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
批判斯密的购得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跟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但是交换价值本身并不是价值。
并不是全部的交换价值都必然是价值:
李嘉图把生产资料和资本等量齐观,从而不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历史的阶段,而是当作了从来就有的生产制度。
指出,价值可以派生出收益,但价值不是由收益组成。
P410
在李嘉图那里,由于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是从来就有的合格永恒不变的生产形态,因此,在他那里,资本主义那种纯粹为交换而生产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就成了唯一的价值形态。于是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价值。一个单位商品的价值是由其它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于是在这里,两者都是等量劳动的耗费所交换的结果。
P412
劳动和价值
在李嘉图那里有:
必要劳动——使用价值
但没有:
社会必要劳动——交换价值
他没有能抽象出价值来,而只能坚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但这一点,没有完整的价值形态分析,就会导致无法说明购买的劳动却不等价地生产出了超过所购买劳动的价值的价值。
李嘉图只是在地租理论分析中说明了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决定了必要劳动时间。但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依然是个别的而不是社会的。
P414
由于在李嘉图那里,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完全等同的,于是就导致了他不能说明商品的交换价值背离价值的现象。这使得他企图引进利润作为价值的另一个决定条件,而由于他没有完整的价值形态分析,所以,他不明白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而导出剩余价值的途径。
P418~434
对李嘉图的注释,最矛盾的莫过于庞巴维克:
一方面说劳动价值论是被马克思主义者硬套到李嘉图头上的,另一方面却说,劳动价值论在斯密和李嘉图那里是被当作公理不加说明地提出来的。
试图攻击马克思和自以为支持马克思的很多人都对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基本上都是要么把马克思的学说当作李嘉图的学说,要么就是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抄袭了李嘉图的思想。
个人认为,这里太多拖沓。这也显示了该书的部分章节没有必要。因为时代已经把这些小丑给忽略掉了。他们这些人在今天,即便是经济学专业人士中都听也没听说过。
一本著作不是对一切时髦的和当下流行的争论都去回应。很多争论,争论的双方明显都思维不清和逻辑混乱,甚至把应该论证的前提当作已经是不证自明的前提的解释就没有必要提及了。
比如前一阵那种国企性质是否决定于国企人数和国家有无必要存在产业政策之类的辩论纯属研究上空虚庸俗而无所事事的表现。
P438
继承了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但也发现,斯密那里所谓资本的固定和流动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仅表现在资本在实物形态的损耗上,也表现在其价值的更新周转上。
所以,李嘉图根据资本是否用来维系(支付)劳动(力)来区分资本。在他那里,算作流动资本的,只有工资。
P440
李嘉图正确地把利润和工资看成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两个部分。但是由于他没有价值形态分析,他也就不能从他自己资本形态的分析中推导出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变动的影响,从而也就不能用劳动价值论说明资本构成变化对利润变化的背后原因。
分配论
在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时,可变资本与利润的对立性和利润与地租的矛盾(略)。
利润递减规律
李嘉图:土地肥力递减——食物价值提高——劳动工资提高——利润减少。
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降低。
列宁:土地肥力递减乃至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
显然,马克思的利润更具有决定性,而李嘉图的理论只是相对的正确。
关于地租
由于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所以,他认为是因为农产品价格提高了,所以产生了地租。而只有进口谷物,才使得农产品价格降低,同时也就压低了地租。在本质上,李嘉图是赦免了地租的罪过的,他所要做的是宁可损害地主的不劳而获的利益,也要保护资本家的利润。
关于工资
工人数量和工资的比例关系
意识到了机器所挤出的劳动力转移到其它岗位上去是有条件的。而且还有量上的不同变化。
在私有制下,只有当技术发展出现全新的产品,且这部分产品能通过被富有的资产阶级消费从而形成被扩大生产的需求之后,为新机器所挤出的劳动力才可能转移到新的工作中去。
关于地租
四个要点
肥力递减——最劣等决定价格——级差导致地租——资本竞争导致地租归属地主。
李嘉图的宏观经济矛盾
一方面他说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当自己能提供什么别的新产品来提供交换时,无穷的需要才是现实的需要。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矛盾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