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说起来,这一章我本想年后写的,一来时间上更宽裕,
二来我比较喜欢这部分,这一章也确实也能够引发讨论,
年后的人气比较旺,这样比较容易出精彩的讨论。
可是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变化的,一个“正外部性”让我感觉到,现在写这个帖子,其实也不错。
(不过如果是这样思考,那就不存在“外部性”了,呵呵。)
言归正传吧,首先是教材的安排(序言写的很漂亮,直接用了啊):
在B节,从一种最简单的情形入手开始我们对外部性及公共物品的探讨,即经济中只有两个经济单位,其中一个行为人所从事的活动直接影响另一个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将说明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竞争均衡的无效性。然后,我们考虑处理这个间题的三种传统解决方式:份额制、税收和鼓励基于外部性程度的分权契约。这三种方式的最后一种暗含了外部性的存在和某些商品市场不存在之间的某种联系,我们将对这个问题作细致分析。
在C节,研究公共产品。先推导出一个标志着公共产品最优水平的条件,然后我们来说明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无效性。此时帕累托无效可视作是由于某些商品的消费者免费格车问题的外部性带来的。我们也将对免费搭车问题的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进行讨论。原则上,基于数量的干预(这里指由政府直接供给)和基于价格的干预(税收和补贴)都能纠正这一问题。相比之下,分权议价和基于市场的竞争性解决办法却似乎不太可行。
在D节,回到对外部性的分析。研究一些例子,其中许多经济主体既带来外部性又受外部性的影响。涉及多方经济主体的外部性可以根据该种外部性的可耗竭性(或私有性或可竞争性),或不可耗竭性(或公共性或不可竞争性)分类。我们将讨论市场解决办法对前一种情形是行之有效的,对后一种则显得十分无力。因为这后一种外部性具有公共物品(也许这种物品是不好的东西)的某些特征。确实,这样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被认为是严重社会问题的外部性(比如:水污染、酸雨、人车拥挤)都以一种不可耗竭的多边外部性形式出现。
在E节,将分析在这些背景下可能产生的另一个问题:个人也许会由于自身利益而对一些关于外部性效应的信息秘而不宣。我们发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影响私人或政府为达到最优结果而做的努力。
在附录A中,我们将分析外部性和技术非凸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我们将探讨非凸性对于我们分析的意义。
(最后这部分,不知我有无能力做到,希望高人相助。)
OK,让我们开始!!
 
                                        
                                    
外部性
定义:
只要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一个厂商的生产可能性,
受到经济中另一经济单位行动的直接影响,则存在外部性。
这是个描述性的定义。
MWG对这个定义的解释如下:
一个对外部性很完善的定义往往是晦涩难懂的,因此,非正式定义能够为研究提供一个有用的起点。
这个定义隐含了一个容易带来混淆的非常微妙的观点:“直接”意味着排除一切受价格调节的影响。
举个例子,外部性存在是指,当一个渔场的产量受其附近石油精炼厂排污量影响时,这这和渔场的利润会受石油价格的影响,比如出海捕鱼的燃油价格等,存在根本的不同。书上说,这后一种情形的效应称作货币外部性,它存在于任一竞争市场,但是它并不造成任何无效性。
因为对于价格接受的行为,市场是保证帕累托最优结果的精密机制:这隐含着外部性的存在并不仅只是一个技术现象(应如何理解“技术现象”?),它也是现存市场集的一个函数。
我个人认为,还应该强调一点:
外部性的释放者的效用,不受外部性的承受者效用的影响,否则这就不是外部性了。
例如主楼里我说的,年前发帖可能对期末考试的朋友们有正外部性,但如果这种“好处”影响了我自己的判断——我认为应该因此早完成这个帖子,这就不是“外部性”了,因为各位同学的进步,就是我自己的最大收获(也许正好相反 ),我的“效用”被别人的效用所影响了。(过年了,拍拍各位的马屁
),我的“效用”被别人的效用所影响了。(过年了,拍拍各位的马屁 )
)
然后下面是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的过程,不好编辑,各位想必都有书,看491-493页就好了。
这里只说两个问题:
1、为何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对于计价物商品采取拟线性形式。(换言之,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
2、正外部性下,受到外部性影响的主体的效用一阶导数曲线是何种形状?

