生产物的属性,第二句话却讲从劳动生产物中再抽去使用价值,-----既然是丢掉使用价值之后的东西,又何来再从中抽去使用价值?真不知是从谁中丢掉谁。显然仅凭人的劳动是生产不出使用价值,还如何从劳动生产物中抽去使用价值?马克思文学功底可不浅,为何出现这种小儿科的问题呢?不外乎是大的论证逻辑有错,他说不圆满。
纠正:
要纠正马克思的这个错误,就得先了解马克思的思路顺序。创立任何一种理论的思路顺序都与该理论的论证顺序不同,这大概是个公理。马克思可能是先看到剥削这个现象,然后再设法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有一种理念支配着西方世界,这个理念是“谁创造归谁所得”。显然,这种理念是高度自私的,也不曾有人证明这个理念的科学性。这个理念完全排除了人的另一个本性-----利他本性,绝不是科学的理念,仅是西方的宗教理念而己。这里不打算展开这个问题,只是强调所有的西方经济理论都是以这个上帝的定律为宗旨而建立的。譬如萨伊为了说明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就一定设法说明生产资料创造了价值;效用理论为了说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就设法证明增加的物品的效用递减了,没多创造真实的财富。马克思也一样,为了说明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就设法证明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可以说,所有经典的价值创造理论,都不是依承生产规律而建立的,而是依承“谁创造归谁所得”这个上帝的分配定律来定做的。在这里就连其本身的分配理论也突然蒸发了。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的分配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劳动价值论中根本不见身影。
正确的论证思路和逻辑是,必须严格依承生产规律建立价值创造理论,至于造创出的价值如何分配,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说剥削不能依生产来判断,而应依分配来判断。那么实际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呢?除极端情况,任何一个商品都人和生产资料等共同创造的,这样假如价值是马克思设想的那样,是商品的一种属性,则价值只能是人和生产资料共同创造的。单独的人和单独的生产资料都不可能创造出任何商品和任何价值。这种关系进一步说明我们无法从一商品的价值中鉴别出,人创造了多少,物创造了多少。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样的命题其本身就是违法的,割裂了事件的整体性,是不成立的。价值只能是劳动的整体创造的,我们不可能将创造的主体再细分。这同发电的原理一样,我们不能将发电的主体再细分到瓦缸和线圈,说瓦缸发了多少电,线圈发了多少电。显然,马克思的抽象法打破了商品生产的整体性。须特别说明的是,萨伊的三要素价值论同样打破了商品生产的整体性。
那么价值量是如何确定呢?完全按马克思的抽象法,我们可以将人和生产资料等统统抽去,一个不留,最后只剩下两种量,即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这两种量缺一不可,再不可能进一步抽象而保证商品生产的完整性不变。其中,劳动力已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指人和生产资料等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合力,与生产力等义。这种合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后,劳动对象便转化成劳动产品。不难得出,价值(量)等于劳动力乘以劳动时间,即:
Q = f·t
可见,价值仅是生产商品这个事件的量-----劳动整体的量。显然,如不考虑生产资料等便有马克思的价值。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交换,我们真正要计量的是生产商品这个事件的多少,而非使用价值的多少。【参见曹国奇“价值的度量及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一文,经济学家网站。】
实在不知道这位姓曹的作者是何许人,自己在家分析玩玩还行,公诸于众却不应该。
马克思理论确实有问题,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量上的不可比较问题也是马克思和以后所有经济学家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分析确实极大地推进了劳动价值理论。可能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力和不同劳动的不可比较,最终导致了西方主流经济完全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
如果理论分析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那么就不应该有所谓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力问题,否则作者的思路已经不属于劳动价值论范畴,作者用这种思路批评马克思的理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象那些不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通过另外一套假设前提,然后推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再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进行比较并对其理论进行批判的作法一样没有道理。
研究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承认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这不等于否认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生产资料显然促进了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正是这种影响和制约决定了生产资料参与分配的可能性。但是,不同生产资料的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大小是完全不同的,同一种生产资料在不同时期的这种影响与制约作用也不一样。这取决于某一种生产资料的数量和社会商品生产对这种生产资料的依赖程度,因而其参与分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不同生产资料对社会商品生产的边际影响的大小。例如,历史上,天然的水资源曾经很丰富,尽管水对于农业生产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但由于水的数量多,其对社会商品生产的边际影响很小,因而没有人可以凭借对水资源的所有权获取收益。但是,当今社会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对社会商品生产的边际影响比较增强,以致于控制水的人可以参与价值分配了。相信五十年前浙江围山造湖的时候,可能当地很多人不愿意,但是现今即使上海人出很高的价钱,浙江人也不愿意把千岛湖的水引入上海。
