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419 67
2016-08-06
最近看到很多讨论凯恩斯主义的帖子,作者似乎并不了解凯恩斯主义是什么。张维迎、许小年、周其仁等经济学家错误解读凯恩斯主义。甚至百度百科《凯恩斯主义》词条也错误地认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ZF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其实,凯恩斯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ZF机能必须扩大。”【1】就是说ZF应当在必要的时候干预经济,不能仅靠市场“无形之手”。这里的“调节”可以是双向的。即经济过冷(失业率高)时ZF要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经济过热(失业率低)时ZF要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认为凯恩斯主义只讲扩张,是错误的片面理解。

再有,凯恩斯提出的ZF干预经济并不仅是增加或减少ZF开支,还包括其他措施。例如,税收和利率。凯恩斯说:“国家必须通过赋税制度,部分通过利息率的涨落,部分通过其他手段来(对经济活动)施予引导作用.”【2】 所以,认为凯恩斯主义只讲ZF开支,是错误的片面理解。请注意这里说的“利息率的涨落”,涨是紧缩性政策,落是扩张性政策。这也说明凯恩斯并非只讲扩张。

有些人指责凯恩斯只看到短期。其实凯恩斯看的很远。他说:“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食利者阶级是一种过渡现象,当其完成自身使命后便会推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将因这个阶级的消失而大为改观。”,“它们的消失会是一个逐渐而漫长的过程,从而不需要革命。”【3】凯恩斯已经看到了金融资本消亡的遥远未来。相比之下,那些指责凯恩斯的人只能算是鼠目寸光。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华夏出版社 2013年7月第一版 292页
【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华夏出版社 2013年7月第一版 291页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华夏出版社 2013年7月第一版 290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8-6 12:44:42
       通论对人要求太高了,  凯恩斯似乎认为 “ 干预  ” 是必要的,但是看不太懂,凯恩斯如何判定对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的手段。
       在时机上和手段,现在ZF实施的“凯恩斯干预”主要影响的是企业垄断形成与发展,通过对市场(企业)对货币的获取(利润)影响,保障就业,又不过度影响自由市场,影响创新和经济发展。
       但与之对抗的——是现在的金融投机和金融预期交易,以及杠杆。  国家对预期进行干预 ,而金融投机提前接收这种干预的红利,抵消掉部分干预效果。 甚至是制定干预者本身代表的利益集团在抵消,获取干预中的利益。
            —— 也就是抗药性在增强。
       凯恩斯的治病思路都能看懂,但是凯恩斯到底开的什么药,最后这药怎么给病人吃下去的,现在依旧是很糊涂。
       但现在的学者都在利益代言,壮大自己后援团,真正研究药的不见得能在治病上有话语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6 12:49:20
凯恩斯主义者自己都不止一派,外行又怎么玩得转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6 14:23:12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来介绍一下就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6 21:24:56
jmszls 发表于 2016-8-6 12:44
通论对人要求太高了,  凯恩斯似乎认为 “ 干预  ” 是必要的,但是看不太懂,凯恩斯如何判定对干预 ...
凯恩斯只是说ZF干预是必要的,并没有给出干预的时机、干预的具体政策和干预程度。这些具体政策和程度需要ZF部门的大量测算,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才能完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6 22:09:20
百度和维基对《凯恩斯主义》的定义是不同的。这显示国内的经济理论界误解凯恩斯。

百度的定义把凯恩斯主义狭隘地定义为扩大政府开支: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维基定义则比较全面地定义为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ɪnziən/ KAYN-ZEE-ən;或凯恩斯主义)是关于如何在短期内,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经济受到产出的总需求(经济总支出)的强烈影响的各种理论。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总需求并不一定等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反,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有时表现异常,影响生产,就业和通货膨胀。[1] [2]

形成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大萧条期间在他的1936年的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介绍的。凯恩斯将他的方法与他的书出版之前的以总供给为重点的古典经济学对比。随后的对凯恩斯的解释是有争议的,几个经济理论学派自称是凯恩斯的继承人。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认为,私营部门的决策有时会导致效率低下的宏观经济结果,需要由公共部门积极应对政策,特别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政府的财政政策措施行动,以在经济周期期间使产出稳定。[3]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混合经济 - 主要是私营部门,但政府在经济衰退时干预。

附:英文原文
Keynesian economics (/ˈkeɪnziən/ KAYN-zee-ən; or Keynesianism) are the various theories about how in the short run, and especially during recessions, economic output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aggregate demand (total spending in the economy). In the Keynesian view, aggregate dem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equal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economy; instead, it is influenced by a host of factors and sometimes behaves erratically, affecting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1][2]

The theories forming the basis of Keynesian economics were first presented by the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his 1936 book,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Keynes contrasted his approach to the aggregate supply-focused classical economics that preceded his book. The interpretations of Keynes that followed are contentious and several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claim his legacy.

Keynesian economists often argue that private sector decisions sometimes lead to inefficient macroeconomic outcomes which require active policy responses by the public sector, in particular, monetary policy actions by the central bank and fiscal policy actions by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tabilize output over the business cycle.[3] Keynesian economics advocates a mixed economy – predominantly private sector, but with a role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during recession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