明天给出答案——我先学习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6 15:26:46编辑过]

外部性解决的三种方式的前两种(主角上场前的垫场戏)
我们已确定了当存在外部性时的竞争市场的无效性,现在我们来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三种可能的办法。
我们首先看一下由政府实施的限额制和税收制,然后来探讨一种可能性——即通过只是鼓励消费者间根据外部性程度进行讨价还价这样一种很少政府干预的方式而使外部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科斯因此获得诺奖。)
外部性问题的传统解决方式包括限额和税收。
为实现有效性,政府干预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控制带来外部性活动的本身。政府只需规定h不得多于最优水平P。在这种约束下,消费者1将确使其外部性水平限定于hc上。
为了恢复最优解,政府的第二个选择是对带来外部性的活动征税。
这种解决方式称为庇古税,由庇古(1932)提出。该种方式下,假设消费者1为每一单位h需付税t,则不难发现,当税收数量上为受外部性影响的一方的边际(数学上表现为效用函数的导数的负值)时,可使外部效应达到最优水平。那么,必然地释放出外部性的一方,会选择一个量使其效用最大化,而这个最大化,正是双方总效用的最大化。
书上是这么说的:
在最优解时,为恢复最优性而征的税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效应。即它恰好等于消费者2为使h略少于最优水平人e所愿意支付的数额。当面临这一税收时,消费者1被有效地引导着进行个人成本——收益计算,以内部化她施加于消费者2的外部效应。对于存在正外部性的例子,这些原则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我们设定对每单位h所采取的补贴形式(即消费者1为自己所带来的1单位的外部性所接受的一定补偿)。
对于庇古税的解决方式有另外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我们既可以通过对外部性征税,也可以通过对外部性的减少进行补贴的方式得到最优解。这是指对外部性制造者提供补贴来解决“不降低福利而减少h”的问题。
(我个人有个小想法,也可把此补贴支付给受外部性影响的主体一方,或者直接向释放方征税后,支付补贴给承受方,这样是否能在不降低整体福利的前提下,兼顾公平?而且征税额还下降了一半。)
第二,必须对带来外部性的活动直接征税。
比如,假设消费者1放出很嘈杂的音乐,我们不是对放嘈杂音乐的行为本身征税,而是对音响设备的购买征税。一般地,这样并不会使最优解得以恢复。消费者1只会被诱导减少对音响设备的消费(也许她将只买CD机,而不是既买C}机又买录音机),但无论她使用何种音响设备,她都会将音量调得很大。关于这类问题的一个普通的例子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对其产出量征税将使厂商减少产出水平,但也许对其排污却没有任何影响(或者,更一般地说,也许影响极小)。
通过对产出征税能恢复最优解只存在于一种特殊情形下:排污量和产出水平有固定的单调关系。在这种情形下,排污量大小可以根据产出量得出,对产出征税实质上等于对排污征税。
第三,理论上,税收/补贴制和份额制在获得最优解的有效性上是一样的。但是,政府必须拥有关于外部性给两个消费者带来的损益的大量信息,这样才能设定最优份额制或税制。反过来说,当政府并不拥有这一信息时,这两种方式一般说来是并不等效的。

这些铺垫和讲解都是为了下面一帖对市场解决外部性思路的准备,欢迎继续关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6 13:45:08编辑过]