如果理论分析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那么就不应该有所谓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力问题,否则作者的思路已经不属于劳动价值论范畴,作者用这种思路批评马克思的理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象那些不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通过另外一套假设前提,然后推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再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进行比较并对其理论进行批判的作法一样没有道理。
.要真正理解劳动价值论,关键是要理解价值的“耗费性”。上述这段话是对的,因为它指出了价值的效用性,而与价值的耗费性有所不同。
劳动耗费形成价值,并且对于马克思来说,“必要劳动的耗费”才有资格形成价值,是最关键之点。
批判的就是“研究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承认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这不等于否认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改成“研究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这不等于否认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你咋办?那就只有打嘴仗了,谁的分贝大谁就是真理。
看见阁下这话就象看见罗马教皇,学术做到这份上也够可以的。一些极左份子都还要分析一下我批判马的那段话对错与否,看来极右更可悲。
那我劝你就不要在研究马克思经济学和劳动价值理论了。你可以专心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因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与你的观点完全相同,不承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按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争论理论前提是没有意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不与那些不承认经济人假设前提的人进行辩论,因为这是这个理论的前提。你又何必非要攻击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呢?真不知道你的专业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或者是在妄想抛弃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去发展劳动价值论。当然,你如果自认为是天才,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所谓的物化价值理论,但切记不要标榜自己在发展马克思经济学。请不要在理论前提上打嘴仗!
怎么骂我的两帖发言不见了。
我才不想跟马克思争论呢,但又摆不脱他的阴影。这几帖都是回击别人旧帖。
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不与那些不承认经济人假设前提的人进行辩论,因为这是这个理论的前提。这种砣鸟行为不值提及。有史以来也只有经济学中才有这种“君子风度”,罗马教皇火烧反对者不是无赖之行为,只是不君子。
这可能是你受了国内经济学界的影响过深,高估了经济学的能力了。至少我自己从来不相信有绝对正确的经济学理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只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现实世界,不要受某一种理论的误导,或者以一个理论的参考点去看待另一种理论。
学习经济学只是在教你学会更理性地思考,不要盲目崇拜,否则你最终要上一个比你更为理性的经济学家的当的,既丢了灵魂,还赔了钱。当你试图探讨经济学理论问题时,不要轻易用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词汇,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后忠告。
当他人要与你进行阶级斗争时,你的不要用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神话就会自动瓦解和破产了。
任何实际的谬论,往往总是不勘一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3 15:03:48编辑过]
楼上可能是一位超人,口气太大了。当你想挑包括马克思经济在内的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谬误时,一定要担心自己很可能已经陷入一种更大的谬误。
请记住经济学本身没有一个绝对真理的理论。我不相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经济学理论,但我愿意设法理解各种经济理论,如果这种理论可能帮助我认识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
任何狂妄自大都是经济学的天敌。在中国,经常有所谓的经济学家由于理论上的争鸣而相互憎恨;而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很多理论论敌却是最好的朋友。前者是在进行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争斗,后者是在进行理论探讨,相互促进对现实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这可能是你受了国内经济学界的影响过深,高估了经济学的能力了。至少我自己从来不相信有绝对正确的经济学理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只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现实世界,不要受某一种理论的误导,或者以一个理论的参考点去看待另一种理论。
学习经济学只是在教你学会更理性地思考,不要盲目崇拜,否则你最终要上一个比你更为理性的经济学家的当的,既丢了灵魂,还赔了钱。当你试图探讨经济学理论问题时,不要轻易用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词汇,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后忠告。
