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涯诗客
还有一种价值论,曰要素价值论。其基本思想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这种思想实是不值一驳。试想。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价值的同质性如何取得?换句话说,这三者可以做为价值基础的共性是什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041654&page=1&from^^uid=1123236
原生态的生产要素价格论的确不值一驳,原因正如lz所云:它们找不到土地、资本、和劳动——三者的共性!
……换言之,如果能够找到三者的共性,则生产要素价格论还是可以有道理的。
这里不妨做一个尝试!
1 先来看“土地”和“劳动”的共性:
首先假定在某个农业产区中,每个农民每年投在1公顷土地上的(个体)劳动时间,大约是——400小时。
如果投在1公顷最低等级的土地——(基准)土地上,每年可生产400斤稻谷;
从而400斤稻谷=1公顷(基准)土地=400小时(个体)劳动=400(单)元价格。
而如果投在1公顷较高等级的土地——(优级)土地上,每年可生产800斤稻谷;
从而800斤稻谷=1公顷(优级)土地=2公顷(基准)土地=800小时(个体)劳动=800(单)元价格。
……而在不同等级的土地中产生的,每公顷400(单)元价格的差额,就理所当然成为优级土地的——级差地租!
2 再来看“资本”和“劳动”的共性:
首先假定在某个制造业产区中,每个工人每天所投入的劳动时间,大约是——8小时。
如果投在排除“资本”的最低等级的劳动——个体劳动中,每天可(净)生产1米棉布;
从而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价格。
而如果投在加入“资本”的较高等级的劳动——(集中)劳动中,每天可(净)生产4米棉布;
从而4米棉布=8小时(集中)劳动=32小时(个体)劳动=32(单)元价格。
……而在不同等级的劳动中产生的,每人24(单)元价格的差额,就理所当然成为资本的——利润。
于是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土地、资本、和劳动,它们之间的共性就在于——“个体劳动”!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看明白?