外部性的议价——可交易的产权——科斯定理——市场的深化和扩展能够解决外部性吗?
关于外部性问题的另一解决方式是,尽量不采取直接干预的形式,而只是保证某些条件成立,让问题双方可以自己就外部性水平达成最优协议。(市场解决思路。)
假设对于产生外部性的活动我们确定一个产权。我们将一个“不得有外部性”的环境的产权配置给外部性承受者(简称B)。在这种情况下,外部性释放者(简称A)在没有承受者的准许下就不得从事将导致外部性的活动。
为简单起见,设想双方的讨价还价采取这种方式::
B出价,即允许有h量的外部性但同时必须有T的补偿,A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这个价格。A会接受这个价格,条件是——(当且仅当)她的福利水平至少不低于她拒绝这个出价。因此,B将选择她的出价以满足A的这一要求。(还记得纳什均衡吗?)
注意,在两者谁控制的产权,对于获取最优解而言并不是重要的。比如,假设反过来是A有权随心所欲地带来外部性。同样B会为此付出T,以换取A的降低外部性到h。
(这段是我的思路,不是书上的,请批判)由此我自然而然的想到,如果两者共同分享这个产权,“清晰”的分享,应该同样能够做到市场解决。但问题在于,“清晰”的分享,在现实生活中,比之完全占有产权,存在更多的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更难于执行(但仍然是存在可以执行的可能的)。但是,如果(实际)产权缺失了,这和“清晰分享”是绝对不同的,请注意。
(书上是这样说的)界定清晰且可实施的产权的存在是这种议价过程发生的基础。如果产权没有清晰界定,就不能确知是否A必须征得B的同意方可以带来外部性。若产权是不可执行的(比如h的量不易测度),那么A就没有必要从B那里购买可从事产生外部性活动的权力。基于以上原因,往往是由于缺乏关于产权这方面的法规制度阻碍了最优结果的形成。
这样,我们再次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科斯定理:
如果外部性可交易,那么无论产权如何配置,讨价还价将会得到一个有效的结果。
(这个图比较重要,我还是抓了,其他的自己看书啊。)
图中我们描述了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可能性集。
集合边界上的每一点都对应外部性水平h。的一种配置。a、b点分别对应着没有任何转移支付的情形下,外部性水平为0和h*时的效用水平。它们代表着产权已配置(分别配置给A或消费者B),但还未进行讨价还价时的初始状态。
在我们所采用的特别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将出价权交于B,A只可接受或拒绝),议价后的效用水平分别为点f和点e。如果反之,议价权(即出价权)在A手中,议价后的效用水平将分别是d点和c点。其他的议价过程将会达到线段[f,d]或线段[e,c]之间的某些点。
由于政府所应掌握的信息量不足,以这种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较税收制和份额制有很大的优越性。消费者更了解了解彼此的(请注意,是“彼此”,请使用博弈论的“共同知识”理解下。)偏好,但政府却几乎完全不可能。但是还是要强调:就关于外部性的讨价还价而达成有效解而言,消费者知道彼此偏好是很重要的,当经济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不知道对方偏好时,议价方式并不必然带来有效解。(下面还要探讨。)
这三种方式(包括政府的两种)还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这一段真是点睛之笔,太棒了!)
第一,当两个经济单位都是厂商时,一种有效的议价形式是将其中一个工厂出售给另一个工厂。合并的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将外部性完全内部化。
(但是。注意这一结论是假定工厂所有者对工厂有充分控制权。在更为复杂(也是更现实)的背景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者必须雇佣经理,而经理的行动是并不能被完全控制的,所以工厂合并的结果和基于外部性的协议并不一定一致。)
第二,注意这三种解决办法都要求带来外部性的活动是可测量的。这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在很多情形下,这种测量或者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者花费很大(比如测量空气污染或噪声)。一个合理的损益计算应该将这些成本都考虑进去。如果测量过于昂贵,那么,最好的办法也许是让外部性继续存在。
最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
既然讨价还价能达成最优结果,这暗含着外部性和市场缺失之间的某种联系。就是说,这已经不是市场失灵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市场是否能够有一个正常运行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基础)的问题。
毕竟,市场体系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交易机制。假设产权界定清晰且可有效的执行交易,并且存在一个竞争市场用以交易一种权力——是否可以从事带来外部性的活动的权力。那么就可得到最优解。
因此,外部性的产生从本质上看是缺乏某种竞争市场(这一观点最初由米德提出,后由阿罗(1969)进一步发展)。确实,回想我们对外部性的最初定义—定义,明确规定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必须直接影响另一经济单位的福利水平或生产能力。但是,一旦存在一个有关外部效应的市场,每一消费者将自行决定在现行价格下她将消费多少外部性。
不过,在当前例子中关于存在一个外部效应竞争市场的想法是极不现实的:这个市场只有一个卖主和一个买主,价格接受是不可能的。但是,最为重要的那些外部性往往由众多经济单位生产并由众多经济单位感知。因此,我们可以期望在这种多边背景之下,价格接受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假定,于是一个关于外部性的竞争市场会得到有效结果。下一步我们将分析多边外部性,我们会发现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依赖于外部效应的“私有性”或“公共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6 19:02:39编辑过]

