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654 21
2008-11-03

政治经济学史简论及错误思维批判

一、从政治经济学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名称由来,不是无缘无故的。
     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蒙特克里因,他于1615年出版了《论政治经济学》一书。但是,正如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史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评论的,提出“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是他惟一的功绩。该书是平庸之作,毫无创见”。但从此以后,人们接纳了这个词语,古典经济学家如大卫•李嘉图,穆勒、马尔萨斯等等,无不采用这个词语。


       蒙特克里因是法国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是商人利益的代表。商人和代表商人利益的经济理论家认为,商业的发展和商人利益的扩增需要得到国王和政府的支持,冠上“政治”二字,就突出了经济在国家生活中也包括国王、政府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以取悦国王和政府,求得资助。商人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在法国属第三阶级,屈居僧侣和士兵之后。同时,分封的封建制度下,国王也需要商人的钱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所以,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蒙克莱田对国王真是揣摩透了,加上“政治”二字给国王呈上《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之所以会为人所接受,不得不提到古希腊的政治学。现代社会的各种理论成果,哲学、数学、物理学等等,都文艺复兴时代从古希腊文明中发展而来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文明中极其重要的一本著作,从而把“政治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形成哲学、数学、政治学与艺术的学科分化。亚里士多德考察了一百多个希腊国家的宪法,把希腊城邦政治的国家统治形式分为王权政体、贵族政体和立宪政体,三种政体的对立形式是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他认为贵族政体是最为理想的政体。他还提出 “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按其本性必须结合成共同体才能生存,国家或城邦由些而来。


      从学科的分化来说,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总面貌出现,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学科,政治经济学借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政治”的名称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政治经济学一出现就把商人与政权的代表——国王联系起来,即为商人利益服务,又为国王统一中央政权服务,进而国家为商人的利益保驾护航。然而国王却不知道,商人把他绑上了利益的战车之后,当极权政府不能够继续为商人谋利而损害商人利益之后,商人便抛弃了国王,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就是在国王被捆绑之后、被抛弃之前出现的。亚当斯密论述的是国王你不要管商人的经济活动,你管军队、司法、公共利益和赋税就行了。国王说,好,你说的不错,我同意了。“不,还不够”,李嘉图跳出来说,“赋税不是你想收多少就能收多少,要拔最少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 李嘉图认为,税收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为此,税收额应尽量压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从此,商人(资本家)认为,国王插手生产是个错误,国王收税也是个错误,国王是个错误,于是国王便被资本家抛弃了。


       当国王被抛弃之后,“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概念对商人来说也就不在需要。自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开始,经济学抛开了“政治”,不再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只研究如何最大化的生产,即“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科”。

二、经济学的重建:“政治”的回归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注定是个错误。在1929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出版36年后,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一场“伟大”的萧条时期,并一直持续到1936年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 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通论》标志着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破产,即不关注分配而只关注生产的经济思想会严重损害资本主义生产。依照《通论》发展的宏观经济学,最初作为马歇尔经济学的补充出现,后与之并列,最后后者只作为一般性的分析而出现,宏观经济的状况才是安排生产的依据。


       大萧条是生产论的第一次破产,带来经济学对国家政权的关注。通胀是生产论的第二次破产,从而引发了对西方经济学根本性的反思,即经济学不可能脱离“政治”,经济学需要回归“政治”,于是制度经济学派、福利经济学派、新政治经济学派从此诞生。


三、各种错误的经济思维
         1、“马克思放弃使用价值的研究,是其最大的错误”、“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虽然由重商主义的蒙特克里因发明,但其学科起点却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商品是丰富多彩的,但却存在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亚当斯密认为这种交换存在一个共同的属性——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对不同使用价值交换的理论抽象,即抛开商品的“有用性外壳”研究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内在规律,由此亚当斯密开始了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

       所有的学科、理论,都是对现象进行抽象之后而建立的。这些对“使用价值”死抱着不放手的人,根本就不懂何谓“抽象”。他们只知道花钱可以买苹果,苹果可以吃,交换的理由就是“苹果可以吃”,没有不存在所谓“价值”,“吃”就是价值。他们不知道,他们一直学的经济学,就是亚当斯密放弃“吃”的价值而建立的。亚当斯密要是和他们一样,只知道“吃”的价值,怎么能够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他们学了经济学,却反过来攻击亚当斯密放弃“吃”的价值的错误。


       2、“微观经济学是资本、资源、管理、劳动参与分配的理论”


       老实说,我真觉得中学政治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个错误。没有一定的政治学、历史学和数学思维的人,是很难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个中心论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句话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的潜意识,大部分的中国人以此来理解微观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的生产的最优化,必然是分配的最优化且不可变动。
        虽然微观经济学自成体系,但其理论的中心原点是生产论,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息都是一种外生变量,因此,把微观经济学理解为分配论是受马克思影响而形成的错误理解。
     

  3、“物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
       自金钱被发明以来,“金钱万能论”的认识就出现了。“稀缺的东西”不是无法获得,只是因为你出价不够。物的稀缺性具有价值,不过是金钱万能论的另一个侧面而已。自古以来,国王的爵位、皇帝的官职、基督教的荣誉,这些都是“稀缺的”,但金钱能够买的。难道“爵位、官职、荣誉”都具有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15:11: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3 14:11:00

这篇文章一、二标题之间还应该有一个部分“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适应性批判”,可是这部分太复杂了,有时间再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 14:24:00

学习一下!