我看经济学主要是将一个角度将成全面,所以我提出叠加原理合并各理论,但没人理解。我是痛恶门派的,仓包括意识形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4 8:17:06编辑过]
楼上说得很对,不能光景仰前背而自卑,需要超越他们。但是,如果随意批判一种理论的另一种结果,通常会形成对另一种理论的盲目崇拜。
我自己既不随意批判一种经济理论,也不景仰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因为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既反映了他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智慧。经济学们是一门非常现实的学问,我们一定要理解前人的理论,然后在现实中发展有意于中国这个时代的经济理论。
海归们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只理解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有的甚至只是一知半解),在对中国的问题知之不多的情况,就要指手划脚。特别是其中可能还有一部分人拿着美国的护照或绿卡,随时可以撤退成为发达国家的子民,所以只要能从国人身上捞一把,全然不顾国人的死活,就符合他们利益最大化原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 21:31:01编辑过]
大家都知道,劳动这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大家还知道,一个概念有内涵有外延。 将普通逻辑应用于劳动概念,则有内涵与外延的劳动。内涵的劳动,就是抽象的劳动。外延的劳动,就是具体的劳动。 人这个概念,也是这样。具体的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好人,有坏人,有男人,有女人,有大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工人,有农民,有教师,有学生,高矮胖瘦都有,还有残疾人,等等,都是具体的人。抽象的人,就抛弃了这些具体的东西。 所以说,马克思区分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应用普通逻辑而已。
一切产品,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人和生产资料等等共同创造的。 例如人使用马耕地,就并不是人和马一起耕地,并不是人力和马力的合力,而完全只有人力。 马的力量,在耕种过程中,是被人已经获取了的力量了。就是说,这里的马力,本身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了,就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了,就是为人所拥有的力量了。 人类的马力,耕起了田地。这个结果,也是人创造的,是人利用自己获取的马力完成的。
马和人,并不都是生产主体,人是唯一的主体。马的力量,成为人自身的力量了。 换句话说,人类的生产力,并不是人力+马力的合力。 打个比方说,罪犯杀伤了路人,这个结果,这个事实,完成由罪犯创造,不是罪犯和凶器创造的。
人类获取自然力,这个获取,本身就是人类的创造,本来就属于人类生产力。 人类生产过程当中的自然力,已经就属于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果了,已经就是被人类获取的东西了。换句话说,被人类获取的自然力,本身就是个人类产品,本来就属于人力了。
如果认为,大自然会让马自动的给人干这干那,那是不符合常识的。 而空气,能够自动为人类服务,不需要人的任何命令或者暗示。但是,空气不属于人类产品,商品。除非是人工空气等。
如果认为,是罪犯和凶器共同发力,创造出人身伤害,那么,在凶器之外,支持罪犯的空气、大地,也是同谋了。因为,没有空气和大地,是无法创造和完成人身伤害的。最后,宇宙进行了谋杀。 如果认为,人和马共同完成了耕种,人力+马力的合力共同创造了耕种,那么,人体里的水力、铁力、钙力等等,是属于人力呢,还是自然力呢?那么,还有人吗?
人类捡拾鸡蛋,野鸡就失去了孩子,人间就产生了鸡蛋。从无到有。 这一点,是不证自明的啊。 我们不能说:因为鸡蛋是母鸡下的(生产的、创造的),并且鸡蛋自身等同于鸡蛋自身(没有物理学等的差别),所以,“人类劳动使鸡蛋从无到有的出现在人间,使其成为了人类的鸡蛋”是错误的说法。 我们也不能说,我打人的时候,根据物理学等等,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所以,就谁也没有打谁,或者是双方都打了。当人类通过劳动过程,从大自然哪里偷抢来了鸡蛋,那么,这完全由人类一手造成,而并非是人类和母鸡、鸡蛋共同进行了偷抢鸡蛋的活动,以双方的合力创造出了、生产出了人类市场上的鸡蛋。
地球经济论坛 → 经济相关——无所不谈 → 『 经济沙龙 』 → 抽象劳动不成立 http://www.dq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2055&replyID=67429&star=3&skin=
尼采认为:新的真理的发现和新的价值的创造在于人的生命,除此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强调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最根本的是要说明一切商品在本质上是由人用生命创造的,现代商品的量也就是由众多生命积累的量。因此,依附于生命的技能、具体劳动都应该有向自己劳动成果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力。也就是说,凡是向社会提供劳动的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享受、管理社会成果积累再积累、剩余再剩余的权利!而不应该由人们用生命创造的物来僭越生命的权力!这应该是现代人权的本质意义!更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尼采认为:新的真理的发现和新的价值的创造在于人的生命,除此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强调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最根本的是要说明一切商品在本质上是由人用生命创造的,现代商品的量也就是由众多生命积累的量。因此,依附于生命的技能、具体劳动都应该有向自己劳动成果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力。也就是说,凡是向社会提供劳动的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享受、管理社会成果积累再积累、剩余再剩余的权利!而不应该由人们用生命创造的物来僭越生命的权力!这应该是现代人权的本质意义!更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