公共物品
在该节,我们研究一些商品,它们和我们目前所分析的商品不同它们的消费具有“公共性”。这些商品被称作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商品,某一经济单位消费一单位该物品并不排除别的经济单位对该物品的享用。
有些不同的是,公共物品具有不可耗竭的特性:某个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对其他人的有效供给。
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出于某一目的运用知识,并不妨碍将知识用于别的目的。(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对“物品”有更深的理解。)作为对照,我们到目前为止所研究的商品都假定具有私有性或可耗竭性。也就是说,某个人每多消费1单位商品,另一个人将相应地少消费l单位。
(这里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注释:某些中间的情形是可能存在的,即某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别人的消费。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密集效应(见下面对此问题的讨论)。所以,绝对不可耗尽的商品有时是指此的公共物品。)
我们也可以根据是否可排除个人从公共品处受益来区分公共品和私人物品。每一种私人物品都是自动排他的,但是公共物品却未必具有这些性质。比如专利制度就是一种机制用以禁止(虽然并不充分)某些个人使用由他人发展起来的某些知识。另一方面,要使某些消费者不能够从国防或净化空气工程中受益,这在技术上也许是不可行的或成本过高。为简单起见,我们主要探讨不可能排除他人享用的例子。
注意公共“物品”不一定是人们合意的消费物品,也可能那是一些公共坏东西(比如污浊的空气)。这时,我们将定义中的“并不排除”修正为“并不减少”。

经过一番推导(具体内容比较简单,各位自己看吧,就是寻找总效用和个人效用的边际),得到以下结论:
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是,使消费者由该公共物品所得边际收益总和等于它的边际生产成本。这一条件可和有关私人物品的条件相对比——每个消费者从某一消费品所得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
(这部分和下面要提到的无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我见过的所有考题都从这个两角度解答!)
[em08][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19:37:07编辑过]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无效性
引起这种无效性的原因可以对外部性的讨论中得到解释。这里,每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购买不仅给自己也给每一其他消费者带来直接的好处。因此,私人供给带来外部性。当每个消费者没有考虑到自己提供的公共物品给别人带来好处时,我们将其称为免费搭车问题:每个消费者都有动力去享受别人所提供的公共品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他们自己并不提供足量的公共品。
事实上,在当前这个模型里,免费搭车问题是很明显的。理解这一点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我们可以根据边际收益大小对消费者排序,其结论是购买者一定是从公共品中获得最大边际的消费者。因此,只有从该公共品中获取最大(边际)收益的消费者才会提供它,其他所有人在均衡时,都不购买公共品。
私人供给的无效性可通过对公共品提供的政府干预进行补救。正如外部性那样,政府可进行以数量为基础的干预(比如政府直接供给),也可进行如税收或补贴那样的“以价格为基础”的干预。但是请注意,无论是直接对公共品的最优供给,还是采取补贴方式,都要求政府知道消费者从公共品中得益多少(即从私人物品的角度看,也就是他们愿意支付多少)。
不过从另一个比较理想的思路来考虑,也许存在这样的情况:每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看成是对某种有自己市场的特殊商品的消费。(比如,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一人不做,全村落后!! )
)
这就是:林达尔均衡
虽然以上分析的私人供给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但原则上存在一种达到最优解的市场机制。假定,每一消费者有一个自己的公共品市场,也就是将侮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看成是对某种有自己市场的特殊商品的消费。
这种公共品个人市场的均衡被称为林达尔一均衡,由林达尔提出。为了理解我们是如何得到有效解的,请注意,我们一旦对公共品定义了个人市场,每个消费者就按她自己市场的既定市价充分决定自己的公共品消费量:外部性由此消除。然而,尽管林达尔均衡有这些诱人的特性,但它的现实性却值得考虑。注意,首先要使这一均衡概念具有意义,最基本的就是要能排除某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使用:否则消费者没有理由相信她不购买公共品就一点也享用不到公共品。另外,即使这种排除是可能的,但这些市场的需求方只有一个经济单位,因此价格接受的行为假定是不成立的。
(按我个人理解,这种均衡虽然在“理想市场”中只有“理论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现实中,未必没有类似的例子,因为由于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
会造成“错进错出”的情况。
悬赏50块,谁能想到一个例子?[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19:50:15编辑过]