先生在文中谈到“这些对“使用价值”死抱着不放手的人,根本就不同何谓“抽象”。”,那就先向先生学习一下何谓抽象吧!请先生先解释一下何谓抽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 15:10:00

我们可以从浮力研究开始谈论什么是“抽象”。

众所周知,浮力研究始于阿基米德,经典故事是测量王冠金纯度的,所以浮力原理也成为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研究结果是:皇冠所受浮力等于排出水的重量,即浮力与皇冠浸入的体积和水的密度有关。

这里皇冠和水都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而密度是重量(应该是质量,但这个时候不存在重力系数这个概念)与体积的比,密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概念。浮力与具体的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关系?有。浮力于具体的可测量的体积有没有关系?也有。那为什么我们放弃具体的可以直接测量的质量和体积,而用密度这个不可测量的抽象概念呢?

这是因为一个正确的抽象,是理论发展的基础。浮力与两种物质的密度有关,这样我们不必论证是否只有皇冠浸入水中才有浮力,皇冠浸入油、水银等等液体,甚至放在空气中,也受到空气浮力。

人们对空气浮力的认知,使得空气质量可以得到测量,地球的质量也可以测量。通过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我们进一步可以抛开“重量”这个概念,寻找到重力系数和万有引力定律。这样,浮力便不在与密度有关系了,而是地球引力的一个表现。

再进一步,浮力既然与矢量运动有关系,那么物体在直线运动而不是在下落中收的阻力也就好解释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便由此发展而来。

死抱着“使用价值”和“效用”不放,就是对“抽象”这个基本科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他们只能从具体的东西进行分析和论证。

假若物理学家不发明“密度”这个概念,而和经济学家建立效用公式一样建立浮力公式,浮力是所有物体与浸入液体的函数关系,U浮=F[(皇冠,水),(皇冠,油),(皇冠,水银)]。你说,人们会发现重力系数、万有引力和流体力学理论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 16:01:00
以下是引用枫之华舞在2008-11-3 15:10:00的发言:

我们可以从浮力研究开始谈论什么是“抽象”。

众所周知,浮力研究始于阿基米德,经典故事是测量王冠金纯度的,所以浮力原理也成为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研究结果是:皇冠所受浮力等于排出水的重量,即浮力与皇冠浸入的体积和水的密度有关。

这里皇冠和水都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而密度是重量(应该是质量,但这个时候不存在重力系数这个概念)与体积的比,密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概念。浮力与具体的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关系?有。浮力于具体的可测量的体积有没有关系?也有。那为什么我们放弃具体的可以直接测量的质量和体积,而用密度这个不可测量的抽象概念呢?

这是因为一个正确的抽象,是理论发展的基础。浮力与两种物质的密度有关,这样我们不必论证是否只有皇冠浸入水中才有浮力,皇冠浸入油、水银等等液体,甚至放在空气中,也受到空气浮力。

人们对空气浮力的认知,使得空气质量可以得到测量,地球的质量也可以测量。通过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我们进一步可以抛开“重量”这个概念,寻找到重力系数和万有引力定律。这样,浮力便不在与密度有关系了,而是地球引力的一个表现。

再进一步,浮力既然与矢量运动有关系,那么物体在直线运动而不是在下落中收的阻力也就好解释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便由此发展而来。

死抱着“使用价值”和“效用”不放,就是对“抽象”这个基本科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他们只能从具体的东西进行分析和论证。

假若物理学家不发明“密度”这个概念,而和经济学家建立效用公式一样建立浮力公式,浮力是所有物体与浸入液体的函数关系,U浮=F[(皇冠,水),(皇冠,油),(皇冠,水银)]。你说,人们会发现重力系数、万有引力和流体力学理论吗?

请先生注意:我问你的是抽象是什么,也就是,抽象指的是什么意思。而你却在这里解释了一下正确的抽象是多么有用,这一点就不劳先生来提醒了!还是请先生来告诉大家抽象是什么意思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 16:21:00
以下是引用刘保强在2008-11-3 16:01:00的发言:

请先生注意:我问你的是抽象是什么,也就是,抽象指的是什么意思。而你却在这里解释了一下正确的抽象是多么有用,这一点就不劳先生来提醒了!还是请先生来告诉大家抽象是什么意思吧!

你既然明白了什么是正确的抽象,还问“抽象”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