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m303 发表于 2009-8-30 12:28 
以楼主的例子来分析,但需要增加设定使这个社会能持续存在下去(以一周为一个周期):
1、这个社会只有4个人,2个农民,1个雕塑家,1个手工业者。
2、每人每周消费10斤稻谷,每个农民每周生产20斤稻谷(不然就会饿死人)。
3、农民的生产率是雕塑家和手工业者的2倍,所以他能用半周的工作量(10斤稻谷)换取雕塑家或手工业者一周的工作量
4、其他条件依照楼主的设定
那么在开始的一周之前必须存在下列财富(价值):
1、属于雕塑家的10斤稻谷,否则雕塑家会在工作过程中饿死。价值量为1周的劳动;
2、属于手工业者的10斤稻谷,价值量为1周的劳动。
3、2个农民的20斤稻谷,道理同上,价值量为2周的劳动;
4、制作雕塑和刀的材料(假定为自然物),没有价值,但却可以是财富。
这样在开始的一周之前,社会的总价值量为“4周的劳动”。社会财富则要加上能够作为材料的自然物(用A表示,因为自然物的价格无法确定),记为:4周劳动+A
第一周周末的情况:
1、雕塑家消费10斤稻谷,制作了一个雕塑(1周劳动)。其拥有的价值(或财富)既不增加也也没减少。只不过原有的10斤稻谷变成了雕塑,但他必须要把雕塑卖掉,否则下一周就会饿死;
2、手工业者的情况也一样,少了10斤稻谷,多了2把刀(1周劳动);
3、农民的财富增加了,因为我们假定的条件,农民消费了20斤稻谷,生产了40斤(4周的劳动)
4、作为制造材料的自然物减少了“X”
这样,第一周周末的社会总价值增加了2周的劳动,为:“6周的劳动”,社会财富则为:6周的劳动+A-X。社会财富的变动情况完全取决于自然物的价格,取决与2周劳动的价格与X量自然物价格的大小,因为自然物的价格在这个社会中无法确定,所以我们无法判断社会财富的增减。
第二周周末的情况:
1、雕塑家卖掉雕塑,换回10斤稻谷,又制造了一个雕塑(1周劳动)。但这个雕塑最终只能由农民购买,因为手工业者即使用刀与之交换,还得要卖给农民去换稻谷。这和第一周的情况一样,其拥有的价值(或财富)既不增加也也没减少。
2、手工业者也一样,仍然只有2把刀(1周劳动);
3、农民用20斤稻谷换回了2把刀和一个雕塑,消费掉20斤稻谷,又生产了40斤稻谷。农民的财富为:2把刀+1个雕塑+40斤稻谷=6周劳动。
这样,第二周周末的社会总价值增加2周的劳动,为:“8周的劳动”;社会财富则为:8周的劳动+A-2X。社会财富的增减情况与第一周相同。
第N周周末的情况:
1、雕塑家有一个雕塑(1周劳动)
2、手工业者有2把刀(1周劳动)
3、农民有(N-1)*2把刀+(N-1)个雕塑+40斤稻谷=(2N+2)周的劳动
这样,社会总价值“(2N+4)周的劳动“,同样比上周增加2周的劳动。社会财富则为:(2N+4)周的劳动+A-N*X。社会财富的增减情况与第一周相同。
你计算很精确,但是你计算的是1个雕像=2把刀=10斤稻谷价值的情况;
如果1个雕像刚好换10斤稻谷,雕塑家的劳动价值并没有融入到雕像中,雕像中只有10斤稻谷的价值。
如果1个雕像不够换10斤稻谷,那么雕塑家就会饿死,雕塑的价值=生产资料+雕塑家的劳动,我们是不是把维持雕塑家生存的10斤稻谷当成生产资料呢?!所以这种交换情况不符合等价交换原理。
如果1个雕像可以换大于10斤稻谷,您的计算就有问题了。
而且当1个雕塑刚好换10斤稻谷的价格时,社会财富并没有比第一周少,所以和命题亦无冲突。
为什么劳动时间增加了而社会财富不增加呢? 因为雕塑(刀)的价值=生产资料+雕塑家(手工者)的劳动,如果只换10斤稻谷,那么雕塑家和手工者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在交换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