本该学下一部分了,但是一个小小的注释引起了我的注意:
最基本的就是要能排除某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使用:否则消费者没有理由相信她不购买公共品就一点也享用不到公共品。
——因此,进行排除的可能性对于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排除技术的使用本身是无效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不牵涉任何排除)。
这句话里面包含着很有趣的一个思路:
无效的“排除技术”——意味着非帕累托最优,但是——带来了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福利的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19:54:50编辑过]


多边外部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外部性是由多方造成并被多方所感知的。比如,由于汽车使用或塞车所造成的工业污染、烟尘等这些被广泛认为具有“重要的”政策间题的外部性更是如此。我们在该节将把有关外部性的分析扩展到多边背景之中。
我们将根据外部性的可耗竭性(也称私有性或竞争性)或不可耗竭性(也称公共性或不具竞争性的),对多边外部性作重要区分。如果一个经济单位对外部性的“消费”会使别的经济单位消费量减少,则这种外部性是可耗竭的。以在别人地盘上倾倒垃圾这种外部性为例,如果在一块地上多倾倒一单位垃圾,则在别的地方倾倒的垃圾就会少、一些。可耗竭外部性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商品(私有物品)的特性。相反,空气污染是不可耗竭的外部性:某个经济单位“消费”的污染空气量并不受其他经济.单位的“消费”影响。所以,不可耗竭的外部性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这一段的举例说明未必有下面sungmoo版主和Vincent老兄解释和举例更清晰,请各位参照。)
该节我们将论证,对于多边可耗竭外部性来说,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且可实现,则分散市场的解决方式会很有效。相比之下,以市场为基础的解决方式对于不可耗竭外部性看来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假定,造成外部性的经济单位和感受外部性的经济单位是截然区分的。例如:为了便于查阅参照,我们在这里假设生产外部性的都是厂商而感知外部性的都是消费
者。我们将重点研究一种特别的但很重要的情形:厂商生产的外部性具有同一性(即,对消费者来说,外部性的来源是无差别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20:03:03编辑过]

私人信息和次优解
在实际中,通常公共物品所产生的外部性对某一经济单位的影响程度,只有经济单位自己清楚。这种私人持有(或非对称持有)信息会使为达到最优解而采取的集权式(比如份额制和税收制)或分权式(比如讨价还价)方法失效。在本节,我们对这类问题进行介绍,重点分析探讨过的双边外部性河题。
这里我们仍令生产外部性的经济单位是某一厂商,受外部性影响的经济单位是某一消费者。
首先考虑以分权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一般来说,当存在双边非对称信息时,讨价还价并不能得到有效外部性产量。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再次分析这样的情形:消费者有权拥有一个不存在外部性的环境,该情形下有一个简单的讨价还价过程即消费者出价,厂商选择接受或拒绝这个出价。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只有两种可能的外部性水平0和h> o,而且我们主要分析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相对于外部性水平0,外部性水平h使消费者受损而使厂商受益(这种分析同样适于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形)。
看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的著名论文的研究成果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20:14:56编辑过]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型
非竞争性+排他性:俱乐部型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纯)公共型
竞争性+排他性:私人型

“排他性”的来源(至少)可以有两种:自然的与社会的,或者说,技术壁垒与产权壁垒。
(以上都是个人说法,而非正统说法)
有些物品的非排他性,是天然的或技术上不可能实现排他性的,而有些物品的非排他性,则是由于人为的产权规定。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型
非竞争性+排他性:俱乐部型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纯)公共型
竞争性+排他性:私人型
这个我确实疏忽了,应该把最常用的名词也发上来,多谢。
(这一段是我的理解,欢迎批判。)
公共物品简单的说,指那些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将得到它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可分性。即公共物品的消费只能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消费者共同享受,而不能将其分割为可以计价的单位供市场出售。第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增加相应的成本,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消费效用与他人的消费量无关。第三,非排他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的消费,并不排斥另一些人的消费,即使在技术上是可以排他的,但排除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至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而且人们不能根据某个人是否支付了费用来决定他的消费资格。
顺便引用一段例子,作为更深入的说明:
构成帕累托最优的思想基础的假设之一是,私人成本和私人利润等于社会成本和社会利润。其实,这并非任何时候都成立。比如,你购买割草机所花费的成本,并不反映你使用割草机所产生的噪音给邻居带来的损害;人们和企业购买木炭的成本,并不反映废气散入大气而给其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这就是客观外在性的例子一项交易对第三者的经济影响。
许多经济学家用“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来定义公共商品。清洁的空气是非排他性的例子:即使某些人为防止空气污染而付出了代价,也不可能把那些没有为此付钱的人排除在呼吸清洁空气的利益之外。他们被诱使为靠别人付费的“免费乘客”,清洁空气的生产者也难于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收取费用。(在一定意义上,非排它性是客观外在性的对应面。)
一般来讲,清洁空气也是非竞争性消费品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呼吸了空气,并不导致其他人空气供给的减少。这也就是说,即使能让“免费乘客”呼吸不清洁的空气以示惩罚,从经济上来说,这也是没有效率的。如果在边际上,一物可无花费而取得,那么,就应该免费供应此物才见实效。这是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成本这一古老法则的另一种表述。
具备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消费这两大特点,这就意味着清洁空气是公共商品。这种商品不可能在有效率的私人市场上找到。保持清洁空气的社会利益超过了私人利益。除非政府利用税收、补贴以及其它形式的干预手段去鼓励,否则,清洁空气的供应将很少很少。
那么俱乐部型和拥挤型有哪些例子呢?
Buchanan(1965) 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认为当公共产品可以控制在特定群体中进行分享,并且存在拥挤的情况下,则存在一个最佳的俱乐部规模(即排他性的分享公共产品的群体规模)来平衡公共产品消费分享和成本分担。
国内有人提出会计报表信息是一种“俱乐部公共品”。(我对此有个人的看法。 )
) 
拥挤型虽然比较好理解了,但是很难举例子,
我认为最接近的应该是篮球场上的合作精神。(个人爱好,又转过去了,呵呵。)
 [em01]
[em01]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型
非竞争性+排他性:俱乐部型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纯)公共型
竞争性+排他性:私人型
可能举一点例子更好一些。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型————公海里的鱼,拥挤的免费公路
非竞争性+排他性:俱乐部型————有线电视,不拥挤的收费公路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纯)公共型————国防,不拥挤的免费公路
竞争性+排他性:私人型————衣服,拥挤的收费公路


可能举一点例子更好一些。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型————公海里的鱼,拥挤的免费公路
别的都同意,这个..........
似乎非竞争性的意思更接近于,提供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消费者的增加不影响他人的消费量。
而这两种,好像都是影响吧?


讨论“公共品”,应该事先限定所涉及的人群(这又可能与技术壁垒或产权壁垒有关)。
一国的国防,并非另一国公民的公共品。
同意,我想某物品是否是“公共品”,其实要具体分析,比如传染病免费医疗,该怎么归类呢?
另一方面,
是否有外部性(或者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同样要看不同人对该物的效用的理解吧。
比如:窗外摇滚的声音,别人喷出的烟雾,


可能举一点例子更好一些。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型————公海里的鱼,拥挤的免费公路
别的都同意,这个..........
似乎非竞争性的意思更接近于,提供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消费者的增加不影响他人的消费量。
而这两种,好像都是影响吧?

我没看懂你的问题。
我这里正是指出公海里的鱼,拥挤的免费公路是竞争性的产品啊。

讨论“公共品”,应该事先限定所涉及的人群(这又可能与技术壁垒或产权壁垒有关)。
一国的国防,并非另一国公民的公共品。
同意,我想某物品是否是“公共品”,其实要具体分析,比如传染病免费医疗,该怎么归类呢?
另一方面,
是否有外部性(或者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同样要看不同人对该物的效用的理解吧。
比如:窗外摇滚的声音,别人喷出的烟雾,

完全同意你和Sungmoo版主的意见。

别的都同意,这个..........
似乎非竞争性的意思更接近于,提供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消费者的增加不影响他人的消费量。
而这两种,好像都是影响吧?

我没看懂你的问题。
我这里正是指出公海里的鱼,拥挤的免费公路是竞争性的产品啊。
呵呵,我搞错了,发帖之前,我脑子想的是一回事,动手一写,就写到另一个方向啦。
我本来想说的是,非排他性不满足,因为一条鱼无法由两只渔船捉到,
拥挤的公路上,两辆车不能同时在一个位置。
其实您也肯定已经发现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歧在于商品“不可分性”的理解。
您把这两样“物品”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而我只是把它们看作一般商品(只不过产权很不清晰)。



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好奇,呵呵。
不过现在我学会了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欢迎您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对这个小专题暂时告一段落的标志,我把两道题目放在这里,欢迎大家参与。
(剩下的理论,对各位考试帮助不大了,明年我会更详细的完成它)
题目一(课后题,可以确保绝大多数学期考试的难度以此为界):
琼斯的农庄只生产蜂蜜。生产蜂蜜有两种方式:用或不用蜜蜂。制作一桶可以以假乱真的人造蜂蜜,需要1加仑的械树汁和1单位的劳动力。如果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蜜蜂)制造等量的蜂蜜,则需k单位的劳力(包括养蜂在内)和b只蜜蜂。使用任一种方法,农夫琼斯都可在自己的农庄里生产H捅蜂蜜。
邻家的农庄是史密斯的,他栽培苹果树。如果农庄里有蜜蜂,他就可以节约劳动力,因为蜜蜂授粉可替人工授粉。所以,在授粉时。c只蜜蜂可取代1个工人。史密斯的农庄可产A蒲式耳的苹果。
假定市场工资率是W,每只蜜蜂的成本是Pb,每加仑械树汁花费Pm。如果每个农夫以其最低成本得其最优产量(假定他们所面临的产出价是有利于他们的最大产量的),问所得结果是否是最优的?这个结果和k,b,c,W,Pb,Pm的关系如何?给出一个关于你的结论的直观解释。史密斯愿意最多出价多少以引诱琼斯让他使用蜜蜂生产蜂蜜?如果两家农场同属一个主人,最优结论是什么?政府如何通过税收以获取有效产量?

题目二就比较复杂了,我希望各位能够对论坛的外部性和公共品属性做一个分析,以确定最优的纠正方式。
这个问题如果能提出合理的意见,最少100论坛币,绝不食言!!

细节一会儿提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0 9:57:02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